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1975年,陈毅小儿子担任团级干部,却给粟裕大将写信,申请离开军队。

此时的陈小鲁29岁,是沈阳军区最年轻的团级干部,前途无量。可他却给粟裕写信,申请离开军队,置大好前程于不顾。

为什么他会在大有可为的年纪里,做出这样的选择?他和粟裕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1964年,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低谷之后,国民经济有了明显的好转。人们的消费需求,除了满足温饱之外,也有了更多的内容,比如穿着打扮。

北京八中的学生们大多赶上潮流,几乎人手一件“的确良”衬衫,颜色雪白,剪裁得体,衬得少男少女们精气神十足。

但是在这所校园里,总还是有那么几个特立独行的人,穿着洗得发白的汗衫来去自如,风风火火,倒是十分显眼。

八中学子陈小鲁,就是其中一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陈小鲁的样子,旁人很容易就能猜出他的父亲,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陈毅元帅。他的眉眼,和陈老总年轻的时候实在是太像了。

他是陈老总和夫人张茜的第三个儿子,虽然后来受到家里人的宠爱,但鲜为人知的是,刚出生时,他差点儿被自己的亲生母亲扔掉。

1946年,他出生在山东,名字里的“鲁”字,正是山东省的简称。

他出生前,陈毅已经有两个儿子了,所以等到第三胎时,夫妻俩都想要一个女儿,希望过上儿女双全的圆满生活。

千盼万盼,好不容易等到了分娩的那一日。可最终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张茜抱在怀里的,仍然是一个小子。

就因为这份事与愿违,在他刚刚出生时,父母对他说不上多么在意。

没过多久,张茜也不知怎么想的,竟然把小小的婴儿裹在襁褓中,随意放在一边,不愿意多看一眼。

出生不久就差点被母亲送人,这个与众不同的人生起点,似乎也注定了陈小鲁这一生的不平凡。

若不是一位管理后方家属工作的女同志发现了这个问题,他还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这位女同志劝说张茜,这孩子脑袋挺大,一看就十分聪明,眼睛更是扑闪扑闪,非常漂亮,父母肯定会越看越喜欢。

听到别的同志这么说,张茜好像一瞬间就醒了过来。她把孩子重新抱回自己怀里,仔细观察,发现孩子果然十分漂亮,从此便安安心心的照顾陈小鲁,不再另做他想。

在上学之前,陈老总一家人都对陈小鲁十分溺爱。或许是考虑到孩子还没长至接受教育的阶段,所以他们尽量尊重孩子的自然习性,让他能够舒舒服服的长大。

这样的家庭氛围,也让陈小鲁养成了不良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学之后,他还时常睡懒觉,不肯进校园,在家一玩就玩到中午,毫无节制。

有一天中午,陈老总回家吃饭,得知儿子竟然还在楼上睡懒觉,当即发了脾气,饭也不吃,三步并作两步跑上楼去,抱着陈小鲁小小的身体就要往楼下扔。

他发起火来,别人是不敢阻拦的,那个阵仗,让小小年纪的陈小鲁印象格外深刻。从那之后,他就养成了好习惯,再也不敢睡懒觉。

此后,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再也没有像从前那样溺爱他,而是循序渐进地对他进行教育,让他养成简朴节约、自立自强的性格。

正因如此,60年代中期,陈小鲁才会穿着“老头乐”,在一波“的确良”的人潮中自得其乐。

这位被视作天之骄子的老总幼子,明明十分优秀,前途无量,却总会在一些人生节点,做出让人瞠目结舌的决定

他有过哪些令人无法理解的选择?

2

1975年,粟裕接到陈毅小儿子一封信,29岁团级干部主动申请离开军队。

他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想法?

1969年,追随着父亲的身影,陈小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将门之子,在世俗的眼光之下,当然应该子承父业,在军队中继续历练。

这个阶段的每一步,陈小鲁都按照既定的规划走着。他没有考虑过自己的意愿,只是想着,入党入伍,应该是正确的选择。

但是“应该”,绝不等同于愿意。尤其是到了70年代中期,他更是对当兵这件事产生了不同的想法。

70年代初,他被调到沈阳军区,并且在28岁那年成为了这里最年轻的团级干部。

即使脱离父辈的光环,他也能够用个人能力服众。他在工作中展现出来的智慧和品质,是军区成员有目共睹的闪光点。上级领导一拍即合,把他当成部队当中的重点苗子进行培养。

然而1975年,也就是29岁那年,他却出乎意料的给粟裕大将写了封信,申请离开部队,要求调动工作。

陈毅元帅已经在1972年过世,粟裕大将就成为了陈小鲁在人生转折点唯一可以求助的“父亲”。

他们之间还有一层特殊的关系,粟裕是陈小鲁的岳父,粟裕的女儿粟惠宁是陈小鲁的妻子。

其实粟裕并不希望陈小鲁离开军区,对于这个女婿,他十分欣赏,也认为陈小鲁的前程一定是一片光明。一个29岁的团级干部,再过几年,一定可以继续往上升。

所以他提醒了一句,军委提拔干部,都会从部队里优先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他是个性格开明的家长,不会对儿女的个人生活指手画脚。他只会提供参考意见,不会干涉孩子们的决定。

尤其是当他看到陈小鲁在信中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时,他便立即意识到,在沈阳军区,孩子待得并不痛快。

与其去考虑遥远的晋升提拔,不如过好当下,及时从不适宜的环境中抽身。

而且他当年选择参军入伍,也并非为了名利或职务。部队提拔,成为更高级别的军官,这或许是别人的期待,但并不是他的期待。

1976年,他被调到总参二部,担任过驻外武官助理,研究过国际战略,还参与过体制改革的研讨。

虽然具体的工作内容在不断变换,可他的身份始终被局限在军队当中。

时间来到90年代,他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又有了新的念头。

军队是一个人才济济的集体,他不认为自己能够在众多人才中做到出类拔萃,也不认为自己有本事一力挑动军队运作的大梁。

他所承担的工作,绝对不是不可替代的工作,就算是离开他,我们的解放军部队也能发展的越来越好。

既然如此,何不从个人的意愿出发,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迎着时代发展的潮流,去追寻一番更加精彩的天地。

他明确了目标,找到了真正想做的事情。所以1992年,他以上校的军衔转业,离开了部队。

当初没有继续留在沈阳军区沉淀,他的选择已经让很多人看不明白。

现在明明拥有上校军衔,明明还有在军队体系中突破自我的可能,他却毅然决然的放弃自己多年奋斗的成果,转向新的人生赛道。这个选择同样让人无法理解。

外界种种质疑的声音,陈小鲁不是没有听到。但是对他个人而言,只有内心的声音最为响亮,那才是他坚定的人生指引。

只要做出了决定,便永远不会后悔。

离开军队之后,他的身份更加自由,少了各项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他能以展现的姿态投入商业的海洋,寻求时代带来的发展机遇。

经商是一条他以前从未设想过的道路,家庭中也无人能够给他提供助力。但是没关系,目标就在前方,脚下一定步履生风。

在新的人生领域,他又做出了怎样的成就?

3

1975年,陈毅小儿子给粟裕写信,他29岁已是团级干部,却主动要求调离部队。

离开部队之后,陈小鲁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部队其实很像一座“象牙塔”。身处其中的人,虽然也会面临种种工作上的挑战,但至少不用独自应对时代变迁带来的风险。

可离开部队,一切就都不一样了。就算天塌下来,那也得自己扛着。

创业经商,谈何容易,一切从零开始,陈小鲁必须克服许多困难。资金的积累,行业的选择,经营方式和规模的确定,都需要他亲力亲为。

跳脱于体制之外,他的冒险精神有了更多用武之地。藏在不平稳的现状背后的,是他对自己的无限期待。

后来的他带着家人一起住进了岳父粟裕的旧宅当中,房子的装饰相当简朴,就隐藏在老北京的胡同里。

房屋大门口时常有黄包车经过,每次来到这里,车夫都会向游客介绍一番历史文化。

中国的文化底蕴,总是根植在每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当中。这一点,也是离开军队之后,陈小鲁才体会到的东西。

从子承父业的上校变成踏浪而行的商人,巨大的身份转变,带给了他许多思考。在一点点接近成功的同时,他也在反思,自己能够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努力承担身为陈老总之子和历史见证人的社会责任,或许正是他给自己的一个答案。

他会出席各类具有社会意义的公开活动,现身说法,向大家介绍老一辈革命者的家风家训,讲述作为红二代的生活经历。

有一次,外媒记者问了他一个问题:“你现在最想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他认认真真思考了一会儿,回答道:“井冈山时期的生活,是我最向往的。那个时候,毛主席和朱老总与战士们一起挑粮食,一起吃饭。白区的战士们来了红区,我们对他们不打不骂,给他们平等的话语权。”

平等自由,政治民主,这就是共产主义的精髓所在。

晚年时,他的大部分时间,都被一个名叫“生前预嘱”的公益项目占据。这个项目,他和罗瑞卿的女儿罗点点都是推广者。

所谓生前预嘱,指的就是在病人中之时,尤其是经历巨大医疗痛苦之时,撤出维持其生命体征的所有医疗设施,让病人能够以相对较为舒适的方式告别世界。

这个过程,其实也是消除死亡恐惧的过程。

生老病死是人的客观规律,每一个人都无法跳到框架之外。既然死亡是众生必须经历的终点,那么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当事人讲出真实的想法,以自己希望的方式离开世界,这才是对当事人最好的尊重。

给予他项目灵感的,是他的父亲陈毅元帅。

陈老总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被严重的疾病困扰,浑身疼痛,插满了管子,经历过许多次抢救,最后还被医生电击,非常痛苦。

作为儿子,他即使再舍不得父亲离去,也不得不考虑父亲的感受。所以他对医生提出了一个想法,能否放弃治疗。

可医生却问他:“不抢救,你说了能算吗?我们敢这么做吗?”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陈老总在有意识的时间里,并没有对自己的死亡方式做出安排。现在他失去意识,一切就只能按照规矩来,他的感受则会被忽略。

陈小鲁不想让其他人经历像父亲这样的痛苦,所以发起了这一项目。他说这不是提前死亡,也不是推后死亡,是让人能够有尊严的死去。

2018年2月,陈小鲁因病离世。他大力推进的生前预嘱项目,并没有因为他的离开而终结。这个项目给无数具体的个人和家庭提供过帮助,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想,它更像是对生命的解脱。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这短短几十年的生命旅程中,勇于在关键节点做出正确的选择,追寻自我的感受,陈小鲁的勇敢,和他的父亲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