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出道即巅峰的南宋第一古惑仔,仅率领50铁骑就敢勇闯敌营活捉叛徒;他也是文能定笔安天下的词中之龙,随口一唱就是千古名句。

他一生都在渴望统一,却被职场整顿壮志难酬,他就是文人武功第一,武人才华第一的战狼词人——辛弃疾。他的一生究竟经历了什么?为何最终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祖父的遗愿与少年辛弃疾的抱负

公元1140年,在山东济南,一个名叫辛弃疾的男孩出生了。当时,宋金两国的矛盾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十多年前发生的"靖康之变"至今仍是每个宋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噩梦。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也是靖康之变的受害者。宋室仓皇南渡后,辛赞因未能及时脱身而被金国收编。虽然身在金营,但辛赞始终心系大宋,将收复故土、统一河山的愿望寄托在了自己的儿孙身上。

年幼的辛弃疾常随祖父登临高台,聆听他讲述繁华的北地山河是如何在金人的统治下一步步枯萎凋零,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的剥削下忍辱负重的悲惨景象。这些经历无疑深深地影响了辛弃疾,使他从小就立志要为收复失地、统一河山而奋斗。

为了更好地侦察情报,辛弃疾甚至两次前往燕京参加金国的进士科考试。这不仅展现了他的才华横溢,也体现了他对祖国的忠诚和报国之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绍兴三十一年,是辛弃疾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的祖父辛赞与世长辞,而金国也迎来了一位野心勃勃的新君主——完颜亮,他撕毁了"绍兴议和"条约,率领60万大军对南宋发起了全面进攻。

面对祖国的危难,21岁的辛弃疾义愤填膺,在老家济南拉起了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随后又加入了耿京统率的太平军,担任掌书记一职。

生擒叛徒,一战成名

为了抗金大业,辛弃疾建议耿京南下归宋,将天平军改编为朝廷的正规军,这样一来,便可对金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耿京欣然应允,并将此重任交到了辛弃疾手上。

可当辛弃疾突破金国封锁,拿到赵构亲笔写下的任命书后,却听到义军哗变的噩耗。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并携众投降金人。

眼见着太平军群龙无首,人心浮动,怒火中烧的辛弃疾当即就带着50铁骑横刀立马,杀进了金营,在5万敌军中生擒张安国,后辗转千里将人带回临安,斩首示众。

这场惊心动魄的营救行动,无疑是冷兵器时代最大的军事奇迹。宋高宗破格将辛弃疾提拔为江阴签判,虽是皇恩浩荡,但江阴远离边境,官职又与兵事无关,辛弃疾纵横沙场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只能搁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朝廷的防范与辛弃疾的悲哀

辛弃疾的悲哀在于,他是义军出身,祖父又曾在金朝为官,是"归正人"的典型代表。而朝廷对归正人的防范远远超过信任,他想效仿霍去病,无奈遇上了宋高宗这个软脚虾。

公元1162年,宋高宗禅位于宋孝宗赵昚。新帝上位后力图振作报仇雪耻,并重用张浚等主战派大臣开启隆兴北伐。

远在江阴的辛弃疾也没闲着,他冷静梳理宋金形势,明确提出了富国强兵、北伐抗金的军事策论——《美芹十论》。

但不巧的是,隆兴北伐终以失败告终,宋廷再度选择了议和苟安、向金国称臣纳贡。辛弃疾呕心沥血写下的万字平戎策,全都石沉大海,放在朝廷的角落里积灰蒙尘。

辛弃疾即便把栏杆拍遍,也无人能体会他报国无门的悲哀。此后,他正式开启了被职场整顿的仕宦生涯,40年的时间里,他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37次频繁调动,20年的冷板凳,仍然没浇灭他北伐抗金的热情。40岁那年,辛弃疾趁着建康任满得宋孝宗召见的机会,呈上了他宵衣旰食作出的《九议》奏疏,但朝廷仍然介意他归正人的身份,不论宋廷主战主和,都在刻意杜绝辛弃疾染指军事的可能。

虽然朝廷不得不承认他的远见卓识和真才实学,故而辛弃疾又先后出任了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转运使、安抚使等职位。

在这些地方,辛弃疾都发挥了自己的才能,特意斥资打造了地方武装力量飞虎军以平匪患,却被权贵弹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并罢免其所有官职,辛弃疾被迫赋闲在家。

面对朝廷的屡次打压和无视,辛弃疾也终于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故而起了归隐的念头,恰逢此时辛弃疾亲自设计的带湖别墅落成,他就此开始了20多年的乡居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壮志难酬

宋宁宗上位后,辛弃疾再度被启用,兼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调动镇江知府,这让年迈的辛弃疾再度燃起抗金北伐收复失地的热情。

在镇江任职期间,辛弃疾写下了千古传唱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借用孙权、宋武帝刘裕、廉颇三个历史人物,七个典故道尽南宋偏安一隅、朝廷贸然出兵、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的抑郁和悲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些字字珠玑的诗句,无疑是辛弃疾对自己遭遇的一种深切的感慨和悲伤。公元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其速到临安赴任。然而此时的辛弃疾早已被朝廷不间断的打压弄得心力交瘁,卧病在床,只能上奏请辞。

同年九月,辛弃疾因病离世,享年六十八岁。可即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大呼"杀贼!杀贼!"。

倘若不是生错了时代,他定然也是个横刀跃马的大将军,用手中的剑镌刻万里江山,而不是在灯火阑珊处寻寻觅觅。

结语

一个文武双全的战狼词人,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统一河山而奋斗,却最终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辛弃疾的悲哀在于,作为归正人的典型代表,他的忠诚和才能始终未能得到朝廷的充分信任和重用。而这也折射出了南宋王朝内部的矛盾和软弱,以及其面临的严峻外患,成为他难以实现抱负的根源所在。

也许,辛弃疾注定要在灯火阑珊处寻寻觅觅,但他那一生追求统一、报国的壮志,却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和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