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游戏,一定要对孩子有些好处才行吗?不能只为追求快乐吗?

01

许多80、90、00年代出生的朋友,对拍卡片的游戏一定不陌生吧。然而同一种游戏,随着时代的改变,竟被贬得一无是处。

拍卡片游戏在如今的小学生中又流行起来,可是却遭到了一些近乎偏执家长的抵制,他们认为这种简单的游戏,对小学生一点益处都没有,相反的坏处一大堆:

为了获得烟卡,孩子每天翻垃圾桶找烟盒,太脏了;

孩子偷偷拿走大人的香烟盖子,学坏了;

趴在地上玩,衣服脏了,手都拍肿了,还怎么学习;

这种游戏有输有赢,会让孩子产生赌博的意识;

孩子为了卡片,可能用零花钱买香烟,容易早早学会抽烟;

等等。

于是,他们不由分说地将孩子们好不容易得到的烟卡剪断、撕毁。

甚至一些动辄就上纲上线的家长,以学校没有尽到看管义务,放任小学生玩烟卡这种行为在校园中流行,没有及时制止,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等为由,跑到教育管理部门投诉。

02

我不明白的是,一种简单的拍卡片游戏,一种给多少代孩子带去过乐趣的游戏,到了这一代孩子身上,怎么就成了一无是处,必须从校园消失的游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游戏,孩子们喜欢玩,乐于玩,能从中感受到快乐,不就可以了吗?

为什么一些家长,总是喜欢去发现游戏中的坏处,去挖掘游戏中对孩子不好的东西,去创造一些能够阻止孩子继续玩的“严重理由”呢。

03

这种拍卡片的游戏,许多家长小时候都玩过,烟盒、火柴盒、各种卡片,都可以用来打。

记得那时一到下课,同学们聚成一堆,你出一摞,我出一摞,互相比拼后决定由谁先拍,只要能将卡片拍得翻一个面,就能赢得卡片。

为了赢得卡片,我们会自己练习,发明了很多不同的拍卡片姿势和技巧。输的时候,我们会伤心难过。赢的时候,我们会欢欣鼓舞。

为了获得烟盒,我们钻过垃圾桶,翻过垃圾堆,厚着脸皮、鼓起勇气向陌生的大人礼貌地索要,蹲在下棋的老大爷旁边,等待着还剩半包没抽完的香烟。

那种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付出努力、付出时间,付出勇气、付出耐心的过程,在得到烟盒的那一刻,都变得值得。

简单的一个游戏,却让我们有机会体验失败,品味胜利,也让我们懂得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

04

为什么一些家长却只看到坏处呢?

他们其实反对的不只是卡片,他们反对的是与学习无关,一切能吸引孩子、让孩子喜欢的事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一些近乎偏执的家长的眼中,孩子的快乐不重要、孩子的童年不重要,只有学习是第一且唯一重要的事情,似乎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物,都是不合理、不应该存在的。

前些年听到过这样一个事情,

一个考上知名985大学的学生,来到食堂吃早饭,要了一份米粥和一个煮鸡蛋。

学生拿到鸡蛋后,发现和平时在家吃得不一样,就向阿姨询问,为什么你的煮鸡蛋是硬的?

阿姨应该是见过类似的场景,就说:“孩子,这个鸡蛋是没剥壳的,你看,这样的一敲,把外壳剥掉,是不是就和家里吃的一样了,”阿姨边说边给这位大学生演示。

我最初听到这个事情的时候,也和大家一样,是不太相信的。

但如今,我越发觉得这样的事情是真实存在的。

有太多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学习,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只要是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大人全部包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不在少数。

有这样一位妈妈,为了让孩子学习,甚至把孩子逼成了重度抑郁症。在女儿住进精神病院后失声痛哭:“我的女儿,从小听话懂事,怎么就被逼到重度抑郁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扎心的是,如今的女儿在医院治疗,但女儿想的却不是自己能不能好起来,而是还有作业没有写完。

大人眼里的好学生,大人眼里别人家的孩子,最后却被塞进了精神病院。

05

没有童年的孩子是可怜的,只会学习的孩子更是既可怜又可悲的。

之前的文章中我说到过,没有一个孩子是喜欢学习的。

孩子或许说过喜欢上学,我们大人通常会觉得这是孩子喜欢学习的好兆头。实际上呢,孩子们喜欢的只是在学校和同学们一起打闹、嬉戏、追逐、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

这些快乐的时光,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是极度稀缺的。很多孩子在上小学前,是从来没有机会体会那种和很多同龄的孩子一起,玩不够的游戏、说不完的笑话、停不下的嬉戏打闹、追逐奔跑、开心大笑的快乐。

可这样的快乐、这样美好的童年回忆,正在被那些偏执的、动辄上纲上线的家长摧毁。

因为追逐嬉闹时,孩子容易摔倒、磕碰、受伤,那些家长状告学校没有尽到看护义务,学校禁止了课间外出;

前段时间热议的话题,“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引发激烈讨论,我才发现原来课间十分钟被剥夺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课间十分钟,不能吃东西,不能嬉戏打闹,不能大声说话,不能在教室外面玩耍,活生生地把活泼爱动的孩子,逼得只能以上厕所为借口,在厕所和同学聊天、玩闹,甚至吃东西,形成了可悲的厕所社交。

06

早些时候,一名学生玩骑马打仗摔破头,这个游戏被禁止了;去年在小学生中流行的“萝卜刀”被禁止,说是会培养孩子的暴力倾向;今天,因为玩烟卡会启蒙孩子的赌博意识等理由,一些学校开始禁止“玩烟卡”。

我不知道将来还会有哪些孩子们喜欢的游戏被举报、被禁止。

我知道的是,那些偏执的家长们,禁止的绝不仅是游戏,他们正在摧毁孩子们的童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的童年,校园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游戏和乐趣,丢沙包、跳皮筋、跳山羊、滚铁环、丢手绢、抓石子、翻花绳等。

我们在游戏里获得快乐,体验胜利和失败,体会疼痛的感觉,品味收获的喜悦,我们在游戏里学会与同学相处、沟通交流、建立友谊。

可如今的小学生,能玩的太少了,能玩的时间也很少,他们像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学习机器一样,只会学习、只会做题,他们脑子里有很多知识,比我们小时候厉害得多。

但他们的内心却是异常空洞的,正如上文那位重度抑郁的女孩一样,即使在医院治疗,她仍旧习惯性地做题、学习。

更可笑的是,妈妈的那段话:

或许我是一个自私的妈妈,把如此懂事听话的女儿教育成了患者,在医院住着的时候还要看书学习,期待女儿的涅槃重生。

孩子都需要住院治疗了,还让孩子带着书本、试卷,这是在为孩子治病吗?妈妈是真的不知道孩子这时候需要的是什么吗?

07

孩子需要的一定不是看书和学习。

我们小时候,好像不存在抑郁这个疾病。

我们那时当然也会有烦恼,会因为和同学产生矛盾而闷闷不乐,会因被老师批评责骂而伤心难过,也会因为被家长暴揍而心怀不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那时的我们,有很多的时间去奔跑、玩闹,肆意地大喊大叫,在玩乐的过程中,那些负面的情绪得到了很好地消化和释放。

不像如今的孩子,在学校上课学习,下课也不能疯玩,课外还有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回到家还有写不完的各种作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想玩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负面的情绪不断地堆积,却又找不到任何可以发泄、释放、缓解的出口。

孩子怎么能不抑郁呢。

08

学习固然重要,但快乐和伤心、成功和失败、付出和收获、疼痛和健康、顺境和磨难,这些经历和经验,对于孩子来说也同样重要。

我们努力地培养孩子,想让孩子上一所好的大学。可是上大学就是我们养育孩子的终极目标吗?

非也!

上大学,其实只是孩子第二阶段人生的开始,是孩子脱离父母,独自开启人生篇章的时刻。

有些孩子,在脱离父母后,能够游刃有余地面对大学生活,能够自我完成学习任务,能够在大学风生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有些孩子,在脱离父母后,在大学里显得格格不入,连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技能都不具备,

甚至一些孩子会感叹,终于逃离了父母的掌控,于是乎放纵玩乐,导致学业荒废。

09

孩子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我们不能把他们培养成只会学习的机器。

我们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热爱、有感情、有能力、有追求、有乐观心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