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可能实现了技术的突破,宣布了全球首个量产固态电池的诞生。

宣称,充电十二分钟,续航里程可达一千公里。

这对于中国目前已经强势崛起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绝对算的上是一个爆炸性的新闻了。

正所谓“得固态电池者,可得市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台湾所公布的这个电池的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及其背后的这家公司吧。

二零一九年,一家来自台湾地区的电池研发公司辉能科技声称。

自己已经找到了可以量产广告段SUV电荷的蔚来,想着试着寻求一个固态电池的合作。

在当时的时候,其实,还没有多少人可以了解到固态电池技术的原理。

当时的时候,汽车上面所用的动力电池基本都是锂离子电池,需要液态的电解液。

但是固态电池的话就已经是突破了原有的技术定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算很多的电车电池方面的专家也只是听说过有这方面的研究。

但似乎这个号称着可以完美解决电池的安全性,续航,充放电的等等问题的新科技。

目前好像一直也未落地,还存在于实验室当中。

不过就是这样一家名气不大,口气很大还是来自台湾的一家公司。

就敢对外宣称说自己将很快实现自主研发的固态电池的量产。

这在当时的电动汽车的市场环境当中,任谁听了都得十分的心动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的蔚来已经是中国里面造车的先锋了,其公司背后也是有着许许多多的投资大佬。

对于这种新技术,蔚来公司自然也是想蹭个流量热点。

于是,双方也是很快的就达成了合作意向。

在而当时,辉能科技创始人杨思枏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也是开心不已。

来自台湾的杨思枏从小的时候便已经是“学霸”了。

大学的时候就考入台湾最好的大学化工系,甚至研究生加入了材料化学所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业以后他的同学们也都纷纷的出国深造了,但是杨思枏就想着自己找找机会创业。

在2000初的时候,当时的液态锂电池已经有了成功的产业化。

他也正好是专业对口,便加入到了一家台湾名叫超能源的公司当中。

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磨炼等等,他也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创办了一家辉能公司。

致力研发于固态电池。

辉能公司在进军大陆市场以后,也是进行一个迅速的市场布局。

特别是刚刚进入造车业的公司们成为了他的潜在客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去他们与蔚来进行合作以外。

他们还跟威马汽车,天际汽车等等新品牌达成了电池合作意向。

当然除了直接面向这些造车企业,提供电池的业务等。

辉能也是打算准备将自己的固态电池的知识产权的IP拿出来。

跟我们大陆的电池厂进行一个合作。

就比如在二零一九年的四月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辉能就授权了一家电池能源厂他们固态电池的知识产业。

辉能提供一些的生产技术,生产核心和设备材料。

并且也是一直协助着建厂规划和指导。

此时,立志要生产固态电池的辉能也是在大陆上春风得意。

而辉能不断地吸收着大量的资本进厂。

一汽汽车的产业基金,丹丰资本,春华资本也都皆参与到了投资大军里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外资也是有着不少纷纷进场,比如法国银行,德国大众等等。

其中最出名的应该就是德国奔驰了。

根据一些相关的报道称。

在二零二二年的时候,辉能科技就已经获得了梅赛德斯德驰的将近亿欧元的投资。

并且也是宣布了签署技术合作等等协议,共同开发电动汽车固态电池。

但是在如此“内卷”的中国新能源市场当中,辉能真的能站稳脚跟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辉能曾经一九年进军大陆的时候所合作的一些汽车厂家。

比如威马,天际等汽车企业也是相继的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挨个倒下,宣布破产。

而且蔚来汽车也是最后并没有采纳辉能所提供的固态电池方案,最终也是选择了卫蓝新能源。

并且辉能早就宣布出在杭州临安区所建设的项目也一直未能成型。

并且不少好奇的新能源电动汽车的爱好者也纷纷去调查了一下这家公司。

发现这家公司从来到大陆以后也一直并没有一个实质性的项目创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也是有不少观点认为,辉能科技其实就是一家“半吊子”公司。

甚至不少网友也是讽刺的议论道,“这该不会是一家骗子公司吧”。

最终,“雷声大雨点小”的辉能还是未能在中国的大陆上面站稳脚跟。

而是灰溜溜的回到了台湾。

不过,好像回到台湾以后,辉能更加的“嚣张”了。

二零二三的下半年的时候,台湾的媒体就非常骄傲的发文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辉能科技目前已经最先的在台湾研发出了可用于电动汽车的固态电池。

这个消息也是震惊了整个电动汽车的行业。

二零二四年初的时候,辉能公司也是宣布出即将在台湾的工厂当中进行一个小规模量产。

预计固态电池的产能将提供给超过二万台新能源电动汽车。

没过多久,辉能公司创始人甚至再次公开发言到。

辉能即将前往法国投资一个五十二亿欧元建设固态电池厂。

甚至非常直白的就是说到,我们辉能公司因为一些政治因素不想再台湾扩大更多的产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并且我们也不再将是一家台湾公司。

这句话一出,不少人也是直接的就气炸了。

台湾媒体也是纷纷的议论道台湾是否因为地理缘故政治因素导致投资环境的恶化呢。

最终这家在台湾创立的公司,先是来到了大陆寻求发展,最后没能站稳脚跟。

转身灰溜溜的再次回到台湾出发,最后在致力于新能源发展的欧洲法国当中寻找到了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辉能科技最后到底能否在远不及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内卷的欧洲当中取得成功呢?

这或许一切的答案就要交给时间来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