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字/编辑:夏有喃风

这下该轮到外国人来喊:“怕上火,喝王老吉”了?

王老吉自去年11月发布了海外品牌“WALOVI”才过去不到半年,如今又把店给开进纽约第五大道去了。

4月10日,王老吉又一家凉茶博物馆在纽约第五大道隆重开馆,仪式上政商两界人士云集,甚至连我国驻外使领馆代表都有出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风光的背后,王老吉的“心酸”又有几人知呢,据广药集团的财报显示,以王老吉为主的大健康板块,去年上半年仅营收70.48亿。

尽管同比前年有略微增长,但比起2016年一年260亿的营收那就差远了,几近“腰斩”。

八年过去,业绩不进反退,如此一看,“出海”似乎更像是王老吉的无奈之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谁能想到,王老吉之所以能有曾经的辉煌,靠的不是其背后的广药集团,反而是它的“死对头”加多宝。

加多宝的创始人陈鸿道,靠着王老吉冲进了富豪排行榜,也因为王老吉最终让自己成为了一个“逃犯”,近二十年没回过东莞老家一趟。

真是成也王老吉,败也王老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借鸡生蛋”,干翻可口百事成全国第一

2008年汶川地震时,加多宝捐了1个亿,捐款数额仅次于“国字号”的中国移动和中国电网,是当时民营企业中捐款最多的。

之后,加多宝在2010年青海地震时捐了1.1亿,在2013年雅安地震时又捐了1个亿。

但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做出这种种善举的加多宝创始人陈鸿道,居然会是一名“逃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生于东莞长安的陈鸿道,是一枚地地道道的“老广”,早年在东莞的宏远批发市场做批发生意发家。

陈鸿道虽然靠着批发生意赚到了不少钱,但这行越做到后面局限也是越大,于是他便带着靠批发赚的钱,去了香港发展。

来到香港的陈鸿道成立了鸿道(集团)有限公司,准备往医药饮料生产的方向发展,而陈鸿道的老丈人林祖泽就是香港有名的“药界大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反复进行了几次市场调查后,陈鸿道将目光放在了“凉茶”这一极具广东特色的饮料上面。

他先是在林祖泽的帮助下,从老字号凉茶“王老吉”的第五代传人,同时也是香港同兴药业的董事长王健仪那里,获得了王老吉凉茶的配方和经营权。

但正当陈鸿道一切准备就绪,即将大干一场时却猛然发现,自己不能把王老吉往内地卖,只能在香港卖,或是出口到国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内地同样有一家公司有着王老吉商标,如果陈鸿道生产的王老吉凉茶想往内地卖的话,只能改名了。

但若是没有“王老吉”这块清朝流传下来的老字号,谁认识陈鸿道生产的这凉茶呀。

于是在1995年时,陈鸿道与广州的王老吉药厂签订了一份为期五年的商标租用合同,并成立了加多宝公司,专门运营王老吉凉茶的生产和销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因为“凉茶”这种饮料的地域限制性,陈鸿道生产的王老吉凉茶很难在广东以外的地方销售。

而正当陈鸿道为了打开销路而苦恼时,变故又发生了,1997年广州市政府整理国有资产,将王老吉药厂划归给了广药集团,王老吉的商标也跟着换了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鸿道不得不与广药集团协商,所幸的是广药集团对“王老吉凉茶”不太看重,双方便又签下了一份为期15年的合同。

但广药集团保留了绿色盒装王老吉的生产和销售权,授权给陈鸿道的只是红色罐装王老吉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经波折之后,陈鸿道总算是能放开手脚来大干一场了,他首先做的就是先摆脱消费者对王老吉“水不是水,药不是药”的固有印象。

于是,那句至今仍然让人印象深刻的广告词,“怕上火,就喝王老吉”应运而生了,然后便是砸钱打广告,让全国人民都知道这句话。

紧接着,陈鸿道又花重金拉起了一支几千人的销售队伍,在全国范围内铺设销售网络,从北上广深到各省省会,再到次一级的乡镇,统统不放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陈鸿道的带领下,王老吉凉茶的销售额像坐了火箭一样年年攀升。

2002年总销售额才不过1.8亿,到2008年首次冲破100亿销售额,2011年时更是以超200亿的成绩把可口、百事都给死死压住,成为“国内最畅销罐装饮料”。

陈鸿道这位“凉茶大王”的身价也是跟着水涨船高,在次年以80亿的财富排在了《胡润百富榜》第151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当时的陈鸿道还是以“逃犯”之身入选的富豪榜。

并且在这之后,陈鸿道还与自己一手塑造并推上神坛的王老吉数次对簿公堂,甚至连整个凉茶市场都因此发生改变。

这一切的来龙去脉究竟是怎样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世纪“凉茶之战”,老大老二打架,却把老三弄没了

有很多人对于王老吉和加多宝是“傻傻分不清”,毕竟这两个除了名字不一样,其他的无论是包装、口味还是配方,全都是一样的。

至于为什么,就不得不提到一段三百年前的历史渊源了,“王老吉凉茶”配方的发明人是清朝时一个叫王泽邦的人。

之后王泽邦的后人带着配方移居香港,而王泽邦开的凉茶铺也同样有着配方,并在后来慢慢发展成王老吉药厂,直至并入广药集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鸿道手上的配方就是从香港那边的王泽邦后人那里得到的,而之后为了进军内地市场,他又与广药集团签订了商标租用合同。

但当初广药集团之所以愿意把商标租给陈鸿道,除了是做凉茶与集团主要业务不符之外,还有个愿意就是不太看得上当时的收益。

可之后随着陈鸿道将“王老吉”这块牌子盘活,品牌估值更是高达1080亿后,广药集团就有了别的想法了,就等着合同到期,到时自己来做这门生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也正是陈鸿道所担心的,毕竟借来的“鸡”终归有还回去的一天。

于是陈鸿道就想着把这个商标授权的期限加长,但谁曾想他的办法却不是与广药集团协商,加钱续期,反而是动了歪脑筋。

2002年,陈鸿道找上了广药集团的总经理李益民,通过300万的金钱输送,让他同意再签两份补充协议,用一个很低的价格把商标的授权延长到了202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纸哪能包的住火,不过两年多时间而已,事情就东窗事发了,李益民被判无期,而陈鸿道却是在取保候审期间,直接弃保潜逃了。

本来他不用逃的,因为当时掌控的证据不够,但陈鸿道这一逃却反而把自己给变成了一个“逃犯”。

之后的十多年里,陈鸿道一直躲在香港,再没回过内地,哪怕东莞老家近的很,他也没回过一次,连慈善捐款都是派的公司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2010年,双方合同到期了,广药集团迫不及待地向陈鸿道发律师函,表示将要收回“王老吉”商标。

而加多宝公司也是反手拿出了当初与李益民签订的补充协议来反驳,声称还有10年才到期。

但对于这份通过不正当方式签订的协议,广药集团哪会认,于是直接告上了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扯皮两年多后,经济委员会在2012年5月9日开出了判决书,宣判那份补充协议无效,加多宝不得继续使用“王老吉”商标。

面对这一结果,广药集团开心了,加多宝却不服了,然后马上向法院提出上诉,但在两个月后被无情驳回,陈鸿道和加多宝败的一塌糊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广药集团也没有赢的彻底,因为陈鸿道对这一结果早有预料,也早早就做了布局。

时间倒退回2012年3月29日,加多宝发布了一个“换装换名”公告,王老吉改名加多宝,包装除了品牌名称外,只有一些细微改变。

而他这样做的目的,为的就是把之前王老吉这块牌子的名气,统统转接到加多宝的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在广告也换了,从以前的“怕上火,喝王老吉”改成了“怕上火,现在喝加多宝。”

另外还加了不少其他的,“原来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全国销量领先的红罐凉茶改名加多宝”等等。

再加上王泽邦后人王健仪的公开站台支持,陈鸿道直接与广药集团来了一场“真假美猴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药集团一看陈鸿道这种搞法,不是摆明了碰瓷嘛,于是二话不说又把加多宝给告了。

又是一场官司对垒,结果也依旧相同,加多宝不仅败诉了,还要补偿广药集团300万。

但加多宝也是头铁,直接就是和广药集团死磕上了,双方此后一直纠缠不清,闹上法庭更是家常便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3年,王健仪声称自己的家传配方从未授权给除加多宝以外任何公司,要求广药集团停止生产“王老吉凉茶”。

但其实双方的配方都是正宗的,一个是王泽邦的后人,一个是王泽邦留下的凉茶铺发展至今,所以加多宝再次败诉,被罚赔偿300万并登报道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配方争不过了,加多宝又争起了包装,表示红罐包装最早是自己先用的,不许广药集团用。

谁想偷鸡不成蚀把米,2014年法院宣判“红罐凉茶”包装归王老吉所有,反而是加多宝不能用了。

没办法,加多宝只能加急推出了“金罐”包装的加多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经过不断上诉后,法院终于在2017年改判“红罐”包装由双方共享。

但加多宝这么多场官司下来,除了这场平局之外,其余全是败绩,公司也因此被逐渐拖垮,內患不断。

停产裁员,高层频频出走,业绩更是一落千丈,甚至出现了年利润为负值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边的王老吉虽然赢了但也是“惨胜”,销售额从巅峰时的近200亿跌到了不足百亿,甚至因为胡乱对外授权商标,一度被卷入了“诈骗门”事件。

但要说最无辜的,估计还是当时来凉茶领域排第三的和其正了,行业内“老大老二打架”不仅把曝光都抢去了,连行业生态都被影响了。

双方疯狂降价抢市场,跟不上的和其正就这样慢慢地“消失”了,这能找谁说理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如今的加多宝名声不显,王老吉国内销售平平,只能选择转战海外,风光不再。

加多宝与王老吉“两败俱伤”,最终被渔翁得利,无疑是国产市场的悲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