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月12日上午,“同心同行”京台青年座谈会在京举行,京台青年畅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马英九一行时重要讲话的学习体会。

清华大学台生蓝晧来自台北市,目前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蓝皓说,作为一名在台湾地区生活长达28年的台湾青年,也是在祖国大陆求学生活将近6年的在陆台生,很荣幸能以个人成长、学习的经历,和各位交流分享对于“共同体意识”不成熟的想法和体会。

在马英九先生两次率团访陆的报道中,“慎终追远”“家国情怀”等词反复出现,使我回忆起成长过程中,或许是出于孩童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的缘故,每家每户的老旧祖厝正门上方,都写着好些个我闻所未闻的地名,诸如“汝南”“徐州”“彭城”“颍川”等,这些既不是生活周遭常见的地理名称,也不全是课本上学过的地名,但它们却被用来作为各家祖厝的祠堂名。不得其解的我也在脑海中埋下了一个疑问的种子。直到2018年来到北京求学,接触到来自各地的朋友,这粒自小埋下的种子才得到粗略解答。每个祠堂名背后所承载的,皆是老祖先们在动乱迁徙的年代里对于故土情怀的自然流露!也或许是以此方式来提醒后代子孙们不能忘本。这或许是两岸拥有共同文化、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具体表现。

然而,现在岛内的台湾青年在历史知识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上的断裂或错乱,也使得“认同”成为现实的问题。也因此,2018年进入到清华大学求学后,我也尝试沿着曾经疑问的种子不断思考“我们究竟是谁?”这一命题,继续深入求索。

一百年前,孙中山先生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国共两党展开第一次合作。在中国国民党改组后的一大会议上,将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内涵,重新解释定义为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求得各民族平等,中国革命也进入到“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大革命时期。此次马英九先生也造访了黄埔军校旧址和中山大学,作为文、武两条战线的人才孕育摇篮,这两所学校也为革命运动培育出大批包含台湾青年在内的干部人才。

在日本殖民期间,台湾反帝爱国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们或以武力反抗、或以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方式,向日本侵略者发起抗争。抗战时期,大批台湾知识青年以回到祖国参加抗战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复归祖国”的光荣任务,不少台青牺牲在反抗日本殖民侵略者的抵抗运动中。这段身为台胞的我们共同拥有的爱国主义历史,却已长期于岛内主流话语中逐渐被淡忘,亟待我们共同去寻回这段光荣传统。

缅怀这段历史的意义,正如岛内爱国统一运动老前辈、前后系于牢狱20多年之久的陈明忠先生,于2005年到国民党中央党部发表题为《二二八:被扭曲的历史集体记忆》时的表述,“我今天到这里,并不是为了个人家庭的悲惨遭遇来讨什么公道,我只希望同样的苦难不要再发生在任何一位台湾人身上。”在当前的台海局势看来,更值得我们共同深思警醒。

“青年强,则国家强”,同为新时代青年一分子,我们更应该从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去明确两岸同根同源的深刻内涵,并从中去找出两岸产生分歧、差异的历史根源。解决了这一根源,或许也回答了我脑海里“我们究竟是谁”的思考命题,同属中华民族的两岸青年才能更紧密团结,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任务拼搏奋斗。

最后,我想引用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周年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终结!

京彩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