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们继续带大家积累

《人民日报》中的人物事例

非常实用,建议收藏!

关注“学习大国”,并设置“星标”

获取更多写作素材↓↓

适用主题:敬业奉献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敦煌女儿”樊锦诗从大学毕业起就扎根大漠,几十年如一日,静心笃志、潜心研究敦煌文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实现“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一辈子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

摘自:

“两弹元勋”邓稼先坚守戈壁数十载,无惧风餐露宿,“用最原始的办法”破译原子弹的奥秘。“梨首席”张绍铃走遍20多个主产梨省份的120多个县市,为各地梨产业把脉问诊,一心只为“梨业强、梨农富、梨乡美”。

摘自:

适用主题:生态保护

  • 青年师生

在吉林省梨树县的“科技小院”,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们坚持“泡”在玉米田里,试验和推广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引江济淮沿线湖泊,安徽省安庆师范大学的师生监测水环境、参与水生态修复工作;在沿黄城市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志愿者们利用假期科普环保理念,守护“生态黄河”……扎根乡野,走向社会,以自然万物为课堂,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投身实践一线,用知识和热情为我国生态保护事业注入青春力量。

摘自:

  • 污泥处理车间主任杨戌雷

80后的杨戌雷从技校毕业后,成为一名泵站的工人。2011年,白龙港污泥处理工程建成调试,杨戌雷被任命为污泥处理车间主任,担负起整个污泥处理系统的调试和接管工作。在之后的10多年里,杨戌雷和团队成员对设备、工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实现了污泥处理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污泥处理更加绿色低碳环保的背后,是杨戌雷和团队成员对创新创造的不懈追求。 如今,杨戌雷已成长为一名环保领域的大国工匠,对自己的职业也更加热爱: “我亲眼见证了上海生态环境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效,我要继续扎根一线,积极开展新技术的学习和研究,努力做出更大成绩,守护城市碧水清波。

摘自:

适用主题:基层治理

  • 村党委书记司四文

司四文2015年担任村干部以来,记下民情日记25本,近120万字。这里面既有村民家里的点滴小事,也有全村发展的关键大事。“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村里事务纷繁复杂,不记下来就容易漏。”司四文说。千方百计给村民办好事、办实事,千方百计解决村民的烦心事、揪心事,是司四文记下近120万字民情日记的初衷。随着他书桌上的日记本堆得越来越高,村里的荣誉也越来越多——“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渭南市脱贫攻坚先进村”……

摘自:

  • “古郡红骑”志愿服务队

丁晓梅是河北省巨鹿县“古郡红骑”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对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来说,随手一帮,早已融入日常。2022年8月以来 ,巨鹿县吸纳了全县150多名快递员、外卖员,组建“古郡红骑”志愿服务队,激励引导新就业群体深度融入基层治理。见危即扶,见困即帮。志 愿服务队帮当地群众解决了不少难题,让大家感受到更多温暖。

摘自:

适用主题:文化保护与传承

生长在长城脚下的董海宁,一家三代人已经守护长城五十余载。

2017年4月,董海宁被聘为永宁县文物保护员。巡长城的时间长了,文保员成了“长城通”。 如今,对于永宁段的长城,董海宁早已熟稔。 有游客慕名而来,他就兴冲冲地上去介绍,给大家讲解长城的历史。 董海宁说:“只有让更多人知道长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加入保护的行列,文物保护工作才算做到位。”

摘自:

今日份打卡海报

快分享给并肩战斗的

学习伙伴们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跟着人民日报学写作↓↓↓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大国”微信公众号。

来源:综合人民日报

整理:李怡潼(实习)

本期编辑:梁冠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