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年多的俄乌冲突中,大家频频看到无人机“灌顶”击毁钢铁堡垒——坦克、装甲车重装备,也看到无人机攻击包括单兵、堑壕、指挥机构,甚至炮阵地或防空系统的战例,而无人艇击沉俄黑海舰队诸多大型作战舰艇的画面,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居安思危,我们不得不想,如果哪一天中国与敌人发生即便是很有限的局部战争,我们如何防范“无人装置”的攻击,以及我们如何有效利用“无人平台”打击敌人?

给坦克加装顶部“格栅”,这是俄乌双方在仓促间临时应用的“保护”装置,效果好不好,有多大效果,总比没有防护强。只是就事论事,在未来的军事冲突中,我军及友军应解决重装备均应加装“无人机信道获取及干扰”装置。

信道获取,不是单纯针对某一型无人设备的获取,而是普向性侦获,失误率小于0.1,且具有秒内二次辩识修正条件。

“干扰”距离设定最大500米,最小15米,且“自保型”反应装置大于5米。

信道指发射、接收时占用的频率值。相邻信道之间的频率差值称为信道间隙。规定的信道间隙有25KHz(宽带)、20KHz、12.5KHz(窄带)等。针对Digi XBee Pro 900HP模块,将频段902.4~927.6MHz分成了64个频道,其信道间隙就是40KHz。

攻击方面,现在已经提出的“蜂群战术”“链路战术”等,或许已经实兵演练相对成熟,但这还不够,还要研究更多更容易执行的战术,研制成本较低,携弹量较大,且速度较快的无人机,成本能低到什么程度?几百块钱人民币,甚至更低。

无人艇向海上无人潜航器方向参考,半潜式,全潜式都要全向涵盖,战时,各种形式的无人艇,可以不显山不露水前出至敌方舰艇所在海域,出其不意展开攻击,以极低的代价,实现“拒敌于千里之外”的意图。

乌克兰在黑海攻击俄罗斯海军舰艇的成功战例,说明防御是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与敌人在海上对决,我们有无人艇配合,敌方也有类似的战术,说不好,在有人舰艇对战前,无人装置的充分应用,会在短时间内改变战场形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攻击不难,平时“沉睡”在海底的无人装置,战时“唤醒”,远程输入目标数据,无人装置从各自位置自动启航自动寻找目标自动予以攻击。防御呢?总不能像俄海军那样,在军舰周围围上栅栏或小型民船吧?

最近有个在传感器领域颇有建树的朋友提出一个设想,设计一款和橄榄球差不多大小,可以在水下捕捉洋流异常信号的“潜伏式”传感装置。什么意思?无人艇或其他无人潜航器在水下运动时,不论它采取什么新材料新技术,设备的运动会改变水流流速,这款装置就能在设计范围内,敏感侦获这个“异像”,然后主动捕捉、成像、定位,实时回传给舰艇单位,舰艇收到海下敌情,实施多种手段有效摧毁。

假设这款侦获设备行之有效,且具有敌我辩识能力,在有可能爆发战事的海域都提前予以“撒网式”部署,敌方舰船一旦进入监控区,什么船型,多大吨位,有几艘,多大航速,航向几度,这些情报都能在第一时间获取。

并不是特别难啃的课题,我们的有关单位或许早已有诸多更胜一筹的“小玩意”在验证,或者,已经部署。

无人装置将成为未来战争的新模式,我们既要有“矛”,也要有“盾”,中国人的智慧经常变换成令人匪夷所思的“奇思妙想”,我相信我们有更神奇,更出彩的进攻和防御手段。

世界大变局的今天,中国人已经做好被“宵小”挑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