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很多人刚刚发现这件事:五一其实只放一天假?

01

“凑假”引热议

清明节后第一周,“打工人”的六天工作日总算熬过来了。但紧接着官方发布的“关于2024年劳动节放假安排的通知”引发了又一轮的热议。

“调休”作为关键词,一时间冲上热搜。

清明节和劳动节放假,却调出三个单休周末。这样的“调休”方式算下来,五一其实只有一天真正的假期。

对此,多家媒体以各种形式对“调休”的话题进行了探讨。

新京报“北京知道”采访了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国际旅游研究院院士吴必虎,就“调休制度为什么改变不了?”“放假安排有没有优化空间?”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中国新闻周刊》在社交平台做了话题为“不调休不能放假吗”的投票活动,结果显示,“不调休,也要长假”的选项成为了远超其他放假模式的大众选择,而跟随其后的是“假期长短无所谓,不调休就行”,可见“调休”与否,对于民众的假期体验影响较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澎湃新闻则从“目前中国的休假模式有何利弊?与其他国家相比,假期真的少吗?”这样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从舆论层面可以看出,目前公众对于调休“凑假”模式,意见很大、希望政策得以调整的呼声非常高。究其根源,在于调休“凑假”模式是没有增加大家的假期总量,只是在拆东墙补西墙,让公众在享受假期之后就必须“还债”,把欠下的工作日给补上。这种模式的导向很明显,不是为了让公众真正“休息”,而是为了集中假期、方便拉动消费经济。所以公众对此意见很大,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02

“调休”已多年

我国自1995年开始实行双休制度,到现在已经接近30年的时间。

1999年起,为了促进旅游消费,春节、劳动节、国庆节开始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成长假,“五一黄金周”“国庆七天乐”随之成为国人出游的旺季。

但节日不一定都紧挨着周末,调休就这样应运而生。前几年,由于只有元旦、春节、五一、国庆四个节日放假,偶尔调休似乎不太影响人们的心情。

但为了解决集中出游带来的诸多社会矛盾,2008年起,五一减少为1天假期,增设清明、端午、中秋各1天假期。这一年,调休制度也正式开始实施。

但不同以往的是,假期更分散后,调休变得更加频繁。

“调休”模式被网友称为“年年被骂年年骂”,今年不仅要继续,而且还翻出了很多“老黄历”。

被称为“打工人互联网嘴替”的歌手那英,在十余年前就曾在社交平台吐槽过调休制度:

2022年央广网的发声也曾被认为是可能撬动调休制度的有力抓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媒体入场能否撬动政策?

媒体入场,舆论升温,放假模式是否可能在媒体的关注下获得调整?

根据以往的经验,在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社会政策信息系统、公众舆论和大众传媒是影响决策的因素,其持续传播、各方参与、深度互动的属性对于政策的走向有一定影响力。

而这其中,网络媒体发挥着互动中介的作用。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帮助下,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政策决策的过程简化、成本降低,由信息技术发展不均衡带来的“信息鸿沟”逐步弥合。

不同于网民在社交平台上的随意“吐槽”,新型主流媒体通过从用户角度出发搭建沟通平台、设置民生话题、聚焦民意关切的行动,不断凝聚社会共识,对于民众关心的话题深入造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能力引起相关部门的关切的。

期待这次媒体集体发声,对"调休"有所触动。

校对 | 刘越

最后,告诉大家一件事

新媒体文案怎么写才有看头?

辛苦拍摄的短视频为何没人点?

各平台账号涨粉越来越难?

策划方案怎么总是差点意思?

针对大家遇到的各种难题,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推出新媒体策划及运营、短视频制作及运营、舆情分析及风险处置等培训课程,去年开班13期,合作单位包括政府机构、媒体、企事业单位等,参训学员500余人,均满载而归。

今年,更多量身定制的培训课程陆续上线,欢迎前来新京报交流,一起进步。

独家课程 量身定制

提供融媒课程定制服务,根据学员的实际需求和预期的学习方向,量身打造专属课程。

“沉浸式”跟班学习

培训期间,跟班学员以现场观摩、全程参与、互动交流等方式“沉浸式”跟班学习。

重在实践 不搞空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培训学习内容,围绕重点工作策划宣传方案、拍摄作品,导师现场点评,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

开拓视野 开放交流

走进互联网大厂,实地参观拓展视野,与行业大咖在交流互动中吸取经验、促进提升。

More

点击查看部分培训实录

>>>咨询详情,请添加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微信

标注姓名、单位、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