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曾经分享过的故事吧,四月份我组织阅读了《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这本书,这是一本很有启发意义的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个曾经分享过的故事。

我的一个朋友是医生,某天在他们单位入住了一位老年患者。

经检查,老人身患绝症,但如果精心治疗=高昂费用,老人再活个两年是没问题的。

老人的子女们纷纷表示:“当然要治!砸锅卖铁也要治!”

可接下来却是各种不配合,医生一开始也没搞明白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经过察言观色,终于想通了,原来是老人的子女想放弃治疗,可这个话若是从他们的嘴里说出来,不论是良心上,还是在亲朋好友的面子上都过不去。至少,在兄弟姐妹们之间,他们谁也不敢先开这个口。

医生选择了成全他们,直接宣布:“治不了了,接回家吧!老人家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也别惹老人家生气,过好最后这段日子吧。”

老人的子女终于等到了想要的答案,因为这是医生给的权威建议,自我的良心、兄弟姐妹之纠葛、亲朋好友前的颜面都终于有了完美的交待。

我曾瞧不上医生的不负责,也批评老人子女的掩耳盗铃。

可《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这本书却认为,这位医生的做法其实是作者非常认可的“姑息疗法”,与其让病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与疾病进行痛苦地毫无尊严地终将失败地战斗,不如做好临终关怀。

作者高度评价姑息治疗、善终服务——这是在积极治疗无效和最终死亡之间的一个新的医学与护理阶段,不以治疗为主,而以帮助病人减少痛苦,在亲人的陪伴下,在善终服务医护人员的调理下,安宁地死去为要。他提供的几个实例阐述了善终服务的方式、内容及其对于临终病人的益处——这样的临终、死亡方式值得期待。

这本书的作者是印度裔美国人阿图·葛文德,他自己就是一位成就斐然的医生和医学研究者。

本书的翻译者说自己非常好奇美国人如何思考和处理病、老、死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也好奇,我也想知道物质富裕、医疗发达的美国人会怎么应对。

无论多么有钱,医疗水平有多么高,凡人皆有一死。

只是该如何让逝者在离开的过程少遭罪,逝者的配偶及子女在这个过程又该如何应对这一人生中的最大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美国人并非那么亲情淡薄,美国的医疗和养老状况也令人艳羡。不过,作者写这本书却不是为了赞扬美国的成就,而是对美国医学界提出了严厉、深刻的批评——他认为美国医学界没有做好照顾临终患者和老年人的准备:医务人员对临终病人和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了解和关怀得不够,常常不关心治疗是不是符合病人的最大利益,即有意义地活着;他批评医生在明知治疗已经没有意义的时候,还在继续提供治疗方案,提供虚假希望,导致病人以非常不人道的方式死去,他认为这样的治疗很野蛮,是对病人的折磨。他描写的那些被过度、无效治疗折磨的病例是在“奢侈地遭罪”。

不过,我觉得这就是富裕的烦恼,对于肩负着沉重房贷及其他生存压力的我们而言,很多人的唯一选项被生动地描述为“拔氧气管”。

关于亲人罹患绝症这个事,在中国最惨的其实是中产阶级。

倘若是条件普通的家庭,压根就不用考虑尽全力抢救或治疗这个选项,只要逼着医生做出抬回家等死的决定即可,有的甚至都不用医生来帮助决策。

中产家庭可就惨了,因为他们往往有些钱,有条件考虑全力救治,但后果往往是掏空几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资源。可如果选择放弃治疗,当面对银行卡里那几百万的存款时,又是否会想到这是父亲或母亲的命,良心又何处可安?

不得不说中国的老人“很懂事”,我听说过很多这样的故事,老人一旦得知身患绝症,主动拒绝配合治疗,甚至选择自杀,绝不拖累儿女。

因此,当我在看这本书中的病人在因得到积极无效治疗而痛苦的时候,虽然他们确实因此活得更久,但我觉得这似乎就是一个短痛和长痛之间的关系,这或许也正是中美医疗服务水平之间的差距吧。

我这么理解似乎有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正如本篇开始分享的那个故事里的老人的子女,他们的精神应该也是异常的强大,我是没资格批评他们,试问看到这里的诸位,倘若你的至亲需求医救,别吹牛,不多,你摆得出100万现金吗?

我知道一旦到了网络,人均年入百万,难道穷逼都聚到我这了?

死亡原本就是个沉重的话题,《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这本书展现的“甜蜜负担”或“富足烦恼”又给我补了一刀。

至于这本书该不该读,怎么说呢,如果你对这个话题只是感兴趣,那当然可以一读,如果你指望有什么实际指导价值,就跟研究外星人打算何时进攻地球一般虚幻。有这时间倒不如去看看《寻梦环游》这部电影,虽然也虚幻,但它给了你关于死亡的另一个解释和安慰。当无能为力的巨大痛苦和思念来临时,茫然的成年人都是需要安慰的,不是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