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非洲一小岛惊现中国明代墓,这意味着,中国人600年前就已经在非洲居住。

2010年,在距离我国数千公里外的非洲大陆上,当地村民意外发现了一座明朝古墓。

墓地外观、朝向等特征都与明朝墓地别无二致,墓穴里还有很多青花瓷和铜钱。

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上许多历史学家和科考队,由媒体报道后,迅速吸引了大量学者的关注。

600年前为何会有明朝人在此居住?这群非洲岛民与明朝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非洲大陆有一个小岛,名叫帕泰岛。

它位于肯尼亚东北部海滨拉穆群岛,是拉穆群岛中最大的岛屿,这里居住着一千多位岛民,他们都自称是中国后裔,甚至还保留着一些中国传统。

虽然岛屿地理位置偏远,但这里几百年来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中国的古老传说。

据说600年前,有一艘来自遥远东方的航海商船,由于恶劣的天气影响,船只在拉穆群岛附近触礁搁浅,船身损毁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船员互相失去了联系、死伤惨重,仅有二十多名船员幸存下来,他们不知道在海上漂泊了多少天,最后意外地来到了这个小岛上。

他们与当地居民语言不通、肤色不同,由于船只损毁严重无法修复,从此便与当地女子通婚,在这里长期定居。

17世纪左右,这个小岛上发生了多次部落冲突,部落成员四处逃散。

最终,一起留下来的船员也各奔东西,久而久之,明朝人生活的痕迹也逐渐消失了,只知道他们的后代散落在帕泰岛上。

2017年,中国和美国组成联合考察队一起前往帕泰岛进行调查。这次实地考察的时间很长,他们也有了意想不到的发现。

他们挖掘出一具骸骨,经过对头骨的专业鉴定,考古人员可以断定,这具尸骨的主人正是六百年前的明朝人。

考古队紧接着在帕泰岛相邻的部落西尤村,发现了一块形奇怪的墓地。

因为岛民基本都是穆斯林,他们的墓地也是穆斯林风格的。穆斯林墓地通常是四面敞开、顶部设计为穹顶的立方形体。

而这个墓地是圆形,每个坟墓前都立有墓碑,墓中还发现了许多瓷器、铜钱陪葬品。

这种墓葬风格与当地完全不同,甚至在整个非洲大陆看来都是很罕见的。

而且穆斯林墓地的朝向也是很有讲究的,一般面向西北圣城麦加,而这块墓地却面向东北方向。

考古专家到现场后,更是得到了令人震惊的新发现。

专家在墓地没有发现阿拉伯文或其他文字记载,却在墓地墙壁上发现了瓷器碎片,墓地似乎是泥土和瓷器堆砌所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这些瓷器就成为第二个关键点。据岛民们说,自己家中也有祖传下来的瓷器,虽然这些瓷器如今只剩下碎片,但依旧能从中看出来是中国瓷器。

由于非洲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人们没有太多的文物保护意识,导致大量的瓷器被盗墓者盗走或遭到严重损毁也是有可能的。

此外,墓地中还发现了很多铜钱,这些铜钱也大有特色,经科考队员考证,它们是永乐通宝铜钱。

如果这些铜钱是原墓主的陪葬品,而这个原墓主很有可能是明朝永乐年间的人

这些意外的发现让在场的专家震惊,也给科考队提供了有力的宝贵信息,但也牵扯出更多谜团需要去验证,同时也给科考队提供了有力的宝贵信息。

专家们坚信,沿着这些线索顺藤摸瓜,一定可以揭开在小岛之下深埋几百年的谜题。

那么,这个来自东方的航海船队究竟是谁?他们又有怎样的故事?

2.

2010年,非洲一岛屿竟发现明代中国墓,传言该岛的居民均是明朝人后裔。

明代初期,在朱元璋历经三十一年的努力下,国家经济开始复苏。手工业高速发展,比如纺织、陶瓷、印刷的技艺水平,较之以前都大幅提高。

当时的船只建造业也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而且已经拥有了适合长期航海专用的船体,

永乐三年,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每次随行人员就有两万余人,船员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技术精英,船上还配备了各种娱乐设施和基本生活装置。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历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上航行,明朝的国富力强,为郑和七次下西洋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有人认为,当时明朝迫切需要更大规模的经济贸易往来,开拓海外贸易市场。

朱棣也想借此机会向海外各国展示强盛的国力,还有人认为是朱棣为了寻找建文帝。真相至今众说纷纭。

联想到这些,考古队有了一个大胆的推测,帕泰岛的居民或许真的是郑和船员的后代。

随着考古队的不断深入,大家都对小岛出现的明代墓更加充满好奇,考古队就这样展开了深入调查。

终于,考古队竟然真的在小岛附近发现了一个名为“郑和村”的村落,据说是岛上最富足的村落。

如此的巧合忍不住让人相信,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或许真的经过了这个小岛。

然而,据史书记载,郑和下西洋途经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苏门答腊、暹罗、红海等地,并未提及非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中国专家翻遍了相关记载也没有找到郑和到过非洲大陆的实证,再加上帕泰岛当地文化水平也不高,没有相关的文字记载辅以佐证,即便他们来过,经过几百年大大小小的部落冲突,要想找到有力的证据实属困难。

为了尽快得到答案,为了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科考队员们决定亲自前往“郑和村”,希望能找到相关线索。

村子里的人将帕泰岛的传说原原本本的说给了科考队员,同时在这个村落发现了和先前外形相同的四十多座墓葬群。

经过科考队员们连夜的考察,他们对“郑和村”与郑和下西洋的联系总结了以下原因。

第一种可能是,郑和在第一次以及第六次下西洋的过程中发生意外。

虽然明朝工业技术先进,航海行动有罗盘护航,但由于天气、海啸等众多不确定因素,发生意外也是有可能的。

意外发生后,大多数船员丧命海上,只有一小部分船员在这个小岛上成功幸存下来,由于船队遭遇了重大损害,已经无法继续前进。

于是他们留在这个小岛,但因为非洲部落的生产技术落后,船只也无法修补,无奈之下,他们便只能在小岛上长期居住下来。

郑和为了与当地村民交好,便将船上所带的植物种子和瓷器等分发给船员,并让船员传授当地居民种植技术及纺织技术。

后来,这个名叫“郑和村”的小村子也因为掌握了生产技术而变得富足起来,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一跃成为帕泰岛最富足的村落。

而郑和和船员再也没有回国,为了表达自己对于国家的思念,死后依旧让自己的后人以明朝的方式举行丧葬。

还有一种设想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或许是由于航海时间过长饮用水不足等原因,航海队曾经在这里有过短暂的停留。

当地的居民对这些自大洋彼岸的客人表示欢迎,并热情招待他们。

而郑和一行人注意到了当地生存环境的恶劣,为表达对村民们的感激之情,他开始教当地人纺织技术、种植技术,还赠予他们瓷器、铜钱等留作纪念。

于是这个村子逐渐富裕,变成了岛上最富足的村落。

这两种说法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由于第二种说法未经实证,在岛上广为流传的也就是我们所听到的第一种说法。

那么,帕泰岛的墓主真的是郑和的船员吗?帕泰岛的居民是否是中国后裔?

3.

2010年,非洲一小岛竟然发现中国明代墓,岛上的居民真的都是明朝人后代吗?

历史学家共同商讨,对比郑和航海路线图后,专家得出结论:郑和确实到过非洲大陆,帕泰岛流传的传说逐渐成为事实,而眼前所见就是真凭实据。

岛民们对于纺织技术也很精通,据说也是祖先们传下来的。科考队员认为,纺织技术很可能是幸存的明朝船员教给岛民们的。

再对比他们的外貌特征:洲人在大众的印象中都是皮肤黝黑、体型高大、毛发卷曲的。

而帕顿岛的人肤色介于黑黄色之间,几乎就是亚洲人肤色;他们的体型中等,实在不如其他非洲人高大,反而更接近亚洲人身高。

“郑和村”的居民们还自称“瓦上家”,顾名思义,“瓦上家”就是“从上家过来的人”。

而“上家”则是指明朝,这是为了感谢航海队为他们带来了先进技术和植物种子等,为了纪念他们因此得名。

岛上的村民中有一个名叫玛卡·夏瑞福的女孩。

1994年,一名美国记者在拉穆旅游时,无意间听到餐厅的服务员提提及自己是中国后裔。

记者的敏锐度让她迅速对此展开调查,正是因为这一个小小的发现,最后才挖掘出这样一个令人震惊的秘密。

而这个女孩从长相特征来看,她皮肤白皙,长相与中国人无异。通过DNA比对证实,她确实具有中国血统,是正宗的中国后裔。

她说,虽然以前没有证据证明自己是中国后裔,但声称自己是中国人是世代相传的祖训。

她从小就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很想亲自前去中国,看看自己先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还表示想去中国学习传统文化。

她很幸运,也有着远大的理想,没有因为中国后裔的身份就忘记家乡。

她的第一个愿望是在中国求学,第二个愿望是能成为一名家乡的医生。因为自己的家乡落后,医药问题得不到解决,她希望自己能为家乡做一份贡献。

因为她的故事,这个交通闭塞的非洲小村子也被大家所了解,家乡条件逐渐好转。

2005年,我国为纪念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设立了“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

她受邀来到中国,跟大家讲述在非洲大陆的小岛上,郑和及其船员的故事,还得到了在中国读大学的机会。

女孩的故事被媒体搬上银幕,在非洲引起了很大轰动,随着中国国力日渐增强,越来越多的岛民对自己是否有中国血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原本意料之外的发现,直接引发了当地黑人居民的寻亲运热潮。

他们借助DNA比对、家谱研究等手段,极力寻找自己与墓主的联系,希望以此能发现更多证明自己是中国人后裔的相关依据,同时也可以对自己家族的历史和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

通过这次的科考项目,极大地加深了中非文化交流,当地的拉穆博物馆也向外来游客们展示了中国各个时期的瓷器。

近几年,在帕泰岛附近越来越多的瓷器和陶罐被打捞上来,上面都明显雕刻着龙的形象,表明着他们的中国身份。

专家称,如此完好的古代器件被打捞上来,充分说明在这附近曾经有过大型航海沉船。

600年前,郑和和他的船员们,将自己的青春和精力都奉献给中国航海事业,他对于航海时代的影响不容小觑。

他的航海行动让明朝对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 促进了明朝与各国之间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

现在中国的许多科考队员及历史学者积极参与其中,他们不远万里来到这座偏远的非洲小岛,日以继夜地进行实地考察。

既让世界进一步认识了郑和,认识到他下西洋的不易,也加强了中国以及非洲等多个地方的联系,推动了世界一体化进程。

其实,无论是不是中国人的后裔,只要对中国及中国文化感兴趣,我们都欢迎他们前来交流学习。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