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在说话聊天;有的在写字、看书;有的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有的在干简单手工活......,这是东平县“如康家园”内随处可见的场景。“每天和同伴们一起交流、生活、工作,我感到很充实,觉得自己生活的越来越有价值”,自从来到老湖镇“如康家园”后,残疾小伙刘吉晖变得更加开朗自信了,脸上时常挂着笑容。

在东平县各“如康家园”里,生活着很多这样自信的“小刘”,他们在这里充实生活、学习技能、创新创业,甚至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不仅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还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康家园”作为山东省残疾人之家的建设品牌,努力为残疾人提供一个如健康人群一样融入社会、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家园。2021年来,东平县残联共建设16处“如康家园”,实现14个乡镇(街道)全覆盖,为460余名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社区康复、文体娱乐等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精心服务让心窝“暖起来”。彭集街道后亭村如康家园,与东平县春生饭店签订合作协议,由春生饭店为日间照料人员提供就餐场所及就餐服务,每天保证六菜一汤、荤素搭配、营养调剂,保证日间照料残疾群众生活质量。村两委安排4名兼职工作人员和1名公益性岗位,轮流进行日间照料服务,确保服务对象基本需求得到保障,以及打卡、来往安全等。老湖镇“如康家园”的醒目位置悬挂着“今日菜谱”,每天10种不同菜式,满足不同残疾人的口味,“如康家园”还招聘了专门服务人员,负责日常运营和残疾人服务,确保有人管事,有人干事,可持续发展。代井国,38岁,精神智力二级残疾,母亲离世,父亲常年打零工,在“如康家园”建立之前,他经常处于一个人在家无人管的状态,要么在家吃口剩饭,要么向邻居要口吃的,他父亲在外打工也是牵肠挂肚。成立“如康家园”后,代井国成为这里的“守时标兵”,每天第一个来到“如康家园”打卡,找人说话聊天,玩玩康复器材,兴致来了还要打杆台球......这里俨然成了他温暖的家。

精准就业让口袋“鼓起来”。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等级、不同劳动能力残疾人具体情况,分析就业途径,结合本地服装加工、设施农业、手工艺品加工等产业,安置残疾人就业。在东平县仁爱康复中心“如康家园”内,4名残疾人正在进行艾条包装工作,缓慢的动作中透着认真,每天利用康复间隙、饭前饭后,通过劳动他们能得到15元左右的收入,可以买点自己想吃的零食或者回去放到存钱罐里。在彭集街道后庭村卓航服饰加工厂,残疾人马瑞芬正在剪线头,她说“我腿脚不好,不能干重活,村里介绍我到这里干活,累不着,一天还能收入20多块钱”;另有2名残疾人从事产品包装、打扫卫生的工作。

还有很多残疾人在“如康家园”实现就业增收,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和价值感,极大提高了他们生活的积极性。

精细康复让身体“动起来”。与村卫生室合作,专业医护人员提供康复诊疗服务,建立残疾人“一人一档”健康档案,因人施治、因病施治。高标准配备康复器材,发动村内残疾群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在爱耳日、助残日等节日,邀请医疗机构和爱心人士,到“如康家园”开展健康义诊和残疾知识普及等活动,不断强化康复功能,最大限度满足残疾群众康复服务需求。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义诊20余次。

精彩活动让生活“亮起来”。园内配备象棋、扑克、电视等,供残疾人休闲娱乐。根据村内残疾人个性、特点,通过播放文艺演出、作品展览等,培养残疾人闲暇活动和兴趣,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在东平街道焦村社区“如康家园”,书画室氛围感十足,残疾人刘庆武正在写书法,旁边两个人认真观看,三人不时交流几句,“如康家园不但为我提供日间照料,还培养了我的兴趣爱好,在这里我找到了快乐”,刘庆武高兴的告诉记者。在传统节日、残疾人士重要活动之际,各“如康家园”还组织开展慰问、演出、讲座等系列活动,增强认同感、归属感,点亮残疾群众精神世界。

东平县残联权益保障和教育就业部相关人员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如康家园”的规范化建设,确保16处“如康家园”高质量运营,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残疾群众打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幸福港湾。

来源:泰安残联

编辑: 宣佳

审核:张雪飞、张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