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保守的瘢痕治疗方式,如压力服、硅胶、外用软膏或凝胶以及按摩,对瘢痕发红、厚度和柔韧性都有积极的影响。然而,它们影响疼痛和瘙痒的能力是有限的。

在各项研究中,通过针灸治疗瘢痕组织,改善瘢痕质量并减轻疼痛和瘙痒症状,均能取得积极的结果;但是,因治疗频率、持续时间、治疗次数和针刺点数而效果各异。

瘢痕组织在中医理论上具有阻滞气血的能力,表现出血滞的特征。在生物医学方面,瘢痕组织可能会导致皮肤层和结缔组织(筋膜)之间的粘连,从而导致瘢痕周围和邻近区域的循环障碍。

而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压力和拉伸,较厚的瘢痕可能更有可能激活机械敏感的运动感受器,感觉受体的机械刺激诱导神经肽释放,进一步刺激化学敏感的伤害感受器并导致瘢痕组织的神经源性炎症,破坏和延长愈合过程。

因此,瘢痕厚度增加、柔韧性降低和伤害感受器密度增加可能与组织愈合异常有关,从而导致有症状的、成熟缓慢的瘢痕。

针灸治疗刺激皮肤和下层组织中的机械感受器和伤害感受器,被认为可以增强抑制性神经介质的活性,从而调节神经源性炎症。

针灸作为一种侵入性技术,由于它使用针的针头较细,和其专门靶向治疗优势,使其造成的局部组织损伤要少得多。针对瘢痕和出现的问题进行针灸,降低了瘢痕的敏感性和异常颜色,并解决或大大改善了治疗后的出现问题。

深刺&浅刺

针灸教科书提供了针刺深度的推荐范围,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针刺深度被认为是影响针灸疗效的一个因素。

健康受试者浅刺和深刺的脑区激活没有显着差异,但深刺比浅刺影响了更多的异常大脑区域,尤其是在海马体。

与深刺效果相关的生理机制可以根据受针影响的结构来解释:皮肤、肌肉筋膜和肌肉。在更深的地方,与皮肤传入神经相比,针刺可能更好地与上行神经通路相互作用。

而浅刺会刺激胶原纤维重塑,从而减少瘢痕厚度并改善瘢痕皮肤的外观。

直刺&斜刺

针插入的角度会影响患者的感觉。其感觉倾向于沿插入方向传播。身体会经历从皮肤表面向下插入针头的过程,因此自然而然地感觉会跟随正在进行的插入路径。这意味着针可以指向所需治疗的区域。

如果要清理某个区域的粘连,可以从该点远端插入针以促进更多的皮下空间产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提插&旋转

为了达到治疗效果,针灸针在插入体内后需要手动操作。针灸操作通常包括针头的快速旋转(前后或单向)和/或活塞运动(上下运动)

对动物的研究表明,为了响应这种机械刺激,局部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会进行活跃的细胞骨架重塑,这种成纤维细胞的机械诱导反应伴随着自分泌/旁分泌嘌呤能信号诱导的镇痛作用。

在结缔组织平面内手动针灸针旋转会导致针周围的胶原纤维缠绕或局部拉伸,从而产生机械信号。潜在影响包括细胞外基质的生长因子、细胞因子、酶和结构成分的合成和释放。

针灸针的表面越粗糙,针灸的治疗效果就越有效。

不同粗糙度的针所引起的组织抓握力

在针灸针旋转期间,结缔组织缠绕针灸针,在针和组织之间形成紧密的机械耦合。这种针-组织耦合允许针进一步运动(旋转或活塞运动)以拉动针周围的结缔组织并使之变形,从而将机械信号传递到组织中。

留针&不留

中医理论中一般留针15-30分钟不等,以增大对穴位、机体的刺激。有时候不留针,即所谓的快针。在文献中,并未查询到关于留针疗效上的相关研究。

但一种特定形式的针灸技术,称为 Hari,起源于日本。它主要在韩国和日本使用,是将针永久放置在大肌肉群中,以尝试提供持续的疼痛缓解。然而,这种技术的临床效果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记录。

皮节&肌节

针灸治疗瘙痒的研究表明,将针灸局部应用于瘙痒部位或同一神经节段(皮节或肌节)可减轻瘙痒。相应地,远处的针头放置对人类和动物的影响最小(通过抓挠反应评估)。

局部和节段性针灸刺激将提供与瘙痒感相同的节段性脊神经的感觉输入。因此,针灸可以在背角水平调节信号,降低发送到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处理的有害信号的强度

针刺相同或相邻的皮节比刺激其他部位更有效。针灸治疗后瘢痕的物理特性(包括厚度和颜色)得到了改善。

躯干中的肌节和皮节重合在同一椎节中,因为它们呈现脊神经前支和后支的神经支配。

后部真皮由脊神经的后支支配。在更深层次上,相对于深层和肌肉筋膜来自差向异构体,肌节的结构由脊神经的同一后支支配。在躯干的外侧和前部区域,皮肤接受来自脊神经前支的神经支配。同样,它发生在通过下垂体发育的运动肌肉和筋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源自:脊神经功能评估与解剖学分析

对于治疗异常瘢痕的临床医生,有多种物理治疗方案可供选择。临床相关研究与从业者的临床专业知识相结合才能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

来源:滕康学院 编辑:云自闲 ⏬以下部分内容为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