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主办首个响应“推进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座谈会在京召开。(推荐阅读:中国绿发会主办首个响应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媒体公益人、中国绿发会青创生态文明驿站、青创生态工作室发起人童盈参与座谈交流,现将发言整理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刚才各位专家、学者分别从金融、法律、政府、企业、学院的角度谈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非常荣幸,我可能是今天会议受邀人员当中,唯一一位媒体工作者。同时,我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中国绿发会青创生态文明驿站、青创生态工作室发起人,我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帮助环保志愿者小伙伴们创立了青创生态工作室,这个工作室的建立,离不开中国绿发会的支持和孵化,我是生态文明的践行者,也是中国绿发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坚定的支持者。

刚才,周晋峰秘书长提到的“东方白鹳高压线筑巢”,关于此事我们在2016年到2018年做了两年的跟踪,做了多场央视直播,影响力很大,在国家电网唐山电力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改变输电线路,为东方白鹳筑巢产卵孵化提供便利,最终让濒临灭绝的东方白鹳在途经渤海湾唐山这个栖息地的时候,得到很好的繁殖和栖息。这一方式在国际方面也获得了肯定,有很多海外报道转发。大家耳熟能详的很多案例,都是我们与中国绿发会共同完成的,例如《长江电捕鱼之殇》调查,东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非法捕猎林蛙案,河南上万株千年古枣树被毁案,腾格里沙漠污染案,还有幼儿园毒跑道案等等。虽然经历了三年疫情的停滞和困难,但我们的工作从来都没有停止,疫情期间我们到黑龙江、新疆、山东、河北等地实地调研,还与中国绿发会开展了线上关于农药瓶子回收、农村塑料地膜回收等专项讨论会,推动白色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处理。

今天,我代表媒体还有青创生态工作室的环保公益伙伴,来讲讲这些年我们所开展的诸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工作,再从实际出发,提出几点建议。

通过20多年从事一线环境生态报道的积累,我想把这些宝贵的经历和所见所闻所思,转化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教育的落地方案。我指导青创开展免费的自然教育活动,包括每年的世界地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海洋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等重要的生态环保节日,都会策划特别的活动。包括去年和中国绿发会绿少工作组一起开展的保护中华蜜蜂的科普宣传,带着小朋友们近距离地观察中华蜂,了解中华蜜蜂的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贡献,反响非常好。同时面向广大青少年,开展多种形式的自然教育启蒙,寓教于乐,走进林场走进保护区。我们提倡的是普惠的自然教育,让小朋友们走进自然,感悟自然从而热爱自然,最终从内心愿意去保护自然,培养和提升孩子的环境保护素养和意识。今年我们还将带着孩子们到长城脚下去种树,认识身边的植物,了解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像这样有价值的活动,我们已经开展了上百场,得到各大媒体的关注。

下面,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我想提三点建议:

第一,打开物理围栏,让生态区域与民共享,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现实的情况,孩子们走进自然的时间并不多,一方面,城市里的孩子们学习任务繁重,周末家长几乎都安排满了各种课,当然也有好一点的家长会带孩子出去看自然,但是没有专业的知识支撑,家长所掌握的内容也有限。另一方面,孩子们能去到的生态良好的自然区域其实并不多,一些风景好一点的地方被圈成了旅游景区,门票贵不说,还有各种限制——有的地方为了保护而保护,森林、草甸、湿地等用铁丝网围起来,还有一些为了防火或者其他原因而过分限制人与自然接触的体验感,这绝非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还有一些生物多样性好的地方,一般人是进不去的,应该让孩子们多去接触生物多样性,才能感知到保护它的重要性。目前很多地方针对青少年开展生物多样性教育的机会有限,针对目前的情况,希望通过在全国建立自然教育基地让更多青少年群体有机会参与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活动。

第二,大力建设生物多样性体验区,增加科技、数字支撑,设立生物多样性可视可触可体验的基地。一些地方自然展馆、陈列馆平时总是锁着门,很多自然类展馆主题类似,趋于同质化,缺少个性化和创新性,体验感差。生物多样性的展馆少之又少,其场馆更是缺乏科技含量,可视可触可体验的动植物世界、微观的生物世界,需要科技力量的加持。希望有志、有为的企业积极参与,与环保组织一起共同创造这样的空间,鼓励孩子们走进自然教育体验基地。

第三,政府资源、社会资源要倾向于自然教育。企业的社会责任可以通过自然教育去体现,就目前而言,大企业在公益这方面的支持非常少。以青创为例,也是举步维艰,都在靠着环保志愿者的情怀和我们个人的补贴在做公益事业。社会层面在自然教育领域的关注度还是比较薄弱的,很多社会资源应该多向自然教育机构倾斜,推进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行动计划中少不了自然教育的投入。我国有1000多个国家森林公园,十个首批设立的国家公园,上百个保护区,还有大大小小的郊野公园,城市公园,这些资源是否可以很好的利用起来,打开公园或者保护区的“物理围栏”,让青少年更广泛地接触大自然,这需要政策和资金的倾斜,我希望通过呼吁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让人与自然真正走向和谐共生,也希望在座的各位政府代表、各位专家还有企业代表们能够重点关注普惠的自然教育,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绿会融媒获授权发布。)

整理 | Cherry 审|TY 排版| 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