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韩愈逝世1200周年,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古文是中华文教的核心载体,影响持续千年之久,其古文所涵育建构的超越家族血缘、身份等级的“同道中国”理想,是走向世界的中国人需要认真对待和反思的中华文明精神遗产。本期讲坛是刘宁委员近期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主办的“汲古论坛”第三十场暨“何为中国”系列第七场学术活动上演讲内容,现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构“同道中国”的精神传统

韩愈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在从中唐到20世纪初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他是深受推重的古文宗师。北宋诗文大家欧阳修景仰韩愈,谈到当时的士人追慕韩愈的盛况,曾云:“学者非韩不学。”从南宋到明清,古文的创作与传播持续深入,形成了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经典谱系。韩愈作为八大家之首,其影响更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古文是士人的必修课,塑造着士人的思想、表达和行为方式,是中唐以后一千年间中华文教的核心载体。对于古文的建构,“唐宋八大家”都有重要贡献,但若论开凿鸿蒙、发凡起例的创辟之功,则非韩愈莫属。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称韩愈“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在他看来,韩愈以古文为天下立法,他是文章宗师,更是精神的立法者。

韩愈开创的古文传统,与中国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都有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但两者的精神侧重有所不同。中国的诗歌传统渊源于《诗经》,《诗经》有着浓厚的乡土情蕴以及宗族伦理情味和宗国情感,植根于故土,情深于亲人。中国诗歌继承了这种传统。杜甫沉郁顿挫的家国之思,就是最好的代表。韩愈所开创的古文,虽然也有许多亲情的书写,但其重心则从乡土亲情,转向了士人的以道自励与同道相知。古文涵育了“同道中国”的精神传统。

“同道中国”的基础,是每一位士人的自励自强。韩愈古文所展现的“拟圣”精神、“定名”追求和“天性忠诚”,无不体现了对绝对之善的内在体悟,体现了自强者的内在修养。韩文以激进的语言创新、勇猛有力的新文风,展现了自我超越的巨大力量;开放的师道追求,则唤起同道的相知相感;这些都极大地打开了普遍主义的精神视野。韩愈不仅吸引了当时的同道之人,也在其身后引发无数士人的追随与景仰。他开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吸引了无数的同路人、同行者。这条路并不平坦,行路人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所有走上这条道路的人,都感受到此路开拓之艰难,因此由衷敬仰韩愈的力大思雄,钦佩其卓绝的才华。为什么如此艰难,还是有那么多人走上此路而义无反顾?因为只有这条路,才能让人挣脱凡俗的束缚、乡土的羁绊,超越家的束缚,看到更广大的世界。苏轼对韩愈“百世师”“天下法”的高度评价,道尽了这条路的崇高意义。

这条路崎岖不平,韩愈的后继者不断在探索如何化解攀登时的艰难。苏轼以他的达观与超然,看淡行路中的风雨;朱熹以其深邃的哲思,让行路的体验更加深沉。他们也批评韩愈对行路中的问题思考未周,但这些都改变不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他们都走在韩愈所开创的这条道路上,一生都在前进而非后退。这也是无数在韩愈身后继踵前贤者的共同写照。

韩愈重大的历史贡献,尤其需要站在文明的高度来加以认识。韩愈直面了中唐困局中的文明危机,对中华文明的文明建构做出了深入思考。他回应佛教的挑战,打开儒学的新格局,使之拥有“无贵无贱、无长无少”的开阔气象;围绕对“中国之道”的主体自觉,立足士人的自励自强,寻求文化的融合之路。他所建构的涵育“同道中国”的古文传统,具有丰富的文明内涵,对于中华文明的更新再造,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今天的文明思考,有着丰富的启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