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丹玲

“美丽南海我爱你,我们世代生活的蓝色海域。珊瑚绽放帆橹摇曳,椰林环绕伊人伫立。南海U形海疆线里,兄弟姐妹常相聚。深海勇士赛蛟龙,古老中华正崛起……”

这首《南海之歌》是广州海洋实验室2024年南海生态环境综合科考U2航次团队制作的原创MV,映照着新一代海洋人向海图强的无悔与坚定。作为南海生态环境综合科考U2航次的领航者,唐丹玲对海洋研究有着无限的执着与热爱。

现任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教授、广东省海洋生态环境遥感中心主任的她,长期致力于海洋生态遥感研究和海洋重力仪的研发与应用,关注南海生态环境与海洋权益研究,已取得多项创新成果。

循心而为,走向深蓝

“三插队、三海归”,唐丹玲用简单的六个字概括了她的大半辈子。“我很喜欢大海,反正这一辈子就是跟海连在一起了。”

唐丹玲的母亲祖籍广东,20世纪50年代从缅甸漂洋过海回到了中国。父亲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对她影响很大。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她从小就展现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唐丹玲家里的墙上,贴着居里夫人的照片。“小时候觉得她特别优雅知性,特别喜欢她。虽然那时候不太不明白居里夫人的工作,但觉得要成为她那样的人,就得读博士。”

“我们那时高中毕业后没有机会上大学,所以就'上山下乡'。”唐丹玲缓缓讲述道。1980年,唐丹玲参加高考后,作为归侨学子被优选录取到最高华侨学府暨南大学生物系学习,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后来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期间,她下乡挂职,选择了最偏远的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在那里,她用自己所学带领当地村民致富,年仅三十出头的她当选成为副县长。

然而,就在她担任副县长的第三年,一则香港科技大学海洋科学系招收博士生的通告把她从儿时萦绕的“博士梦”“海洋梦”再次强烈唤醒。“当时身边人都很不理解,都觉得你前途一片光明为什么要去读书呢?没办法,我内心还深处还是向往读书。”1993年,她在无数人不解甚至震惊的目光中辞官报考香港科技大学海洋科学系海洋生物专业,攻读海洋遥感博士研究生。

“专业和文化上的跨度特别大,我到现在都难以想象当时是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和勇气,才完成这个跨度极大的专业学习”。唐丹玲获得博士学位以后继续攻读博士后和研究工作,在海外生活十多年后归来,唐丹玲加入复旦大学成为海外特聘教授,带着对海洋研究的执着与热爱,她又来到位于广州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成为海洋生态遥感首席科学家和二级研究员。

2020年,她作为引进高端领军(杰出)人才加入南方海洋与科学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简称广州海洋实验室),作为广州市南沙区引进高端领军(杰出)人才,来到南沙继续深入开展她热爱的南海科学研究。

坚持探索,保持热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对于唐丹玲而言,从事海洋科研工作,既是兴趣爱好驱使,也是国家发展有需求。

2003年前后,中国经济、科技各项事业,尤其是遥感卫星发展迅速。近年来,海洋强国建设、海洋权益的建设愈发重要,唐丹玲认为,关心海洋、认识海洋,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更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唐丹玲的研究专业是海洋生态遥感,是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交叉研究,涉及海洋、生物、光学、电子、计算机、航天等多个科学领域。“简单来讲就是借助海洋水色卫星等多种卫星的遥感数据,提取研究所需的各种信息,以动态观察、监测海洋生态变化、研究变化机理。”从微小的单细胞浮游植物到巨大的台风系统,都是唐丹玲的研究观测对象,而卫星遥感技术与平台就是她的“触角”与“眼睛”。

南海生态环境综合研究U2航次,左三为唐丹玲, 受访者供图。

“我们U团队主要是做南海生态环境权益的综合研究,常常组织或参加海洋科考航次。”2021年,唐丹玲组织“南海生态环境综合研究U1航次” 扬帆抵达南海南部的曾母暗沙,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

近年来,海洋装备国产化、海洋仪器的自主研发与应用愈发受到国家的关注与支持,也成为了唐丹玲多年研究探索的重点之一。今年1月,唐丹玲率领U团队在“南海生态环境综合研究U2航次”中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洋水下重力仪,成功完成我国首次基于ROV(水下遥控航行器)平台的近海底动态高分辨率重力测量。除此之外,该航次还成功完成了广州海洋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我国首套7000米级ROV第一阶段海试。

“这使得我们探测热液、硫化物、油气资源,包括冷泉、可燃冰以及水下沉积物等一些精细构造方面会有特有优势,也为我们后续科考实际使用奠定了良好基础。”唐丹玲介绍道,两个“首次”海试成功引起广泛深度关注,电视台、中国科学报等都进行了报道。

素心行者,诗与远方

个人的研究兴趣与国家需求相结合,使唐丹玲进入一种很好的工作状态。“在海上科考的一天基本上就是仪器准备、样品收集、数据分析、开会协调出现的问题、精心安排第二天的工作...... 唐丹玲从容地讲述。“跟船作业时,有时是不分白天黑夜的,按照站位设计,到站就要干活,主要是大团队协调作业。”唐丹玲的话里透露着海洋科考的不易,“每个时间仪器都要有人看着,三班倒和两班倒更是常态。”

海洋科考任务通常非常艰巨,不仅需要积累大量专业知识,也需要具备强健的身体素质。女性野外考察、出海作业时体力不占优势,有时候住宿还多有不便。“近几年,在探索大洋的航程里,可喜的是船上的条件也越来越好,女性科学家的身影逐渐多了起来。我的团队就有近三分之一是女性。”唐丹玲自豪地介绍道,“我们南海U团队中,从首席、骨干到、研究助理都有女性, 也是实验室里女性比例最高的科研团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人支持唐丹玲工作,送其出海上船科考,右一为唐丹玲, 受访者供图。

在知性、平和、略带文艺气息的外表下,唐丹玲用一颗坚强、恒久的科研之心,将青春与生命融入海洋。虽然著述丰富,获奖无数,但她为人亲和、处事低调,一直以饱满的热情做着自己喜欢和应该做的事,这是她留给大家的印象。

2009年,她当选全国三八红旗手;2017年,她又被评选成为为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 (南粤巾帼创新十杰) 。“科学研究工作中没有男女差别,‘三八红旗手’也许是目前为止身为女性我得到的值得骄傲的荣誉与‘特权’。”唐丹玲笑着说道。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兴趣和热爱是最重要的,是坚持的底气和力量源泉,只有热爱才能投入其中。”一个难得的数据,一张信息量丰富的卫星图,一个小的研究成果,唐丹玲都会让学生们在群里分享。“保持快乐的心态才能做的持久,做研究千万不能愁眉苦脸。你如果做了好多实验,获得好结果你会非常快乐,就应该马上分享。”唐丹玲说,“一个博士研究几年做了一篇有意义的好文章,实在难得,首先是告诉大家你快乐的心情,这是应该的。其次做了研究,要让别人知道你的成果,让别人‘站在你的肩膀上’,用你的结果再做进一步的研究。”

从事海洋研究与其他研究相比,带给了唐丹玲不一样的感受。“海洋研究跟其他研究是有不同,因为我们研究的区域大,视野广阔,我觉得研究海洋的人就有这种感觉,不会一直纠结很细小的东西,或是因为一个很细小的挫折受到很大的冲击。他们胸怀宽广,能往远看。”在实验室里,唐丹玲常和学生们开玩笑,“站得高看得远,卫星遥感海洋,我们两样都齐了。你看整个地球、全世界的景色都在我们这里。”唐丹玲指着办公室墙上的卫星遥感图说。

对于年轻人来说,唐丹玲认为,品质比聪明更加重要。“从事科研,需要坚持与热爱才能出成果。有些很聪明的孩子,待不住坐不住就容易半途而废,科研这个东西就是坚持。我们这一生走过来,社会上很多机会,走仕途或是做生意挣钱,什么都有,我对其他都没有想法,一心一意做我喜欢做的事情就好。”她说。

人物简介:

唐丹玲,香港科技大学博士,海洋生态遥感专家。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等40余项;发表SCI/EI论文200多篇,撰写中英文专著4部,合著英文专著16部。

曾担任全球海洋遥感学会PORSEC主席、国际太平洋海洋科学与技术学会PACON主席,均为首位中国学者主席;曾被聘为联合国多个重大项目专家;获国际海洋服务奖、联合国环境奖——扎耶德奖(证书)、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多个国际、国内奖项。

【类别 原创】

【记者 杨丽容】

【编辑 黄晓霞】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信息来源:港湾笛声(《信息时报》)。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海洋知圈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