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夏的道理

从前,

有一个“瘦巴巴的老爷们”,

脾气比驴犟,

于是——

他成了肉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犟人的下场比驴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好意思,作为一个不苟言笑的up主,我竟然放了一个冷屁。在这24个字的故事里,只有标点符号没有扯淡。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你也看过《守望者》,你一定记得硬汉罗夏。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罗夏的故事,那上面的文字至少点出了罗夏的性格和结局。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如果这句话有些道理,那“犟人的下场比驴惨”应该也不无道理。

然而,接下来,我将用20分钟向你证明:比“一句话”故事更荒谬的,就是关于性格的“一句话”道理。

很多人在《守望者》中最喜欢的角色就是罗夏,喜欢他低沉坚毅的嗓音、嫉恶如仇的性格和为原则不惜献身的精神。除了人格,惹人注目的还有他的面具。面具上变化莫测的墨迹往他的一腔正义中注入了一股神秘,为这个“瘦巴巴的老爷们”平添了几分与身材不符的力量和冷酷。

墨迹面具的设定,不仅仅是为罗夏灼热人格披上的一层诡谲遮罩,更是在象征层面上对人性之矛盾复杂的讽喻,以及在实质层面上对人格之不一不异的映照。

句子有点绕,稍作解释:

象征性的讽喻在于,“人格”(Personality)一词源于希腊语“persona”,这个词的本意就是“演员表演时所戴的面具”或者“戴着面具表演的角色”,后来荣格将这个词作为术语,以表达集体无意识中四种重要的原型之一——人格面具(其他三种是阿尼玛、阿尼姆斯和阴影)。对人格面具的简单理解,就跟我们常识中的理解一样:为了适应和融入社会,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伪装自己的真实想法,示人的只是面具而已。至于什么是“集体无意识”,什么是“原型”,这里先挖个坑,以后慢慢填。

讽刺的是,电影中,没戴面具的人,极尽伪装操纵之能事,或为大义,或为小利;而带了面具的罗夏,却用拳头践行公理,或流自己的血,或流人渣的血,只因他的正义中掺不得哪怕一克拉的砂子。在“真实”这个维度上,套了两层皮(指面具和脸)的罗夏显然比其他人更加赤诚。你尽可以说他偏执、暴戾、反社会,但即便是恨透了这样的人,我想你也不会哪怕有一丢丢认为他虚伪。

实质性的映照在于,面具上的墨迹不是空穴来风的创意,而是源于瑞士精神病学家赫曼·罗夏(Hermann Rorschach)在20世纪初创立的罗夏墨迹测验。这是一种基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通过潜意识投射来测验人格的方法。具体操作是让被试看一组对称但无意义的墨迹图片,对其看图时的自由联想进行记录和分析,从而诊断其人格。

没错,罗夏这一角色的名字就来源于这位瑞士精神病学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中,罗夏面具上的图案变化,映照出罗夏情绪的起伏。随着残酷经历的浸染,罗夏的行为日益暗黑,从把罪犯绳之以法,到目睹小女孩被人渣屠杀喂狗后,变成了拳头即法,誓要用暴虐的血腥安抚愤懑的血性,于是在监狱中大开杀戒。

这是一个极端残忍的故事,却也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普常的规律:相对于罗夏暴戾的升级,他为了真相和正义永不妥协的品质一直稳如泰山,直至面对生命和理想的二选一时,他也毫不犹豫的奔向后者!

我说的“普常”显然不是“正义高于一切”的个性,而是我们的人格都与罗夏一样,存在一些随境转移的元素,是谓“不一”;也存在一些相对恒定的元素,是谓“不异”。

我们日常所说的性格,大致相当于心理学所研究的“人格”。

即便不研究心理学,我们或多或少都对人格有些了解。其中有的来自于生活中的观察和经验,如最常见的,我们大都有内向或外向的朋友;有的来自于文化的熏陶,如民谚中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的说法,古籍中有“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的道理。

“深谙人性”的人就是对人事历练和思考较多的人,相比于普通人,他们对人格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复杂。

我在这里用了两个词——“丰富”和“复杂”,看上去似乎意义有所掺杂,实际上,它们是认识人格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层面,分清并不断深化在这两个层面上的认识,你才能窥探到人性的奥秘。

下面,我就给你掰扯掰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丰富

对人格的研究,古已有之,你可能听说过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说、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奇默的体型说、日本学者古川竹二的血型性格论等等的理论,这些理论如今都被社会主流扬弃了。现代依然有心理学家沿着古人的思路探寻人格的奥秘,即探究各种可见现象与特定人格之间的相关性,譬如遗传、教养、大脑结构、生物化学等等,但已然在“颗粒度”上精细了许多,不会再把人分为“粘液质”、“胆汁质”、“多血质”等三、四种简单的类型。

当然,像星座、八字之类的玄奥之事和人格的相关性呢,秉着严谨的态度,我只能说,比“前门楼子”和“胯骨轴子”的相关性还低,人家至少押韵!

虽然星座与人格八竿子打不着,但不妨碍不少人将它作为谈资,娱乐娱乐倒也无妨,然而值得警惕的是,有调查显示,不少人真地将星座作为婚恋和招聘等大事的参考依据,以至于有心理学家煞有介事地考察了星座和人格之间的联系——基于大样本数据分析星座、科学的人格测验和工作绩效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而易见——毫不相关!

相较于流行于小圈子的星座,MBTI近两年在中国可谓如火如荼。网上已经有不少视频分析过MBTI的优缺点,老生常谈的观点就不赘述了,这里谈一谈包括MBTI在内的所有人格类型理论的共同缺陷。

说到人格类型,不得不提到荣格和他的著作——《心理类型学》。荣格最早提出了“内向”和“外向”的概念,被他称之为“心理态度”。

由于荣格的阅读领域极其广博,他常常从各个学科吸纳有助于他理解人类心理的思想,他还提出了“心理能量”(或称“心灵”(psyche))的概念,就是从物理学中吸取的思想。与物理中的能量类似,他认为心理能量也遵循对立、守恒和熵的定律,人的知觉、感受、期望等心理活动,就是由心理能量的运动导致的。惯常将心理能量导向外部世界的人,就是外向的人。惯常将心理能量导向自我的人,就是内向的人。

此外,荣格假定了个体感知和理解外部真实世界和内部主观世界的四种不同方式,他称为“心理功能”,包括非理性的感觉和直觉,以及理性的思考和感受。按照荣格的理论,只有一种心理态度和一种心理功能能在个体的人格中占据主导,剩下的被压抑在潜意识中,于是两种态度和四种功能交互,形成了八种心理类型。

后来,美国的一对母女——凯瑟琳·布里格斯和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在荣格心理类型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判断-感知”的维度,形成了“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也就是至今方兴未艾的MBTI。

从体液说到MBTI,各种人格类型理论的好处显而易见:第一,它们节约了我们的认知资源,让我们在繁杂的信息中可以迅速对一个人做出判断,哪怕是错误的判断,有比无都更具适应性,因为人类对心理确定性的依赖远超对真理的需求,这一点,从古人花费巨大的代价祭天祀地、拜火敬雷可见一斑;第二,它们满足了我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祛除了孤独感,且如果某种人格是当下社会中受追捧的人格,那么被归入这一类型的个体还会产生一种优越感,以此区分“我们”和“他们”。于是,近两千五百年前的体液说,如今还有人拿出来炒冷饭,美其名曰“性格色彩”,这种“胆大人艺高”的行为也就不足为怪了。

然而,这些分类观念的坏处也昭然若揭:如果我们深信分类的标签,这种本来用于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框架就会变成限制自己的牢笼,我们会忽略与标签不符的感受和行为,而强化支持标签的想法与习惯,久而久之,我们就活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往大了说,如果一个集体中大多数个体都信奉标签,那么这个集体就是一个孕育极端民族主义甚或纳粹主义的温床。

实际上,现代心理学家一致认为:人格是千姿百态的,是不可能被有限的类型所涵盖的;另外,人与人的差异多为程度上而非本质上的,人们之间的相似性远大于差异性。

即便是一个世纪以前的荣格,也提到:人格同时由我们希望成为什么样子和我们曾经是什么样子而决定,我们的发展和成长不受年龄的限制,并一直朝着更加完善的自我实现前进。与弗洛伊德强调5岁时人格已定型的“历史决定论”不同,荣格认为人格的主要变化发生于中年期,这时人们的注意力会从外界转向内心,潜意识中压抑的力量进入意识,阴暗面需要被整合,获得一种没有哪一个方面独占支配地位的普遍的人格,也就是人的独特性将消解,男人和女人将拥有彼此的气质,内向和外向将形成一种中庸的平衡。

既然类型理论不足以概括人格的丰富性,那怎样更好的描述人格呢?

在人格心理学史上,出现了一批特质理论家,他们的工作给出了这个问题的一种答案——特质。

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的著作《人格:一种心理学的解释》出版,标志着对人格进行科学研究的肇始。奥尔波特最先提出了人格的特质理论,后来经过卡特尔、艾森克、麦克雷、科斯塔、阿什顿等心理学家的发展,描述人格的“16种因素人格问卷”(简称16PF,卡特尔提出)、“三因素模型”(艾森克提出)以及大名鼎鼎的“人格结构五因素模型”(简称“大五”,麦克雷和科斯塔提出)相继问世,一种新的、较成熟的人格描述模式诞生了。

人格结构五因素模型,即“大五”,近十年来被许多研究所证实和支持,也被众多的心理学家认为是人格结构的最好范型。“大五”主张存在五个基本的人格特质,即外向性、神经质、宜人性、尽责性和开放性,这些特质的不同组合即构成了人格。

看到这,你也许会问:这不和MBTI一样嘛!MBTI不也是四个维度组合成16个类型嘛!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

区别可大了。

特质理论是一种元素论观点,即认为特质是组成人格的元素。打个比方,DNA由四个碱基——腺嘌呤(A)、胞嘧啶(C)、胸腺嘧啶(T)、鸟嘌呤(G)构成,仅仅四个碱基就可以构成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基因;再比如,千变万化的色彩其实都可以分解为不同比例的三原色。这里的三原色和四种碱基,就是元素,相当于特质;色彩和基因,相当于人格。由此可见,不同比例的5种特质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足以描述丰富的人格。

更具体地说,在MBTI的内倾(I)-外倾(E)维度上,你的测试结果要么为I,要么为E;而在“大五”的外向性特质中,你的测试结果是一个分数,而不是简单的外向或内向。也就是说,特质是两个对立端点(如极端内向和极端外向)之间的连续体,这样的描述能够体现出个体间细微的差别。

另外,特质和特质之间可以相互作用,从而使一些特定的特质组合呈现出独特的心理与行为风格。比如高神经质是其他特质的“放大器”,如果一个高责任心的人同时具有高神经质,那他可能会追求完美到强迫的地步;如果一个低宜人性的人同时具有高神经质,那么他对人的敌意会更强。

再者,“大五”的五种特质不是某个心理学家根据个人的经验想出来的,而是基于“词汇学假设”以及因素分析的统计方法,从海量的词汇中遴选出了五个代表特质的词汇,并且在跨年龄、跨文化的不少人格研究中展现出了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所以,“大五”被认为是目前对于个体基本特质最全面、最可靠和最有效的描述。

至于什么是“词汇学假设”,什么是“因素分析”,以及更多有关“大五”的知识,是这期视频留的另一个坑。

以上就是在人格丰富性的层面上,我要告诉你的内容,简而言之就一句话:任何一种人格类型都不足以定义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复杂

上面提到:“性格”大致相当于“人格”,那意思就是,二者不完全等同。

“性格”是我们的日常用语,“人格”是心理学术语。作为一门学问,人格心理学研究的范围要大于性格涵盖的内容,比如,人格心理学会研究人的潜意识、人对幸福的感受差别、形塑人格的是遗传还是环境、我们是被过去的经验决定还是可以自由选择未来、种族和文化对人格的影响......

也就是说,性格是描述当下我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独特与稳定的模式,而人格心理学不仅要描述这种模式,还要考察这种模式是怎么形成的、这种模式可否改变、能在多达程度上改变以及这种模式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等等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不同的人格心理学家基于自身的独特经历和研究方法,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正如人格一样,不同的人格理论也有鲜明的个性。

譬如,就人格的定义来说,特质理论家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蕴藏于个体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决定一个人特有的行为和思想的动力组织”;行为主义者斯金纳认为,人格是习得反应或习惯系统的累积;个人构念理论的提出者乔治·凯利认为,人格的核心是个体发展出的对环境的一套认知构念,我们依据这套构念对自己、他人和事件做出预测,以解释和组织生活事件和社会关系......

再如,就人格的研究角度来说,有强调本能、驱动、冲突、潜意识、防御、客体关系的精神分析取向;有强调原型、集体潜意识、自卑、超越等的新精神分析取向;有强调认同的毕生取向;有强调机能、特质的遗传取向;有强调自我实现、积极关注的人本主义取向;有强调个人构念的认知取向;有强调反射、强化、学习的行为主义取向......

又如,就人格评估方法来说,有自我报告或客观问卷,其中最为人所知的自陈式问卷是“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有投射技术,包括上面提到了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和房树人测验等;有临床访谈,如弗洛伊德以及追随他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们,常常从与来访者的对话中获取人格信息;有行为评估,指观察者对个体在特定情景下的行为进行评估;还有经验取样,如让一组被试在一段时间内每天记日记,从中提取情绪、行为等人格信息......

此外,就人格研究方法来说,有临床法,它利用个案研究,不太严谨,却能探索深层人格;有实验法,即在控制条件下考察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它很严谨,但适用范围不广;还有相关法,即在无法操纵变量的前提下,通过统计分析考察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它虽然无法证明因果,却也能对人格预测提供线索。

如此多的人格理论和方法论,构成了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万花筒,信息已然足够丰富,但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人格理论学家们并没有得出一个精准、一致的答案。譬如,人格在多大程度上由基因决定?童年经历或原生家庭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人格?我们究竟是自主的,还是受潜意识的控制......

正如在这一领域常被引用的一个比喻:每种人格理论都想触及大象的全貌,无奈它们被蒙了眼,有的摸到了鼻子,有的摸到了尾巴......似乎有所洞察,又如雾里看花。

有心理学家这样说道:“不管我们的理论假设有多么优美,当与人性的奥秘相比时,我们的知识仍然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这是我们面对人格这头大象时,不得不正视的现实。人格是大脑的显示器,上期视频已经提到过大脑的复杂性,那么作为表象的人格,让人捉摸不定也就不足为奇了。

科学(我想主要是神经科学)离人类意识的峰顶还有很远的距离,在它登顶之前,我们对人格的研究只能集中在黑匣子外部的有限信息中。而这些信息组成的,是一个二级混沌系统:一对同卵双胞胎,起源自同样的基因,孕育于同样的子宫,生长在同样的家庭,接受着同样的教育,但仅仅因为几分钟的出生差距,一个以哥哥自居,一个以弟弟自诩,一个小小的预言扰动——哥哥想要保护弟弟,弟弟想要超越哥哥,就极大概率会造成后来不同的人格。

我期待有一天,意识的谜面会脱去朦胧的面具,让奥卡姆剃刀在其上修出一个优雅、简洁的人格纹理。

最后,我想回到开始的证明题——

“关于性格的一句话道理无不荒谬”,

除了这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资料:

《人格心理学:全面、科学的人性思考》 杜安·舒尔茨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 南希·麦克威廉姆斯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5

《天生变态狂——TED心理学家的脑犯罪之旅》 詹姆斯·法隆 群言出版社 2015

《我们何以不同——人格心理学40讲》 王芳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