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后,我开始特别关心中年人的职场生活,大数据很快就抓住了我。

我现在已经38岁了,看到有些事,早就不像以前那般情绪波动特别大。过了焦虑的年纪,反而能看得更明白些。

这次看到一个前京东员工的评论,勾起了我的思绪。我想跟30岁以上,求职中的朋友分享一下这件小事,希望能带给大家一点小思路。

先说京东这位朋友的情况。

他35岁了,从京东离开已经一年。大小厂都试过了,还是没找到合适的工作。

简历投多了,自然会反省,大家都是喜欢复盘的人。于是,这位朋友他总结出两个经验:

第一:打开求职平台,发现岗位特别多,好些岗位都挂了半年以上。他认为这样的岗位招聘的多数是职场备胎。虽然能拿到面试,但除非是大牛,否则,就没下文了。

第二:他认为现在企业都不缺人,缺的只是能带来利润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感觉这位京东朋友在这一年里,求职信心随着简历一封一封的投递,都快透支了。

一般来说,不到万不得已,谁会投半年以上的岗位?

就业环境的事儿就不多说了。

当下,各个大厂的用工人数都在萎缩。从大厂出来的人再想进大厂,如果你所在的业务部门或业务线不是高潜,不是新热,大家需要互相交流一些行业经验的话,那大厂们为何要相互兜底?接收别的大厂流出来的员工?

左边优化自己的员工,右边大量接收其他大厂优化的员工。逻辑上,商业上,似乎都有点说不通。

所以,30岁以上的大厂员工往下流动,成了出路。

回到这位京东朋友总结的现象,在我身上发生过,而且,更极致。

我32岁从上海回成都,带着所谓的光芒开始找工作。我直奔行业里,在成都最厉害的企业,从官网投了一份简历。

很快,就被HR邀约。

在此之前,我从没有跳槽,对HR的套路一无所知。

当时,HR先面试,随后又找了另一位高管再面试,就让我回家等消息。

我还没到家,就收到HR的邮件,表示希望录用我。但我入职的项目负责人在甲方带队驻扎,流程上不合适。项目比较紧急,HR希望先跟我签个两周的短期合同,按照转正薪水水平支付,此后,再签正式合同。

我天真地认为HR说得合情合理,也没多想,第二天就签约入职了。

第一天,我就熬夜加班,一直跟另一个组员熬夜加班了10天,才把事情阶段性交付。

短期合同的最后一天,拿着成果等待转正的我,突然被HR叫到办公室。她客气地跟我结算了两个周的薪水和加班费,让我回家先休息,等她的通知。

我满心欢喜,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到一个周,跟我合作的同事也离职了。问了他,我才知道,项目负责人一直在公司,他们都被“封口”了。

这个项目拖了很久,一直没做好,签过“对赌”,赔了不少钱,项目组早就没钱了。我被“用后即弃”后,剩下的工作都交给他一个人,他实在承受不住了,就辞职了。

这家公司从开始就没想过要录用我。我正好中了京东这位朋友总结出的两条:我是个职场备胎,企业只要能带来利润的人。

这件事,对我的认知打击很大。我反思了一阵,想通了。

带来利润不见得是拓展新业务,开辟新市场,也可能是1个人拿两人的薪水,干3个人的活儿。

可我不愿做牛马,身心都抗拒。

还有一种,是员工的个人背景与个人经历能够给公司带来新业务。就好像现在的外包公司需要名牌本硕员工增加竞标的成功率,擦亮企业的牌子。

我重新思考了一下自己的职业定位。年龄是我人生阶段的一个跨度,我的职业生涯也要革新。按照新思路,我优化了简历。

以前,我着重突显工作能力有多强,完成了多少内容,成果占比之类的事。主打形容自己的牛马属性强。

后来,我开始给自己脸上贴金了。我开始强调做的项目有多厉害,体量有多大,合作的伙伴有多牛C。

这个方法在二线城市的中小企业生效了,我还成了leader。

起初,我担心吹过头了。后来才发现,我曾经做过的项目,经历过的事,完成项目的模式,在中小公司绰绰有余。

有句话说得好:“出门在外,身份是自己给的。”

体验到职业市场变化是一件好事,我们可以想办法更好地去应对:我们也要变。

我为什么在这里写文章?我真的是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