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京师大模型传播应用系统发布第3期

2024年4月14日上午,京师大模型传播应用系统发布第3期暨大模型传播学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行。会上,华东师范大学王峰教授团队发布“大模型长篇小说创作系统”,随后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新疆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青年教师以及媒体嘉宾齐聚一堂,共同围绕大模型技术在文学创作与传播领域的创新应用等话题分享见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发布环节

publishing part

发布环节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丁汉青主持。

发布环节,华东师范大学王峰教授团队发布了“大模型长篇小说创作系统”。王峰教授向与会者分享了系统的开发历程。首先,团队通过国产大模型寻找能够稳定完成提示词连续投入的生成机制。其次,确定提示词工程有效性。王峰教授强调,提示词的撰写是系统开发的关键环节,它们相当于建筑的砖瓦,决定了作品的质量。提示词既要提供充分的信息,又要为大模型自主创作留有足够的空间,这种平衡是实现高质量智能写作的关键。目前,系统已能够缩短近十倍的创作时间,写作小说的文风也相对稳定。《天命使徒》是由华东师范大学王峰教授团队创作的国内首部人机融合式长篇小说,整部小说超过100万字。这项成果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学创作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王峰教授表示,团队将继续打造一个可供公众使用的长篇小说创作平台,让每个人都能参与长篇小说的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研讨环节

discussion part

研讨会环节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周敏主持。与会嘉宾围绕大模型时代的传播应用人机关系等议题展开自由研讨。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杭敏教授首先强调了人文社科在大模型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在讨论人工智能的挑战时,杭敏教授认为,尽管算力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国内已有多种替代方案,而算法问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研究。此外,她指出如何生成提示词(prompt skills)是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人工智能文本创作中的伦理和版权问题也是教学和科研中需要回答的重要价值观问题。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单小曦教授认为王峰教授团队的工作可能预示着一场文学革命,文学创作的历史一直伴随着技术工具的发展,“大模型长篇小说创作系统”的发布可能预示着一种新的文学类型——大模型长篇小说的出现。单教授期待王峰教授团队的后续工作能突破现有的网络文学套路,提高文学创作的境界和层次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朱鸿军教授认为传播学科在面对新技术时要有自我反省的雅量,关注信息传播技术的逻辑和发展动向,以便找到学科发展的方向。朱鸿军教授深入探讨了大模型可能对现有版权制度带来的挑战,面对智能生成内容的普及,传统的版权法需要被重新审视和调整,同时,学术界也应建立更为系统和高层次的评价机制,以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和学术成果的有效传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李彪教授指出,大模型在创作长篇小说时面临着质量和深度亟待提升的问题,为此,构建一个多层次、丰富的标签库和完善的语料库十分重要。李彪教授还提出预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人们可能不再需要学习计算机语言,而是专注于人类语言的学习和应用。此外,他也强调了在大模型和智能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保护创意和版权的重要性。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朱毅诚老师指出,王峰教授团队的“大模型长篇小说创作系统”不仅仅是文本层面的创作,更是世界观和人生认知的传达。大模型的开发和应用实际上是人类与机器共同模仿人性的过程,最终目标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他看到了大模型在实现人工智能最本质目标方面的潜力,并对此表示期待。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甘晨老师强调了人类个体经验在创作中的独特性,她指出,人类的情感与生活体验是创作的灵魂所在,这种独特性正是AI技术难以复制的关键点。长篇小说的价值在于其深度和质量,精品长篇小说的诞生往往与作者的个人经历紧密相关,而在AI参与创作的情况下,作者的身份和版权问题将成为新的讨论焦点。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刘淼老师认为,大模型与人类的文学创作存在本质区别,人类创作是不断迭代的过程,而大模型更倾向于一次性输出内容,作品缺乏人类创作中的情感变化。目前,长篇小说的创作对于大模型而言仍是挑战,她期待未来大模型能够突破当前理解与输出文本的能力限制,提高长篇小说创作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刘茜老师认为,大模型在创作长文本方面的进步为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同时,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又可以通过结合新闻传播学的知识来解决。此外,人机合作的模式和角色分配至关重要,将人工智能视为助手、合作者和朋友等不同的关系定位,将影响最终应用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实现。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李倩老师指出,高质量的语料标注对于大模型的训练至关重要,标注工作背后的人口学变量也会影响大模型的表现。同时,人们不必过分担心机器是否像人,更应该关注它们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展现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类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进行后期的润色和编辑,从而创造更加和谐的共生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教授回顾了过去一年新闻传播学院学院在大模型领域的活动和成就,大模型在国内尚未全面开放时,学院就已经开始了相关的探索和应用。张洪忠教授着重介绍了学院的传播工程人才培养理念,强调工程化思维的重要意义。张洪忠教授最后表达了对学院未来发展的期望,他希望能够打造学界、业界共同参与的协作共同体,培养出更多具备前沿理念、思维和知识的人才,将学术研究快速转化为能够实际应用、投入市场的产品,满足国家和社会不断更新需求。

最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周敏教授为本次活动做了总结。本次研讨会不仅展示了大模型技术在传播学领域的应用潜力,也为未来的跨学科合作和学术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会专家学者纷纷表示,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大模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共同推动传播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创新发展

文案 | 孙诗涵

排版 | 张盛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