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焦枝铁路建设中,工人陆续挖出来10几个六边形大坑。赶到的专家勘探后惊呆:这是一座巨大的粮仓,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坑里的碑铭刻着“含嘉仓”三个大字,始建于605年,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仓,经考古发掘,粮仓面积有40多万平方米,几百个粮窖。

含嘉仓的开口处达18米,深度12米,堪称“天下第一大仓”。里面有大大小小400多座小粮仓,能储放580多万石粮食,相当于现在的3亿多公斤粮食!

虽然,外表看起来已经有许多种子开始炭化,但是,仍有许多种子看起来是非常新鲜的,就像存放不久的粮食。

于是,专家就带些种子回去种植,第3天竟然生根发芽了,后来更是长到了膝盖的高度。

研究人员尝试将这些嫩苗移植到泥土中,过了一段时间,幼苗就像现代植物一样渐渐长出叶子,并且开始抽穗。简直堪称人类的奇迹!

“千年种子会不腐,这是什么高科技?古人是如何保存的呢?”专家们一时惊叹一时百思不得其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经过专家们多方研究考察,才明白古人的智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含嘉仓的工匠设计太绝了!

原来,洛阳挨着运河导致常年雨水不断,为了确保粮仓干燥便于储存粮食。经过了非常细致的考量勘测才确定地势较高、通风良好之处,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虫害和霉菌的滋生。

这座粮仓的结构非常特殊,考虑设计成六边形,是因为蜂窝结构可以最大程度利用了空间,可以多储存粮食,而且,它比起四方的和圆形的粮仓有更好的承重力和密封性。

粮仓设计师的细致入微,让我们自叹不如。他们还把关键的通风环节也考虑进去。含嘉仓设计了许多通风孔,确保粮食在贮藏中能够获得最佳的空气流通。

通风是帮助排除储粮中产生的有害气体,保持粮食的新鲜度和质量。

接下来,万事俱备只差放粮食了。粮仓设计师们创造了“席子夹糠法”:在修筑粮仓时先在地窖下铺了厚厚一层草木灰用于吸潮,再搭一层厚实的硬木板。

他们在粮窖内铺上草席撒入谷米壳,又盖上一层草席子才能开始往里装入粮食,把粮窖外面糊上特制的黏土用来吸收潮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人在一个没有科技设备支持的时代,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创造出了如此先进的储粮技术。

这种储粮方法至今还在许多北方农村沿用,它相比地面建仓,不但更加防虫防潮、防火防盗,更节约了成本。

民以食为天,粮食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的大事。含嘉仓“粮满仓”正是隋唐社会安定、国泰民安的盛世见证。2014年含嘉仓申遗成功,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粮食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民生问题。

令人深思的是,在生产力与科技落后的情况下,古人用智慧结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令人叹服!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古人的智慧和创新,为我们今天的科技发展提供了启迪。我们可以从古人的经验中学到很多,将其应用到现代科技中,进一步提升储粮技术的水平。

作者:荷雯

编辑:桢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