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月15日是“中国抗癌日”

今年4月15日至21日

正值第30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我院开展的儿童癌症健康科普活动

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图源网络

提到儿童癌症

大多数人会第一时间想到白血病

事实上

儿童癌症有近七成是实体肿瘤 [1-2]

本期逸仙君将带您认识

儿童最常见的软组织肿瘤

——横纹肌肉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

01

横纹肌肉瘤是什么病?

横纹肌肉瘤(简称RMS)来源于向横纹肌分化的原始中胚层间质组织,是一种由本应发展成肌肉的细胞异常生长发展而来的癌症。它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除了常见的肌肉细胞发达的躯干、四肢和头颈部之外,也可出现在一些无横纹肌组织的部位如子宫、胆管等[3-4]。横纹肌肉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主要好发于儿童,高峰年龄段为1-4岁,男女比例约为1.4-1.5:1。

图源网络

02

横纹肌肉瘤几种类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软组织与骨肿瘤分类,横纹肌肉瘤在病理上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5]:

1

胚胎型横纹肌肉瘤(ERMS):最常见,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常发生在头颈部、生殖器官或尿道器官,是预后最好的类型,治愈率较高。

ERMS:镜下为小的圆形细胞,核通常较小,间质疏松、黏液样变

图源网络

2

腺泡型横纹肌肉瘤(ARMS):次常见,多见于青少年,常发生在躯干和四肢,预后相对较差,需要更高强度的治疗。

ARMS:镜下为较ERMS稍大的圆形细胞,细胞核深染、染色质粗、核仁突出,常沿纤维间隔排列形成腺泡状结构

图源网络

3

梭形细胞/硬化性横纹肌肉瘤(SRMS):相对少见,多见于儿童,最常见部位是睾丸旁区域,其次是头部和颈部,预后更差。

SRMS:镜下为细长的梭形细胞,细胞核呈纺锤形,间质透明,基质丰富,呈现假血管生长模式(交叉的或人字形)

图源网络

4

多形性横纹肌肉瘤(PRMS):非常罕见,主要发生于成人,预后最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RMS:镜下为异质性明显的多形性细胞,细胞核大、分叶状,类似多核巨细胞

图源网络

03

为什么会得横纹肌肉瘤

横纹肌肉瘤不是先天遗传病,也不是传染病,它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研究发现某些特定基因或染色体变异可能与之有关。

04

横纹肌肉瘤有哪些症状

横纹肌肉瘤往往表现为迅速生长增大的肿块,初期几乎无疼痛,当肿瘤增大时可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引起相应的症状。

1

头颈部:可出现鼻塞、头痛、眼部肿胀或眼球突出、视力障碍、耳朵疼痛、耳道流脓、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偶尔在鼻腔内或咽喉后方发现肿块。

2

四肢:肢体表面可见肿块凸出,多无疼痛,但肿块撑破皮肤可有皮肤红肿,侵袭骨关节可有疼痛或肢体活动障碍。

3

腹部:可引起腹痛、腹胀、呕吐、便秘等,有时腹部可摸到包块。

4

泌尿生殖道:可导致尿频、血尿、排尿困难、阴道出血(阴道内肿瘤),女性阴道内或男性睾丸周围可能会发现肿块。

5

其他:当肿瘤转移至肺部、骨髓和淋巴结时,会出现咳嗽、呼吸困难、骨痛、淋巴结肿大,中晚期出现消瘦、面色苍白或蜡黄、身体虚弱。

05

横纹肌肉瘤需要做哪些检查?

1

确诊检查:横纹肌肉瘤必须靠病理组织活检确诊,绝大部分儿童横纹肌肉瘤可通过HE染色形态学特征等免疫组化染色明确诊断;部分组织学不典型的病例需要通过检测分子遗传学改变来协助诊断。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病理类型儿童肉瘤的驱动基因种类相对单一且高度互斥[7],因此仅少部分形态学不典型及免疫组化诊断与临床特征或疗效反应不符合,或者确实需要进行分子分型分层指导治疗的病例,才需要进一步通过二代测序(NGS)等的分子生物及遗传学技术进行辅助诊断及鉴别诊断,故花费高昂的全基因组Panel测序用于初诊筛查并无必要。

2

分期检查:通过影像学、骨髓穿刺和脑脊液等检查明确肿瘤部位及扩散程度。影像学检查通常包括MRI、CT、X线、B超、PET-CT、骨扫描等。

3

治疗前检查:化疗前常需完善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心电图、心脏彩超、PPD试验等检查评估全身脏器功能。

4

其他检查:对于高危或复发难治患者,有条件者可完善肿瘤相关基因检测以指导治疗。

06

横纹肌肉瘤如何治疗?

横纹肌肉瘤需要采取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疗。

1

手术

手术在横纹肌肉瘤的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总的来说,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在兼顾美观和器官功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尽可能保证≥0.5cm的阴性切缘)[8]。对于早期可切除肿瘤的患者,一般主张行完整手术切除后再行全身化疗。但对于病灶广泛、手术切除困难者或手术可能造成组织器官的严重功能障碍及结构毁损等部位的患者,首次手术可单纯活检,化疗后再根据情况是否选择行二次根治手术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来自我院儿童医学中心肿瘤科临床研究的结果显示[9-10],对于肿瘤位于颌面部、脑膜旁等手术切除困难部位的患者,在化疗基础上联合放疗有助于提高生存率,实施二次根治术易致术后肿瘤的播散转移并不能改善预后。

2

化疗

化疗是杀灭全身肿瘤细胞、防治转移和复发不可或缺的一环。横纹肌肉瘤对化疗敏感,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联合环磷酰胺的VAC方案为经典有效的治疗方案。

3

放疗

放疗是控制局部肿瘤病灶的重要手段。省略放疗已被证实会增加横纹肌肉瘤局部复发的风险,因此绝大多数患者建议行放疗治疗。相对手术来说,放疗对器官结构和外观的影响较小,对保留患者的器官功能有一定的优势。但特定部位如头颈部的放疗容易损伤儿童内分泌腺功能,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及长期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放疗的方式、区域、剂量尤其重要。质子放疗相对常规射线(光子)具有明显的放射物理学优势,可以更精准有效地杀灭肿瘤细胞,降低正常组织的辐射剂量,从而更好地保护周围组织器官,在包括横纹肌肉瘤在内的儿童肿瘤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12]。

4

其他治疗方法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一些新型的治疗手段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或挽救治疗等被探索应用于高危、难治或复发横纹肌肉瘤患者。多种分子靶点如IGF1R、PDGFR、VEGF、ALK、mTOR等的抑制剂在早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一定的应用价值[11]。此外,三氧化二砷作为“刺猬”信号通路中Gli的抑制剂,其联合VAC方案已在复发难治性腺泡型横纹肌肉瘤中显现出独特的治疗作用[13];部分复发难治患者可以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中获益[14]。

06

横纹肌肉瘤患者能治愈吗?

横纹肌肉瘤是可以治好的。

事实上,横纹肌肉瘤的生存率并不低,5年的总体生存率约为70%。对于恶性肿瘤来说,一般能够达到5年无病生存的话,再出现复发的可能性非常小,可以视为临床治愈。

横纹肌肉瘤治愈的预后机率与患儿年龄、原发灶部位、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有无远处转移、手术切除情况、特定的基因改变及治疗反应等因素有关。目前一般认为以下类型预后相对不良:腺泡型病理亚型;肿瘤原发部位位于膀胱、前列腺、肢体、脑膜、背部、腹膜后、盆腔、会阴部、肛周、胃肠道和肝脏;肿瘤侵犯邻近器官或组织;有远处转移等[8-15]。

中国抗癌协会及广东省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第30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CACA指南,你知我知”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

我院儿童医学中心开启

一系列儿童肿瘤防治系列活动

关注儿童健康

关爱患癌儿童

点击图片可跳转查阅活动详情

07

专家简介

黎 阳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我院儿童医学中心副主任,儿童医学中心肿瘤专科主任;第三届“羊城好医生”、2017年首届“中国好医生”、2021年“岭南名医”;现任广东省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首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童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市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发表相关领域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60余篇;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广东省科技计划基金等多项。从事儿科临床工作近30年,擅长各类儿童白血病、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CH)、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肾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生殖母细胞瘤、以及骨肉瘤等儿童恶性肿瘤的诊断和综合治疗。

彭晓敏

主治医师,医学硕士

我院儿童医学中心肿瘤科主治医师。现任广东省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参与多项省级、院级基础及临床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医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对横纹肌肉瘤的诊治有深入研究。擅长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淋巴瘤、横纹肌肉瘤、骨肉瘤、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等各类儿童实体肿瘤的化疗、靶向、免疫等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Sun K, Zheng R, Zhang S, et al. Patterns and trends of cancer incidenc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 2011-2015: A population-based cancer registry study[J]. Cancer Med, 2021,10(13):4575-4586.

[2] 倪鑫. 国家儿童肿瘤监测年报-2022, 2022[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3] Strahl O, Hartmann A, Thiel F C, et al. 18-Year-Old Woman with an Embryonal Rhabdomyosarcoma of the Uterus in Statu Nascendi[J]. Geburtshilfe Frauenheilkd, 2012,72(12):1132-1136.

[4] Malkan A D, Fernandez-Pineda I. The Evolution of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ediatric Biliary Tract Rhabdomyosarcoma[J]. Curr Pediatr Rev, 2016.

[5] Sbaraglia M, Bellan E, Dei T A. The 2020 WHO Classification of Soft Tissue Tumours: news and perspectives[J]. Pathologica, 2021,113(2):70-84.

[6] 彭晓敏, 黎阳. 腺泡型横纹肌肉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潜在治疗靶点[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8,33(10):791-795.

[7] Agaram N P. Evolving classification of rhabdomyosarcoma[J]. Histopathology, 2022,80(1):98-108.

[8] Rhee D S, Rodeberg D A, Baertschiger R M, et al. Update on pediatric rhabdomyosarcoma: A report from the APSA Cancer Committee[J]. J Pediatr Surg, 2020,55(10):1987-1995.

[9] 彭晓敏, 黎阳, 熊稀霖, 等. 放疗及二次根治手术对儿童横纹肌肉瘤的疗效影响分析[J].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21,26(1):29-34.

[10] Peng X, Xiong X, Li Y, et al. Local Treatment of Children Suffering From Parameningeal Rhabdomyosarcoma: A Retrospective Single-Center Study From China[J]. Cancer Control, 2024,31:1369308593.

[11] Miwa S, Yamamoto N, Hayashi K, et al. Recent Advanc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Treatment of Rhabdomyosarcoma[J]. Cancers (Basel), 2020,12(7).

[12] Frisch S, Timmermann B. The Evolving Role of Proton Beam Therapy for Sarcomas[J]. Clin Oncol (R Coll Radiol), 2017,29(8):500-506.

[13] Peng X, Xiong X, Li Y, et al. Encouraging Early Outcomes of Treatment With Arsenic Trioxide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for Alveolar Rhabdomyosarcoma in Children: 4 Case Reports[J]. Front Oncol, 2021,11:751623.

[14] Choi Y B, Yi E S, Lee J W, et al. High-Dose Chemotherapy and 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Children with High-Risk or Recurrent Bone and Soft Tissue Sarcomas[J]. J Korean Med Sci, 2016,31(7):1055-1062.

[15] 樊代明等. 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2022-儿童肿瘤[M].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2.

责编:黄睿、林栩琪

初审:刘文琴

审核:欧阳霞

审核发布:古小红

好看的话,不妨点击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