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期长达144天的上海双年展在3月底落幕之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于近日推出了开年首展“天天问”。365件生活用品组成了一件“乐器”?墨汁会旅行?豆芽长在了美术馆的地缝里?

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让我们快去展厅现场,和艺术家一道发问吧!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4月15日 拍摄)

在4月14日的开幕现场,艺术家胡项城亲自参与开幕式表演,并用沪语表演了一段精彩说唱,燃动全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艺术家胡项城参与开幕式表演

这次展览遴选了胡项城1970年代至今各个阶段的绘画、影像、雕塑作品及资料,还将呈现他根据PSA建筑历史与特定空间实现的多件大型装置新作。充满创作激情的胡项城以不同方式,不断发问、思考着当下与未来……

展览现场

对于这次展览的主题“天天问”,胡项城表示: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总是有局限的。我们是处于一种不断求索的状态,你看这个事情我不明白,那么你才会去追求,才会去想一些异想天开的事情。所以我们天天问,时时问。我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艺术变成连接各行各业,连接各种人的一个“场”。

展览名“天天问”也源于艺术家对于何为世界之真的切身求索。1950年,胡项城出生于上海。从幼时观察虫蚁开始,“好奇心”便是他理解和体验世界的原动力,促使他寻求对万事万物的问答,并由此产生无穷想象。1973年,胡项城进入上海戏剧学院求学。彼时上海戏剧学院老师绘画风格各异,并且不拘于声光电等媒介进行创作。这种多元并存的教学模式培养了胡项城博采众长、力求艺术奥秘的创作方式,亦在他此后十余年的教学中不断延续。毕业后,他任教于上海戏剧学院,随后在学校委派下援藏教学。比学生年龄稍大的胡项城秉持“互助互学、发现自己原生能力”的教学理念,在交流中共同成长。

1986年,他留学日本,主修造型学、民间工艺学与当代艺术,之后旅居非洲与欧美及世界各地考察创作。正如胡项城所言,“我们要了解一个盒子,需里外观察才相对了解明确些。”对不同文化的切身体会促使他的艺术创作超越文化、地域、材质、形式的界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项城在西藏(1978年)
胡项城于延安西路家中实验创作(1985年)
胡项城于工作室创作装置《螺旋纹》(2014年)

丰富的经历,以及在工厂农村的社会实践使胡项城对表达形式的多元实验保持着恒久的冲动。他不囿于单一的表达形式,不断寻求全新的突破。这些形态多样的作品如同活物般不断生长、蔓延,因时而动、随机应变,常常难以归类或自然跨界。但绘画毕竟是这位好奇、勤动手的艺术家的出发点和常返的家园。多年来的跨界活动和非架上创作,既拓展了他的视野和让思路打开,也触类旁通的滋养和加深了他对绘画的理解。当他从复杂的社会实践回归纯粹的画室后,用他最为娴熟的绘画来释放百感交集后难以言说的复杂思绪,一件件二维结合三维、因势利导综合材料和手绘痕迹的作品,从手心、笔端徐徐释放出来。

胡项城在展览开幕现场

本次展览中,展览同名的声音装置《天天问》率先叩响了主题,这件手摇机械装置并置了365件古今中外运用自然材料的生产生活物品,机械转动之后,物体打击乐与人声即兴合成的熟悉又陌生的声音,指向了人类对万事万物的天天发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天问》,声音装置,手摇机械装置与打击乐,2024年

大型装置作品《十万个十年计划》则展现对一百万年的想象,表现了艺术家对现实、未来乃至宿命的超然心态。除此之外,展览还将呈现多件艺术家根据PSA发电厂历史而创作的沉浸式装置巨作。例如,作品《螺旋纹》将一架运煤的废弃传送带送抵展厅,传送带上人与动物穿梭于象征宇宙能量的螺旋型构造物之间。

多件大型装置作品亮相展厅,观众无论是漫步在光芒四射、充满趣味的大型装置中,还是静静观赏线条与水墨勾勒的绘画,都会强烈感受到艺术家充沛、丰盈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十万个十年计划》,装置,2024年
《全球箭头计划》,装置,2015年

与常规当代艺术展览不同的是,本次展览“天天问”还展出了艺术家诸多“未完成”的作品,胡项城将美术馆作为“生成探索”的试验空间,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自由讨论与自发思考的现场。“展览会跟随着艺术家和观者的思考不断地发生变化,一切都在进行当中”。

《一滴墨汁的旅行》,定格动画,2024年

“胡项城不仅仅是一个画家,也是一个雕塑家,一个装置艺术家,更重要的是他更是一个哲学家。”策展人南条史生在开幕仪式上说。

本次展览不仅是艺术家胡项城近年来最大型的个人展览项目,也是PSA继大同大张、余友涵、李山、梁绍基之后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又一艺术家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