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广义的西域则指凡是通过狭义的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地区等。

“西域”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被认为是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地区,但也有人考证,指的是匈奴西部地区,或者是匈奴部族的官职名称。班固的《汉书》则对西域有了明确的界定范围,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地区,同时还提出了西域三十六国的概念。这三十六国是指在汉武帝通西域时期,西域就已经存在的三十六个国家,至西域都护府设立时,虽然还有三十六国,但与之前的三十六国已经不同了,后来又分为五十多个国家,到东汉时则成为五十五个,这些国家皆在匈奴以西、乌孙以南地区,都是狭义西域范围内的国家。

由于司马迁和班固并未列出具体的三十六国名目,以致历代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都有不同的记录和说法。关于这些国家的具体名目,本文暂不做考证,文中所说的西域诸国,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指广义西域范围内的国家,二是在汉代历史上存在过的西域各国。

西域诸国,以生产生活方式大体上可以分为“居国”和“行国”。居国,也叫城郭之国,指的是以绿洲定居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以城郭为中心的国家,多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上。行国,则指那些以游牧为主,流动性大、活动范围广,没有城郭、居无定所的国家,多分布在昆仑山北麓、天山南、北麓一带。

因此,本文按照地理区位,将西域诸国分为天山北麓的行国、天山南麓的北道城郭诸国;昆仑山北麓的南道城郭诸国、葱岭内外的八个行国,这些国家都属西域都护府管辖,另外还有葱岭以西不归都护府管辖的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汉时期西域都护府管辖下的西域诸国。本图出自谭骐骧主编的 《中国历史地图集》 第二册

尼雅遗址发现的楔形佉卢文木简:佉卢文字起源于古代犍陀罗,全称“佉卢虱底文”,最早在印度西北部和今巴基斯坦一带使用。新疆的尼雅遗址出土的佉卢文木简约700余件,文书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法律等。

罗布泊汉简:这些汉简是1930-1934年,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泊北岸发现的,主要为西汉宣、元、成诸帝时代,内容多为公家的各种文书和簿籍。这批汉简出土地点接近楼兰遗址,也有人称之为楼兰汉简。

1 天山北麓诸国

天山北麓气候比较湿润,分布着呈片状的适于牧放牛羊的茂密草场,亘古至今都是草原游牧民族游弋活动的大舞台,这一地区的人们以游牧经济为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但这种游牧并非漂泊不定的,多是围绕着某个山谷放牧,所以这个山谷也多是该国的统治中心所在地,被视为都城。

时至今日,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这里已经成为葡萄的一大种植基地,有“世界三大天堂级葡萄产区”之称,另外还是薰衣草种植基地,有“中国薰衣草之乡”的说法。

1、乌贪訾离: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境内,一说在呼图壁县境内,国都于娄谷,人口231人,士兵57人,还抵不上现在的一个村或者一个社区人多,也就是说一个国王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长,所谓公主也就是村长的女儿。但是这里民风剽悍,据说习武是当地的风俗,也出现了很多高手,很可能就是西域的一个武林王国,连匈奴也很忌惮他们。这里的人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盛产良马。

乌贪訾离最初属单桓国,后归车师,汉朝将其与车师分开,同归西域都护管辖,它是天山北道除乌孙外,最北的小国,东汉后并入车师后部。

因为乌贪訾离和乌鲁木齐发音接近,以至有人认为乌鲁木齐很可能来源于乌贪訾离。

2、西且弥:今新疆玛纳斯县与呼图壁县之间的呼图壁河流域一带,一说在和静县之北,国都于大谷,人口1926人,士兵738人。人们逐水草而居,少部分从事农耕。东汉后并入车师后部。

3、东且弥:今新疆阜康市一带,国都兑虚谷,人口1948人,士兵572人。居民以游牧为主,少部分从事农耕。东汉后并入车师后部。

4、单桓:今新疆乌鲁木齐市西北及乌鲁木齐市一带,国都单桓城,人口194人,士兵45人,西域诸国中人数最少的国家。东汉后并入车师后部。

5、卑陆: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与吉木萨尔县之间,国都乾当国,人口1387人,士兵422人。三国时并入车师后部。

6、卑陆后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东北一带,国都蕃渠类谷,人口1137人,士兵350人。三国时并入车师后部。

7、劫国:今新疆米泉市至阜康市之间的甘泉堡一带,国都丹渠谷,人口500人,士兵115人。劫国是一个半游牧国家,兼有农耕,农作物有麦、粟、豆,牲畜有羊、马。族属羌人。

8、郁立师: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境内,人口1445人,士兵331人,东汉后并入车师后部。

以上为“山北六国”,东西且弥二国、卑陆二国均可视为一个国家。

9、车师后城长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周围,人口960人,士兵260人。

10、蒲类国: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湖一带,国都西榆谷,人口2032人,士兵799人,当地人能制作弓矢,训练良马,勇猛善战。蒲类国人普遍信奉萨满教,经营畜牧业。该国原属匈奴右地,后属车师。

11、蒲类后国:今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之巴里坤湖一带,人口1070人,士兵334人,人们以游牧经济为主,居无定所,原属匈奴,后归车师。

12、狐胡国:今新疆乌鲁木齐市南大阪城及其邻近地区,国都车师柳谷,人口264人,士兵45人,该国是绿洲农业小国,兼营畜牧业,也称孤胡。

13、车师后国: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南山中,国都务涂谷,人口4774人,士兵1890人。

14、车师前国: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交河故城一带,由姑师分裂而成,国都交河城,人口6050人,士兵1865人。

15、车师尉都国: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东南高昌故城一带,人口333人,士兵84人。

16、小金附国:今新疆吐鲁番东20多公里的胜金口一带,《西域传》中并未单独列出,也没有详细记载。但有学者根据《匈奴传》考证,小金附国确实存在,而且规模还不小。

以上八国原属匈奴右地或匈奴附属国,至前60年汉军攻破车师(姑师)后以其地分置而成,除蒲类两国外,其余六国合称“车师六国”,这些国家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手工业。东汉的车师六国则与此时不同了:车师前部、车师后部、卑陆、移支、东且弥、蒲类,主要在新疆东部地区。

两汉时期,汉匈在这一地区交战频繁,西汉宣帝时期,汉与乌孙曾合兵攻打居于蒲类海的匈奴右谷蠡王,取得大捷。东汉窦固、窦宪也曾在此大败北匈奴,顺帝时期,敦煌太守裴岑率军在此诛灭匈奴呼延王部,有《裴岑碑》传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昌故城地炕遗址:这是高昌故城内的一处地炕遗址,纵列有几处走烟道,上边用土砖覆盖,是古代人冬季取暖的最佳方式,从此可以看出西域人民的生活情景之一斑。

2 天山南麓诸国

天山南麓以戈壁沙海居多,仰仗着周邻高山积雪融水所积蓄的河流灌溉,在诸山脉的山前地带或旁近河流地区,形成诸多点状的大小不一的绿洲平原,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围绕绿洲,从事定居农业、兼营畜牧和渔猎。他们往往都是以某个宗族或民族集团为聚居区,每一个绿洲就是一个封闭的单独的小社会单元,有着自己独特的农耕定居民族的经济文化传统。此处因为在塔里木盆地以北,因而被称为“北道城郭诸国”

1、山国(墨山国):今新疆和硕县东北、托克逊县南部之库鲁塔克格山北麓山中破城子一带,人口5000人,士兵1000人,该国多山,有铁矿,人们居住在山谷一带,有山间绿洲和草场,主要经济生活形式为放牧和狩猎,也兼营农业、冶铁业,粮食主要依靠与焉耆和危须的交换获得。

墨山国在汉军前往车师的必由之路上,在相当长时期内为汉军提供牲畜、粮草供给,甚至还要派军协助汉军作战,对这样的一个小国来说,压力是不言而喻的。

2、焉耆:也叫焉支,原属于大月氏的一个叫乌绎的部落,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国内有九座城,国都员渠城,人口32100人,士兵6000人,人数在西域三十六国中位居第二,仅次于龟兹。这里气候寒冷,土地肥沃,居民从事农业、渔业、畜牧业,农作物有稻、粟、菽、麦,还有枣、葡萄等。由于靠近博斯腾湖,从而为渔猎提供了条件。国内大量种植葡萄,国人也有喝葡萄酒的习俗,现在的焉耆葡萄酒也相当有名,另外焉耆盛产良马,有“龙驹”、“海马”之美称,传说由龙王之子化身而成的,擅长奔驰和游泳,甚至在冬天结冰的博斯腾湖上能够健步如飞,而且焉耆马走过一遍的路会一直记得。焉耆人热爱音乐,也有自己的文字,他们还善于经商,这在其他西域国家是少见的。

最初焉耆被匈奴控制,后归属于西域都护府,西汉末年归匈奴,东汉复归汉朝。唐朝时为“安西四镇”之一,盛行佛教,唐末被高昌回鹘兼并。

有说焉支是胭脂的谐音,当地妇女以胭脂涂抹脸上,会变得更加美丽。《西游记》中的乌鸡国就指的是焉耆。焉耆古城遗址是被斯坦因发现的,但是他也将这里的珍贵遗物挖掘一空。

新疆新源县境内的河川:这里地处天山北麓,伊犁河谷附近,自然环境面貌与两千年前的差异应该并不很大,从目前的环境状况,可以推知当时人们在这片富饶土地上生活的场景。

3、危须:今新疆博斯腾湖北岸之和硕县境内,国都危须城,人口4900人,士兵2000人,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人们从事定居农业,兼营畜牧业,国内兵强马壮,有“龙驹之乡”之称,三国时并入焉耆国。值得一提的是,土尔扈特的东归定居地就是这里。

4、尉犁:今新疆焉耆县境内,国都尉犁城,在焉耆县南紫泥泉一带。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则认为今新疆尉犁县就是当年的尉犁国。人口9600人,士兵2000人。尉犁城建在石岗上,以石材垒砌城门、城墙,可谓是一个石头城。该国后被焉耆吞并。

5、渠犁:在今新疆库尔勒市与尉犁县之间,国都渠犁城,人口480人,士兵150人。武帝伐大宛后在这里屯田驻军,设使者校尉,首开西域屯田驻地。东汉后并入焉耆国。

6、乌垒:今新疆轮台县东,库尔勒市库尔楚至策云一带,人口1200人,士兵300人,东汉初属莎车,公元46年,莎车王分龟兹国部分为乌垒国,后为龟兹国兼并。

7、轮台(仑头):今新疆轮台县东南15公里的野云沟,俗称“布谷尔”。公元前102年,李广利伐大宛时因拒绝提供粮草被灭国,之后汉在此处设使者校尉。

8、龟兹: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拜城县东部,新和县、沙雅县一带,国都延城(皮朗旧城),其东通焉耆,西通姑墨,北通乌孙,地域位置重要,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据点,也创造了具有中西合璧的龟兹文明。龟兹人种属雅利安人种,语言属于印欧语系中吐火罗语B。该国人口有81317人,士兵有21076人,是西域三十六国中人口最多,实力最强的国家,同时官员也是最多的。此地气候温热,盛产麻、麦、葡萄、梨、桃,多良马和牛。龟兹国山中有铜铁矿藏,从而冶铸业发达,其中铁制品最为有名,还有铅矿,西域许多国家的铁器都要仰赖龟兹供给,当然也遭到了匈奴的疯狂抢夺。

龟兹属于典型的风吹两边倒的西域国家,西汉初期隶属匈奴,昭帝时期服从于汉,王莽时期又隶属于匈奴,和帝时期又投降汉朝。实际上,这也是不同时期汉匈势力此消彼长,在西域国家的一个体现,至东汉和帝三年,匈奴战败被迫西迁后,汉王朝才彻底成为西域的掌控者。

龟兹因为人口多,资源多,有匈奴支持,在西域也有一定影响力,曾打败西南的扜弥国,还要求扜弥国遣送人质,恰巧此时,李广利打败大宛,归程中途经此地,就质问龟兹王滞留别国人质的做法,并将扜弥赖丹带回长安,但是后来赖丹担任校尉在轮台屯田时被龟兹杀害。

龟兹与汉朝关系的改善,源于龟兹王绛宾娶解忧公主(与乌孙和亲的汉朝公主)之女弟史为夫人,两人曾多次朝见汉朝,归来后,让国人穿汉式服装,修筑道路,学习钟鸣鼎食的汉文化,还要按汉朝制度治理宫室。东汉时,龟兹一举成为塔里木盆地最强大的绿洲之国,这不能说与学习汉文化没有关系。

龟兹古城夯土城墙遗址:龟兹古城遗址位于新疆库车县城西2公里的皮朗村,具体地说,就在库车宾馆后面,只剩下这一段夯土城墙,文物保护碑上的字迹已模糊不清,残墙下面垃圾遍地,当地有人在此大小便,以致于本刊记者怀疑走错了地方,后来在库车王府的博物馆的一张照片上,印证了那里就是龟兹古城遗址。西汉汉宣帝时期,汉朝曾在龟兹国设立西域都护府。

9、姑墨:今新疆阿克苏市西北部至温宿县、阿瓦提县,东至喀拉玉尔滚和今拜城县西部一带,国都南城(今温宿县东),人口24500人,士兵4500人,人数在西域三十六国中列第四。该国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出产铜、铁、雌黄。东汉后归附龟兹。

10、温宿:今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一带,国都温宿城。人口8400人,士兵1500人,土地物类和鄯善相同。西汉末年被姑墨吞并。

11、尉头:今新疆克孜勒苏自治州阿合奇县和喀什地区巴楚县一带,国都尉头谷,人口2300人,士兵800人,是北道十二国中的游牧民族,可能与乌孙、匈奴有近亲关系。

12、疏勒:今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和喀什市,国都疏勒城,该国地处丝路南北两道的交汇点,中西交通的主要进出口,人口18647人,士兵2000人,疏勒地处通往大宛、大月氏和康居的丝绸之路北道的枢纽位置,因而商品贸易发达,有规模化的贸易市场。

东汉时班超出使疏勒,废除了亲匈奴的兜题,另立疏勒王,之后他留在疏勒十七年之久,还率军击退了焉耆、龟兹、姑墨对疏勒的攻击。现在喀什还有班超纪念馆,以此来纪念班超在西域建立的功业。张骞出使西域时也经过疏勒,这里还建有张骞纪念公园。

东汉后进入兴盛时期,西域著名佛国,鸠摩罗什还曾在此修行,现在的佛教遗迹较多。唐时成为“安西四镇”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山石林:位于新疆库车县城以北66公里处,国道217线西侧。山体以红色砂岩为主,山色赤红,锋芒如剑,可谓自然奇观。笔者推测,这里应为西域龟兹国的管辖范围。

3 昆仑山北麓诸国

这一地区的国家,沿阿尔金山、昆仑山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分布,人们依赖绿洲从事定居农业,也被称为“南道诸国”。

1、若羌(婼羌):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东南、罗布泊西北一带,这是出阳关后距离汉地最近的西域国家,人口有1750人,士兵500人,居民为若人、羌人混合而成,过着以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没有耕地,依赖周边鄯善和且末的粮食生活。山中有铁矿,国人能够制作兵器,有弓、矛、服刀(佩于腰间的短刀)、剑、甲等。

2、楼兰(鄯善):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的罗布泊西北孔雀河畔,前77年改名为鄯善(与现在的吐鲁番地区的鄯善县有别),在今若羌县的东部,现仅存楼兰遗址。古楼兰建国于公元前3世纪,受月氏人统治,后又为匈奴所管辖,人种属印欧人种,语言为印欧语系的吐火罗语,是一个半耕半牧的小部落,到西汉时,人口14100人,士兵2912人。

楼兰是一个城郭之国,以畜牧业、渔猎为主,但农田面积并不大,而且沙漠化严重、盐碱地多,依靠在其他国家借地耕种粮食,紧邻的且末国土肥沃,种植五谷,或者与其他国家通过物资交换获得粮食。楼兰的牲畜有马、驴、骆驼,植被有胡桐(胡杨)、白草,当时的孔雀河还没有干涸,也有芦苇和河柳,而且楼兰人也有渔猎。这里发现的“楼兰美女”身旁就有捕鱼的小竹娄,所谓的楼兰美女,其实是一具完整的古代楼兰女性的尸体,她眼大窝深,鼻梁尖而高,下巴尖翘,具有明显的欧罗巴人种特征,而且毛发、皮肤、指甲都保存完好。这具女尸距今3000多年,是迄今为止新疆出土古尸最早的一具,要知道在此之前人们还没有真正见过楼兰人的样子,但是古楼兰人是不是延续到了汉代,就不得而知了。另外也有少数楼兰人逐水草而居,以游牧为生。楼兰国也产玉,国人也会制作兵器。张骞是这样描述楼兰人的:深眼窝、大眼睛、低颧骨、高鼻梁,讲古怪难懂的语言,用芦苇杆、胡杨作为写字的笔,文字就像蝌蚪一样,无法识别。这里所说的文字很可能就是佉卢文。

楼兰处于汉出阳关的第一站,作为”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分界点,往来商旅也多在此歇脚。同时还作为汉匈对峙的交通要冲,起初充当匈奴耳目,劫杀汉使,武帝派赵破奴率700骑攻破楼兰,后又引起匈奴的不满,陷入两面夹击的境况,受此压力,楼兰只得分遣质子与西汉和匈奴。匈奴质子安归后成为楼兰王,亲匈奴。公元前77年,汉遣傅介子到楼兰,刺杀安归,立尉屠耆为王,改国名为鄯善。班超曾出使鄯善国,为了加强汉朝对鄯善的控制,遂联合同行的三十六壮士设计杀死一百多名匈奴使者,使鄯善王重新归附汉朝,并遣送质子入汉。

公元400年,法显西行取经,曾路过这里,当时的楼兰已经没有生命的迹象了,它何以会突然消失,至今是一个迷,引无数学者前往探寻,但变幻莫测的沙漠环境让人难以逾越,楼兰王国的首位发现者的斯文·赫定就曾险些丧命于此。目前关于楼兰消失的说法主要有:战争毁灭说,环境恶化说,河流改道说,瘟疫疾病毁灭说。

3、且末: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西南,玄奘取经曾在此停留过一段时间,国都且末城,人口1610人,士兵320人,这里土地肥沃,人们过着定居的生活,种植有五谷,与汉地接近,还盛产葡萄。

4、小宛: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东、车尔臣河南岸,是西域三十六国中国土面积最小的国家,国都圩零城。人口1050人,士兵200人,人种为塞人,他们头戴尖帽,脚蹬皮靴,战斗能力强,部分居民从事农业生产,因为地处山区,水草丰美,故以畜牧业为主。这里后来被塔克拉玛干沙漠所掩埋。

5、精绝:今新疆且末县和民丰县之间,王都精绝城(在尼雅河下游沙漠中),虽然是小国,但它位于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精绝地处绿洲,以定居农业为主,国家殷实富庶,人口有3360人,士兵500人,东汉时被鄯善兼并。后来被塔克拉玛干沙漠所掩埋。

精绝古城,也就是尼雅遗址,是1901年由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发现的,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的佉卢文木简和其他珍贵文物,被称为“东方的庞贝城”。

6、戎卢:今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南山中、尼雅河上游之十万铁里木一带,都城卑品城,人口有1610人,士兵300人,从事农业定居生活,为塞种人,东汉归入鄯善,三国属于阗。

7、扜弥(宁弥):今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北部和于田县东北沙漠中,国都扜弥城,人口20040人,士兵3540人,属西域南道诸国人口最多一国,人口在西域三十六国名列第五。曾役属龟兹,三国时属于阗。现已被塔克拉玛干沙漠掩埋。

8、于阗:今新疆和田市一带,为西域南道国势最强的国家之一,地处丝绸之路的重要据点,居民为印欧语系的塞种人,人口19300人,士兵2400人。该国以种植农业为主,是西域诸国中最早获得养蚕技术的国家,这还得归功于汉朝的和亲公主,当时汉武帝准备将历城王刘和的女儿嫁给于阗王,于阗使者在私下告诉公主说于阗王喜欢中原的丝绸,希望她能将蚕虫和桑苗带到于阗去,所以公主在出嫁的时候,偷偷将蚕虫和桑苗藏在帽子里带出了关外,而且她还带去了养蚕、种桑、织布的各种工匠,所以于阗的手工纺织业在西域国家是很发达的。于阗还产玉,有“玉的故乡”之称,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用玉制作生产用具及装饰品,妇好墓中随葬的玉器就多为于阗玉。该国东汉时为莎车所并,在西晋时,与鄯善、龟兹、焉耆、疏勒一起成为西域大国。

自佛教传入后,于阗一时成为大乘佛教的中心,直到11世纪后,随着回鹘人的入侵,语言和人种才开始回鹘化。

9、皮山:今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东南的藏桂乡附近,今有汉时皮山古城废墟,国都皮山城。依靠绿洲,人们从事定居农耕生活,人口3500人,士兵500人。东汉时并入于阗。

10、渠勒:今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南,都城鞬都城,人口2170人,士兵300人,为防止外敌入侵,国人崇尚武艺。这里土壤肥沃,水草丰美,人们以定居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后因战乱和自然原因,土地沙化严重,人们被迫迁徙。现在已经被塔克拉玛干沙漠所彻底掩埋。

11、西夜、子合(西汉时为一国):西夜在今新疆莎车县南,子合在今叶城县西南山中,国都呼犍谷,人口4000人,士兵1000人,人种与羌人类似,属于行国,人们逐水草而居,以游牧经济为主,畜群有羊、牛等,国内出产玉石。

12、莎车:今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国都莎车城,东接于阗,西北经疏勒通大宛,西南经蒲犁可达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一带),是当时中西方陆路交通枢纽,人口16373人,士兵3049人。该国为绿洲农耕国家,国内河渠纵横、水草充足,是西域诸国较富裕之一,出产铁矿和青玉。后被疏勒所并。

班超曾率于阗等国士兵两万多人进攻莎车,遇龟兹王率领的温宿、姑墨、尉头等国的五万援军,他用调虎离山之计假装撤退,以主力攻破莎车,经此一战后,班超名震西域。

13、依耐:今新疆喀什地区英吉沙县东南与叶城县南之间的山中,人口670人,士兵350人,有一半国人都是士兵,人种属羌人,属行国,以游牧经济为主,依靠在疏勒和莎车借的土地种植谷物。

4 葱岭内外诸国

这一地区的国家,多以游牧经济为主,仅大宛是农耕国家。

1、乌孙:今新疆伊犁一带及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东部地区,牧地范围东至玛纳斯,西到巴尔喀什湖以南,国都赤谷城。人口63万,士兵近19万,以骑兵为主,机动灵活性强,人口40%在新疆以内。这里地势不算平坦,气候寒冷、多雨,山上植被多为松柏。人们以游牧经济为主,兼营狩猎,没有农业,但盛产良马,以至养马业繁盛,富裕人家可拥有四五千匹马,曾给武帝进献过“西极马”。关于乌孙人种,有雅利安种、蒙古人种之说。

乌孙原先游牧于祁连山和敦煌之间的河西地区,是匈奴西边的一个小国,后被月氏灭国,乌孙王难兜靡被月氏攻杀,其子猎骄靡被匈奴冒顿单于抚养成人,后复兴乌孙,西进攻取大月氏领地伊犁河流域,并举国迁移至此,还吸收了当地的塞人和月氏人,建立乌孙国,之后在这里长期繁衍生息,逐渐成为西域最强大的国家。

乌孙与汉朝的联系起源于和亲,一直以来,乌孙为匈奴所牵制,当得知汉朝想联合自己夹击匈奴时,遂主动与汉朝联姻。汉武帝封江都王之女细君为公主,嫁与乌孙昆莫猎骄靡,乌孙有“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猎骄靡死后,细君又嫁给了猎骄靡的孙子军须靡,她病逝后,汉朝又以楚王之孙女解忧为公主,嫁给继位的昆莫军须靡,后又嫁与翁归靡。两位公主的和亲也促进了汉乌民族融合和文化交往。

2、蒲犁:今新疆塔什库尔干一带,国都蒲犁谷,人口5000人,士兵2000人,该国属行国,以游牧经济为主,依赖在莎车种植的粮食生活,人种为羌人。

3、乌秅(cha):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南喀喇昆仑山脉之塔什库祖克山南麓,一说在克什米尔之拉达克山地区,国都乌秅城,人口2733人,士兵740人,人种为塞人,国人都住在山中,饮用水为高山冰雪融水,出行靠马匹,这种马矮小而善走,牲畜有驴,没有牛。

4、难兜:今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之东北部,人口31000人,士兵8000人,人种为羌人,以定居农业为主,种植五谷,葡萄等,出产银、铜、铁,国人能够制作兵器,兵器种类和周边国家大致相同。汉初属罽宾国,后归西域都护。难兜国地处中西交通要道,其外圆内方的城堡建筑方式恰恰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5、无雷:今阿富汗巴达克山区东北至塔什库尔干之间的帕米尔地区,国都无雷城,人口7000人,士兵3000人,人种为羌人,他们以游牧经济为主,居住在毡帐中,服饰与匈奴相同,习俗和子合接近。

6、桃槐:今塔吉克斯坦东南部、喷赤河东岸霍罗格一带,一说在帕米尔高原阿赖岭河谷一带,人口5000人,士兵1000人,以羌人为主,他们以游牧经济为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用牲畜和畜产品与邻国交换粮食。他们住着以石头和泥土修筑的房子,擅长制造弓、矛、服刀等兵器。

7、捐毒:今新疆乌恰县与吉尔吉斯坦国境内阿赖谷一带,与休偱相邻,都城衍敦谷,人口1100人,士兵500人,除了老人和小孩外,几乎都能作战,具有塞人善战和妇女参战的传统,服饰与乌孙相似,他们在葱岭(帕米尔高原)边上逐水草放牧畜群,过着游牧生活。东汉后并于疏勒。

8、休偱:今帕米尔高原北部阿赖河谷一带,克孜尔河上游河谷地,国都鸟飞谷,人口1030人,士兵480人,休偱人本属塞种,风俗和衣服与乌孙人相似,从事游牧业,东汉后并入疏勒。

9、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一带,大宛位于中西交通要道,商品贸易繁荣,国都贵山城,分内城和外城,该国还附属有大小七十多个城市,有人认为是希腊时期的城邦制国家,人口30万,士兵6万,以手执弓矛的骑兵为主。这里环境适宜,土壤肥沃,人们过着定居农耕的生活,农作物有稻、麦,还有葡萄、苜蓿等,国人喜欢喝葡萄酒,有人在家里贮藏上万石葡萄酒,历经十年之久也不变质。大宛以出良马而名震西域,以汗血宝马最为出名,据说李广利伐大宛的目的就是为了给武帝抢汗血宝马(真实目的并非如此,本期有专文介绍)。大宛人属土著塞人,他们眼窝深陷,多留胡须,擅长经商,甚至连分厘都要争执。大宛妇女地位很高,妻子决定的事,丈夫往往是不敢违背的。《汉书》中记载大宛人不会铸造钱币和兵器,是来此的汉人教他们制造兵器的,但事实上,他们很可能是会铸造兵器的,在同汉作战时,他们就使用的是自己铸造的兵器。他们不把黄金白银当做流通的货币,而是制作成精美的实用器皿,如酒杯、碗盘一类,可能是身份显贵的象征。

新源县那拉提草原:照片拍摄于新疆新源县,天山北麓、伊犁河谷东端,这里水草丰茂,环境优美,两千年前乌孙国人曾在此长期生活。

5 葱岭以西的中亚诸国

这些国家已经不属于西域都护所管辖的范围,但是都与汉代存在交流,可以视为大西域范围以内的国家。

1、罽宾国:今印度北部,克什米尔至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一带,都城循鲜城,人种属塞人,人口和士兵都很多,称得上一个大国。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适合奇异草木的生长,如檀、槐、梓、竹、漆等,农作物为五谷,另有苜蓿,葡萄,由于耕地土壤水分多,而且灌溉方便,人们还种植水稻,他们习惯用绿肥浇灌田地,粮食产量自然很高。冬天时,人们还种生菜。罽宾国多心灵手巧之人,他们擅长在器物上雕刻文字或者镂空图案,建造华丽的宫室,给织锦上刺绣各式图案,还喜欢做美食。国中出产金、银、铜、锡等矿藏,人们用以铸造各种兵器。国内商业贸易繁荣,人们进行交易时使用正面为骑马、背面为人头像的金银钱币,这里奇珍异兽很多,有封牛(一种颈上有肉隆起的牛)、水牛、大象、大狗、沐猴(猕猴)、孔雀、珠玑、珊瑚、琥珀、壁琉璃(钻石),汉地后来出现的这些东西,很可能是从罽宾国经丝绸之路传入的。

2、乌弋山离国:今阿富汗的坎大哈一带,这里夏天气候炎热,莽莽平野之貌,因为东临罽宾国,所以其国草木、畜产、五谷、果菜、食饮、宫室、集市、钱货、兵器、金珠这一类都与罽宾国相同,另外还有桃拔(一种野兽,似鹿,长尾,一角的叫天禄,两角的叫辟邪)、狮子、犀牛这些罽宾国没有的动物。国人质朴,崇尚仁爱、善良,不喜好杀戮。乌弋山离国的钱币图案与罽宾国的相反,正面为人头像,反面为骑马像,他们还用金银装饰手杖。因为距离遥远,汉朝使者很少抵达这里,所以这也算是丝绸之路南道的终点。

3、条支:今伊拉克境内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临近地中海,夏天气候潮湿,农作物为水稻,国人喜欢变戏法,人民众多,设有小君长,作为安息的藩国存在。

4、安息国:位于今伊朗高原东北部,国都番兜城,附属的城市达上百个,地域面积有数千里,是这一地区面积最大的国家。该国土地风气、物类所有、民俗都跟罽宾相同,有鸵鸟,也以银做为钱币,正面为国王头像,背面为王后头像,国王死后就要重新铸造钱币。这里地处东西贸易交通之要道,商人往来频繁,因临河,船成为除车以外的主要交通工具。张骞曾出使西域时,还得到了安息王的欢迎。他们用皮革作为书写材料,方式则为横着书写。

5、大月氏(rou zhi):今阿富汗北部的喷赤河流域,位于当时大宛西南方,人口有40多万,军队有10万人,人们从事定居农耕生活,土地风气、物类所有、民俗钱货都与安息接近,有单峰骆驼。

大月氏自战国初期就已经出现,一开始人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活动在敦煌以西的天山一带,生活习俗与匈奴接近。公元前161年前后,在匈奴的压力下,月氏人被驱逐出了已经居住300多年的原住地,月氏国王的头颅还被做成匈奴单于的饮酒器,还有一种说法是作为夜壶。大部分月氏人逼不得已只能向西迁徙至伊犁河流域和伊克塞湖附近,占据了原著的塞人地盘,后来又被乌孙赶到了阿姆河北岸,征服了原居于此的大夏国,月氏也逐渐转变为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月氏分为休密、双靡、贵霜、肸顿、都密五部歙侯,其中贵霜的势力最为强大,在统一五部的基础上建立了名噪一时的贵霜王国。可以说,西迁的月氏人很可能是今天乌兹别克斯坦人的祖先。这是传统说法。

关于贵霜帝国由谁建立,是大月氏打败了大夏,还是大夏打败了大月氏,学界还存在质疑。王建新教授则认为贵霜帝国是由大夏人建立的,强盛后打败了大月氏,至此大月氏在历史上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详情可参见《考古学视野中的游牧民族》一文)。

另外少部分不愿西迁的月氏人则往东迁入祁连山一带,也就是今天的甘肃、青海一带,与当地的羌人杂居,被称为小月氏,为匈奴所管治,在与匈奴的融合中,形成匈奴别部和卢水部,其他小月氏人则多被羌族、汉族同化。三国以后,小月氏逐渐消失。

当月氏强盛之时,匈奴也对其俯首称臣的,冒顿单于曾经还在月氏充当质子,后来偷偷回国,弑父戮弟,自立单于,在解除东胡对匈奴的威胁后,就紧接着讨伐月氏了,此后月氏就走向了衰落。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最初目的就是联合大月氏一起攻打匈奴,结果没有与大月氏结为联盟,却意外的开辟了意义深远的丝绸之路,而汉武帝经略西域的想法也是在张骞此行归来后产生的。

月氏人当时的活动范围很大,从天山东部一直延伸到贺兰山甚至黄土高原一带。有人认为月氏的故乡在天山北麓中段的巴里坤草原,今天的巴里坤县城西南的兰州湾子还有大月氏的王庭祭坛遗址。据此也有人认为月氏人不仅仅是游牧民族,他们实际上过着一种筑城定居与游牧相结合的生活。

6、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国都蓝氏城(阿富汗巴尔赫附近),人口达100多万,从事定居农耕生活,善于经商,但兵力衰弱,畏惧战争,所以后来对西迁的大月氏称臣(以上为《汉书·西域传》所记载,但最新观点认为大夏建立了贵霜帝国,从而灭掉了大月氏)。大夏国风俗与大宛接近,没有大的部落,都是由小部落组成的城邑,类似于希腊城邦制。张骞曾在大夏见到邛都的竹制手杖和蜀郡的细布,从而产生了汉通西南夷的想法。

7、康居:今哈萨克斯坦南部,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国都卑阗城,人口60万,士兵12万,人们以游牧经济为主,兼营农业,该国南部为农业区,北部为游牧区。习俗和大月氏接近,因为实力弱小,所以东边附属匈奴,南边附属月氏。

汉成帝时期,康居向汉朝遣送质子。班超平定西域各国叛乱期间,康居国曾有过阻挠,但经过月氏王的协调,康居与汉朝相安无事。

8、奄蔡国(阖苏):今咸海至顿河下游一带,人们以游牧经济为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属行国,人口50多万,士兵有10多万,在西域可算是一个实力中等的国家,风俗习惯与康居接近。

以上共59个国家,人口多则数十万,少则数百人,甚至几十人,当然国家实力强弱也因人数多寡有所区别。葱岭以西的中亚诸国,气候环境适宜,人们从事定居农业,类似汉地。而葱岭以东的新疆地区分布的这些所谓的国家,都是些弹丸小国,面积大抵现在新疆的一个县城,有些像欧洲古希腊时期的城邦制国家格局,这些国家面积小,人口也少,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城堡群,甚至是一座城堡,这种城堡要么由黄土夯成,要么由石头垒成。

因为沙漠阻隔,地理环境恶劣,西域诸国或部落分布区域都在小片绿洲或山谷地带,极为分散,各国之间相对闭塞,尤其是从事定居农业的城郭之国,他们粮食物产相对充裕,能够自给自足,从而较少发生战争。而行国的人,他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没有固定的住所,在放牧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领地,或者因为自然灾害缺少物资,从而与其他国家发生战争,但是这所谓的战争也只是几十号或几百号人的战争,类似于打群架,像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他们是无法进行的,即使是城郭之国,也是很少发生的,因为以他们的物资生产和储备是难以支撑的,直到西汉政府在西域开展屯田以后,到东汉才陆续发生大国兼并小国的战争。

当汉武帝从张骞的讲述中,得知西域这一片广袤的土地上存在诸国、部落林立的状况,就已经觉察到要在这一地区建立像汉地一样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对西域的控制,从而孤立匈奴就成为一种战略的必要,事实证明,自西汉设置西域都护以后,历朝历代都不曾放弃对西域这一地区的管辖,像唐的安西、北庭都护,元的行省制度,无一不是延续着汉武帝时代的天下方略。Ω

-End-

扫描李寻老师助理二维码

加入李寻品酒学院酒友交流群

点击进入李寻的酒吧商城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