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新浪新闻 和@新浪新知 的邀请,我作为今年#一年一度新知大会# 4月篇的嘉宾,来和大家一起参加下#如何定义新数码时代# 「新知圆桌团」的讨论。他们邀请我来聊聊手机影像的发展,所以今天我就来说说我的看法,内容有点长,给大家划个重点:

● 手机影像具体在卷什么?
硬件层面:①CMOS传感器元件性能,②镜头性能;
软件层面:①与硬件配套的各种影像算法,②针对目标用户的需求在功能层面的努力

● 哪些卷的东西普通用户根本用不到?
在硬件层面,其实用不到的东西不多;
相比之下,一些偏软件的功能确实比较少人问津

以下是正文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手机影像具体在卷什么?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考虑:

从硬件层面来看:

目前正在比拼的就是CMOS传感器元件性能和镜头性能。传感器一开始是比尺寸比单位像素面积,不过在达到1英寸尺度后这方面的比拼暂时告一段落,而开始更多比输出能力:比如是否能支持DCG HDR?RAW能达到多少bit位深等等。总体方向是在不增加传感器面积的前提下,如何能获得更佳的影像质量;

在镜头方面,是否需要长焦,以及长焦镜头是否需要采用潜望式结构的争论已经完结。现在更多考虑的是镜头本身素质,包括光圈大小(这里通常是指‘等效光圈’)、镜头结构(是否采用可变光圈结构、是否有更高速更安静的马达、长焦镜头是否采用浮动对焦镜组等等)、镜片工艺和镀膜(多少P?玻璃还是树脂材质?是否抗反光眩光?)等等我们曾在传统摄影器材领域关心过的东西;

从软件层面来看:

一方面是比拼与硬件配套的各种影像算法,另一方面则是针对目标用户的需求在功能层面的努力。

前者包括多摄之间的协同工作难题,比如多摄实现白平衡/色彩的统一、多摄实现模拟的“连续光学变焦”和更逼真的景深虚化效果等。另外还有诸如利用AI算法提升超长焦画质、更真实自然的HDR效果(无论是静态照片还是视频)等;

后者还需要把目标人群分成“普通手机用户”和“摄影发烧友及专业用户”两大类类考虑。比如普通手机用户会更关注“人像模式”下的美颜以及虚化效果、“美食模式”能否更好地还原菜肴的“形与色”、“运动模式”能否清晰捕捉跑动中的孩子/宠物的表情动作等等;

而对于更高级的用户,手机厂商要提供不同的“影调风格”或“色彩模式”来满足他们的创作需求、要研究拍照UI是否能让专业用户感到便捷和顺手、甚至还要考虑专业模式下拍摄的RAW文件的规格...

总之,现在手机影像“卷”的东西在硬件层面似乎越来越向传统摄影器材领域靠拢,而在软件层面则充分发掘“计算摄影”的潜力,开辟了一条“以往不曾设想”的道路。

2、哪些卷的东西普通用户根本用不到?

在硬件层面,其实用不到的东西不多。

很多消费者反应大家最常用的是“主摄”和等效50mm左右的“人像/2X镜头”,但“超广角镜头”就很少用到。可实际上,在很多用户不知情的场景中,超广角镜头会发挥作用。

比如超广角镜头会在主摄镜头拍摄人像时自动启动,参与景深虚化的计算;比如它也会在用户拍摄视频时用来补偿镜头抖动带来的视角损失,增强防抖效果;比如它还会在前面所说的解决“多摄的白平衡/色彩统一”时发挥租用——以它拍摄的画面为基准来确定其他镜头拍摄画面的色彩/白平衡等等...所以,尽管大家可能日常较少使用超广角镜头,但它确实手机影像系统里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重要性比长焦镜头更甚;

相比之下,一些偏软件的功能确实比较少人问津,比如:一些厂商为人像模式提供了多种不同样式的虚化光斑效果,但实际少有用户会真的会去认真了解和使用这些光斑效果;

还有,大多手机里都提供了“一键VLOG”的模板工具,但大部分用户即使拍摄视频也不太会用手机里的这些模板——要么直接发布,要么用功能更强大的第三方软件来做后期剪辑;

此外,虽然有厂商开始夸耀自己手机能拍摄“杜比视界”规格的视频,但由于回放条件限制,实际除了部分专门用苹果手机拍摄视频的用户外,大家也不太关心自己手机是否能拍摄杜比视界。

哦,比杜比视界应用更少的,还有一些手机的8K分辨率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