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1950年,郑洞国想回家养老,周总理说:你是抗日英雄,怎能种地?

本来是一代将领,为何不愿留在军队里,想要回家养老?他和周总理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在乱世之中,英雄人物总能崭露头角。郑栋国是上个世纪初期抗战时期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出身平凡的他,在抗战浪潮中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毅力,为中国的抗战事业贡献了卓越的力量。

1924年,郑洞国毕业后即投身革命,参与讨伐陈炯明的战斗。

在淡水城攻坚战中,他英勇无畏,率领敢死队攻克城池,一战成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其作战勇猛、指挥出色,他逐渐崭露军事才华,并参与了北伐,蒋桂战争,24岁便升任团长。

1933年,日寇侵略东北,郑栋国临危受命,投身抗战,参与众多重要战役。1938年,为保卫徐州,他率部赴利国驿与日寇隔河对峙。

初战失利,但炮兵部队及时赶到,郑栋国果断下令反击,炮火猛烈,重创敌军,缴获大批物资,为部队重新部署赢得时间。

当夜,日寇主力转变策略,突袭枣庄,幸得郑洞国提前部署,率第2师驻守。台儿庄战役陷入胶着,双方兵力不断投入。

3月6日,两军夹击枣庄日寇,但地形不利,郑洞国向85军求助,得一旅外围骚扰,后仍需亲自率部苦战。

第2师虽损伤严重,但战士们英勇顽强,经过日夜冲锋,终于歼敌,夺回枣庄市区大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枣庄之战中,日军增援使得战局胶着,台儿庄战场也受牵制。

郑洞国接到命令,需在阵地交换后增援台儿庄,第2师阵地成为日军突破关键。

郑洞国深知重任,动员士兵死守防线。在大尾窑,日军火力集中攻击第2师,郑洞国率领士兵浴血奋战,冲锋陷阵,炮火连天,不断夺敌性命。

战士们士气高昂,与阵地共存亡。郑洞国的坚毅和勇敢,激励着士兵们奋勇抗敌,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

经过两天激战,日寇败退至早知县附近。郑洞国果断出击,乘胜追击,终将日寇主力逼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4月6日深夜,郑洞国下令全军冲锋,追击告捷,台儿庄战役大获全胜。此次胜利极大鼓舞了全军士气,展现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精诚团结的力量。

郑洞国率第2师力挽狂澜,赢得全军赞誉,战后升任第98军军长,成为抗战名将。

在1939年12月,郑洞国指挥第一师参与了昆仑关战役,负责正面主攻。

他们与日本第5师,即日寇称“钢军”,展开了长达20余日的激战。

郑洞国与友军紧密合作,不仅成功夺回了昆仑关阵地,还击溃了日寇第5师的12旅,击毙了5,000多名敌人。

在抗日战场上,郑洞国无疑是一位杰出的将领,他的英勇事迹不胜枚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长城古北口抗战到全国抗战胜利,他与日寇较量了整整12年,为中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全国革命力量的团结一心下,最终赢得了胜利。

郑洞国是蒋介石属意的长春防守人选,但他在得知要守长春后却表示了强烈的反和不满。

他因病请假并打算离开,但被卫立煌追踪到沈阳并与之发生了争执。

在争执中,郑洞国坚称自己身体不适无法担任重任,而卫立煌则强调军人应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然而,郑洞国并没有被说服,他坚持自己的立场并表示不会去长春。

最终,郑洞国拂袖而去,留下了卫立煌一人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双方僵持了好几天,仍没有结果。最后,蒋介石不得不亲自出面解决。

他通过电报命令郑洞国立即到长春负责防守,并总揽军政事务。

郑洞国面临进退维谷的境地,但他最终决定再去碰碰运气,与卫立煌进行沟通。

然而,在见到卫立煌后,郑洞国发现卫立煌的情绪不佳,并且表示只有自己去才能驾驭局面。

2.

1950年,郑洞国欲归隐,周总理劝道,抗日英雄,岂能归田?当续为国效力。

在经过几天的僵持后,郑洞国见卫立煌状态很不好,自己再拒绝此时,恐怕对两人的情谊都会有很大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郑洞国感到无法拒绝,只好同意前往长春接管防务。

最终,郑洞国以一番深情的话语结束了这场宴会。

他感慨道:“兄弟我就要上路了,望大家好自为之,多注意自己身体,什么事都要想开一点……”

这番话中蕴含的深意,有些人能够体会,而有些人则感到困惑不解。最终,这场宴会在这悲凉而庄重的氛围中缓缓落下帷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洞国进驻长春后,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他首要的任务是做好防御工作,以向蒋介石交代。

然而,在东北解放军的围困下,他的部队逐渐失去了战斗力,粮食供应也严重不足。

尽管他试图通过电报请求蒋介石的增援和空投粮食,但并未得到回应。

在围困战略奏效后,解放军逐步改变了进攻策略,开始实施军事打击。

我们派出精锐部队,对战斗力弱的国民党军实行挤压。

这一挤一压,竟然把郑洞国的几个王牌军打得一败涂地。

到了10月下旬,全城的军粮只剩下3万公斤,也就是说,只够两个军的2万人吃一个月,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为断绝空中粮道,解放军开始攻击长春机场。在炮兵先行炮击后,步兵即实行强攻。不到一天,机场即被攻占。

机场一失,长春与外界的联系全部中断,惟一的一条粮食通道也断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的郑洞国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他深知,这个仗已无法打下去了。

在郑洞国发出求援电报后,蒋介石感到震惊并急忙回复了一封安慰电报。

然而,仅仅通过电报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在收到电报的那一刻,郑洞国正在视察街道上的工事。

他发现士兵们根本连打仗的力气都没有,瘫在地上有气无力地看着他。面对这种情况,郑洞国感到无法坚守下去。

尽管蒋介石在电报中提到了“计口授粮”的方案,但郑洞国深知这在实际操作中几乎不可能实现。

因此,他对蒋介石破口大骂:“固守固守,我总不能让官兵们勒着裤带去打仗吧?计口授粮,说得倒是不错,但我哪来的米呢?又能到哪儿去收米呢?长春可不是江西的庐山啊!”

在长春即将断粮的紧要关头,全市却出现了粮食价格飞涨、生活物资匮乏的严重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粱米的价格在短时间内大幅飙升,甚至一公斤白菜和一公斤肉的价格也达到了惊人的高度。

在这种情况下,军队和百姓的生活都陷入了困境。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郑洞国等人采取了多种措施。

他们开始大量印制大面额的钞票来支付日益高涨的物价,同时也在积极寻求空投粮食等物资来缓解燃眉之急。

然而,由于机场被占领以及解放军的炮火封锁,空投下来的大米往往落入解放军阵地,导致空投也无法解决长春的粮荒问题。

随着形势的不断恶化,郑洞国等人意识到突围是唯一的出路。

蒋介石加急送来一封信,郑洞国、曾泽生和其他将军在看完蒋介石的手令后,都默不作声。

过了一会儿,郑洞国率先开口,询问大家对于手令的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泽生则苦笑表示,虽然总统下达了命令,但真正的突围并不容易。

他提到共军兵强马壮,我军人困马乏,可能还没有开始打仗就会溃不成军。其他将军也纷纷诉苦,表示士兵们疲惫不堪,难以行进。

郑洞国见大家都持消极态度,只好将会议结果如实向在沈阳的蒋介石禀报。

第二天上午,又有一架飞机从沈阳飞来,投下一个口袋,里面装着一封蒋介石亲自签发的“国防部代电”。

电文中要求郑洞国和曾泽生等立即开始行动,如果再有迟延,将会被视为违抗命令,并受到最严厉的军法制裁。

同时,蒋介石还夹带了一封亲笔信给郑洞国,口气稍微和缓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也强调了他已经到沈阳并将停留三日,希望郑洞国能够果断地率长春守军突出重围,过时不候。

3.

1950年,郑洞国欲归隐,周总理鼓励道抗日英雄,岂能埋没,当继续发光发热。

面对蒋介石的手令,郑洞国感到心绪烦乱。他明白突围的难度和不现实性,但又不得不服从命令。

在会议上,曾泽生和其他将领也表达了消极的态度和担忧。然而,郑洞国最终决定冒险尝试突围。

他强调这是党国的忠臣应该做出的选择,并召集各长官开会宣布了蒋介石的命令。

尽管曾泽生等人对突围的希望表示怀疑,但郑洞国仍然坚持要求大家服从命令。

在会议结束时,郑洞国下达了全军突围的命令,并强调了轰炸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这次会议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郑洞国在接到六十军起义的消息后,感到震惊和疑惑。他拿起电话与曾泽生联系,得知六十军已经起义,并且突围无望。

郑洞国放下电话后,新七军也停止了行动。解放军进入长春城后,除了郑洞国外,其他国民党军队都放弃了抵抗。

郑洞国给蒋介石发了诀别电报,表示自己已经固守央行,但外围守兵已壮烈牺牲,大局无法挽回。

他计划克尽军人天职,不辱使命,但在准备自杀时发现手枪被部下拿走了。

随后,他的部下进来劝说他不要走绝路,希望他能为几万弟兄着想。

最后,一位战地记者告诉他,他的老师周恩来发来了一封电报。郑洞国感到惊讶,询问了关于老师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记者回答说是的,是他在黄埔军校时的老长官周恩来。

郑洞国急忙询问战地记者周恩来在电报中说了什么。记者告诉他,周恩来希望他能够不辜负黄埔军校的初衷,如果他能改变心意,将会以起义的方式对待他。

郑洞国听后无奈地叹了口气。这时,一名少将军官跑进来,催促郑洞国下楼主持大局。

郑洞国被部下带到楼下,发现大厅里站满了解放军官兵,但并没有进攻的迹象。

他意识到,副参谋长和作战处长们早已私下与解放军接触过了。事已至此,他只能顺水推舟选择投降。

1950年,在金秋的十月,郑洞国踏上了北京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期待与激动。

他意外地得知,自己竟能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和宴请。

郑洞国,这位曾经的黄埔军校学生,多年之后,仍能感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深深关怀与挂念,他内心无比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他走进周恩来的家中,看到聂荣臻也在座,更是感到荣幸之至。

周恩来总理的坦诚与热情,让他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黄埔军校,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两行热泪不禁夺眶而出。

周总理在宴会上关切地询问郑洞国未来的规划。郑洞国有些尴尬地表示,自己似乎没什么特别的才能,只能考虑回家种地去了。

听到这里,周总理心生惊讶,同时也敏锐地察觉到郑洞国可能有些心事。

周总理带着亲切的笑容,真诚地对郑洞国说:“你是起义将领,怎么能去种地呢?你还年轻,不到五十岁,还有很多时间可以为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现在国家建设刚刚起步,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呢。”

周总理的挽留之情溢于言表,每一句话都发自肺腑,充满了对郑洞国的期望和信任。

在周总理的鼓励下,郑洞国恍然大悟,他感受到了周总理的诚意和期望,也明白了自己的价值和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他坚定地表示愿意听从周总理的安排,用另一种方式继续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久之后,郑洞国再次来到北京,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热烈欢迎。

他坦诚地向总理汇报了自己对中国共产党的新认识,表示愿意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周恩来总理听后非常高兴,代表大家欢迎他的加入。

在周恩来的关怀下,郑洞国被任命为水利部参事,开始了与人民政府的实际工作接触。

他看到新中国水利建设工程的巨大规模和显著成效,深感共产党是真心实意为人民谋福利的。他决心竭尽全力,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