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撞击,贯穿了整部中国古代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汉“马踏匈奴过燕然”的豪气,南北朝“西晋汉关尸野岸”的惨烈,隋唐“不破楼兰誓不还”的悲壮,满清“痛说扬州十日围”的激愤。

无一不在诉说着中华民族历经的磨难。

历史上曾经觊觎中原的游牧民族,无论是被动或者主动,大都被融合到华夏民族之中。

中华的版图也在这些民族的入侵过程中,不断地扩大。

金庸先生的小说《天龙八部》里,描述了北宋与契丹人之间的恩怨。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存世200多年,疆域鼎盛时期东至日本海,北越外兴安岭,西达阿尔泰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但让中原政权北宋头痛不已,对中亚以及俄罗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至今,俄语以及土耳其语、伊朗语等依然称中国为“契丹”。

匈奴,突厥,鲜卑,柔然,蒙古……

这一个个熟悉的字眼,虽然千百年后名字可能发生了改变,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典籍找到他们的去向。

而契丹,这个曾经称霸草原的游牧民族,却再也寻不到半点踪迹。

契丹,难道它真的消失了吗?

如果存在,它又是哪个民族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契丹的崛起:艰难的南征与沉甸甸的辉煌。

公元916年,中原的晋王李存勖正忙着攻打后梁。

与此同时,在上京临潢府(今赤峰巴林左旗),耶律阿保机正式称帝,建立国号“契丹”。

早在九年前,耶律阿保机已经成为契丹可汗。

他希望可以像南朝皇帝那样终身做可汗,于是他通过平息三次“诸弟之乱”,废除了可汗轮换制。

此前契丹族已经以部落的形式存在了数百年。

契丹族发迹于白山黑水之间,相传是鲜卑后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百年间,契丹不甘于久居苦寒之地,一直想向南发展,但是屡遭重创,不得不依附于他族以求生存。

直到唐朝时期,契丹才又逐渐强大。

阿保机称帝前,通过历史上有名的“盐池之变”,统一了契丹八部,从此契丹开始不断地进犯中原。

此时的中原正处于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仍。

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代价,换取契丹的支援灭了后唐,建立后晋。

这个“儿皇帝”没有想到,北方的邻居正对中原虎视眈眈。

十年后,得到燕云十六州的契丹攻克开封,后晋灭国,辽国统治中原的野心昭然若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燕云十六州的丢失,成了汉人永远的痛。

自此中原无险可守,直接面对北方少数民族威胁。

可以说,辽、金以及蒙古铁骑得以轻松进入中原,都始于卖国求荣的石敬瑭。

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窃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宋朝。

北宋初期,宋、辽战争不断,但由于北宋重文轻武,在战争中不断失利。

而反观辽国,982年12岁的圣宗即位,由萧太后摄政27年之久。

萧太后执政期间,大张旗鼓进行改革,重农业修水利,减赋税整吏治,国势逐渐强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04年萧太后率军侵宋,宋真宗亲征,大败辽军。

随后两国签订澶渊之盟,奠定了辽宋120年的和平。

从此中国北方形成辽、宋、西夏三国鼎立的局面。

辽国自道宗即位,重用奸佞,不理朝政,辽内部因竞争皇位,党争不断,辽国国势逐渐衰败。

而此时在辽国的统治区,白山黑水间又有一股势力逐渐崛起。

公元1114年,完颜阿骨打率女真族起兵反辽,次年在今哈尔滨称帝,建立金朝。

仅仅十年,历时210年,历经9帝的契丹王朝被金朝灭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契丹的起源:美妙的传说与血淋淋的历史。

今天的内蒙古东部以及辽宁一带,西辽河上游的两条河流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从这个区域流过,在赤峰一带交汇,最终与东辽河一起流入大海。

这是中国第七大河——辽河。

西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是与黄河、长江齐名的母亲河,著名的“红山文化”就发源于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传,古时一位仙女耐不住天宫的寂寞,驾着青牛车沿西拉木伦河顺流而行;另一位仙人乘着白马顺老哈河一路向东。

没有约定,也没有等待,两人在两河交汇的木叶山脚不期而遇,相互吸引了目光。

一个灼热,一个羞涩,却都饱含着款款深情。

他们自然而然地演绎了一段爱情故事。

他们结合后在木叶山安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两人后来生下八个儿子,繁衍出契丹族的八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契丹族起源的传说。

契丹八部,是指契丹的八个部落联盟,分别是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吐六于部等。

后来阿保机就是杀死其余七部的首领才得以一统契丹,染指中原。

契丹,在契丹语里是镔铁的意思。

据说契丹每逢行军或者节日,祭祀一定要用青牛和白马,这里隐含着不忘本源的说法。

不过相对来说,在大草原上,青牛白马是最寻常不过的牲畜,对一个部落来说可以随手拈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说是美好的,而契丹族的兴起,总伴随着血泪交融。

契丹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一直过着逐草牧羊的生活。

长年的游牧生活,造就了他们好勇武、善骑射的民族特点。

汉朝时匈奴为患,他们联合汉武帝抗击过匈奴。

然而毕竟匈奴太强悍,他们最终被挤压到大兴安岭一带的狭小地域。

大兴安岭是苦寒之地,并不适宜游牧民族生存。

终于有一日,匈奴被汉武帝驱逐到西亚,他们迫不及待回到了被匈奴占据多年的家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历了汉晋数百年的养精蓄锐,他们南征进入中原,成为“五胡乱华”的主角之一,建立了北魏政权——鲜卑。

而他们之中另外一部分则留在了北方,这一部分就是契丹人的先祖。他们不断往南迁徙,逐渐又在辽河上游居住了下来。

南北朝,也就是我们之前说的“五胡乱华”时期。

契丹人的亲戚鲜卑人正在中原地区忙着穿汉服、讲汉话、改汉姓,民族大融合运动搞得轰轰烈烈。

而契丹人也逐渐离开苦寒之地,向南拓展。

抢占别人的家园并不容易,他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齐年间,由于南迁威胁到北齐,契丹部落受到攻击,被俘10万余人。

惊魂未定,突厥大军又对其大举进攻,“部落离散,非复古八部矣”。

隋炀帝时,契丹部遭到隋朝与突厥夹击,又受重创。

此前突厥与隋朝向来不和,契丹也在两者间左右摇摆,立场不定,不过也因此得以喘息。

同时被两个强大的对手攻击,契丹部大伤元气,很长时间没有恢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朝初期,契丹对大唐不断地归附、反叛,直到玄宗时,通过和亲迎来了难得的和平,也得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可以说,契丹隐忍了数百年的时间,就是为了等待崛起的那一刻。

三、契丹的去向:艰难的延续和孤零零的传承。

辽被灭后,生活在北宋和辽国的契丹人,都沦为大金的臣民。

女真族在崛起过程中,受尽了契丹的欺辱,他们取得政权后,不可避免地对契丹人采取歧视政策。

他们将大部分契丹人改姓,将部分契丹人迁徙到黑龙江这样的高寒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辽国贵族耶律大石在辽将灭之际西奔。

耶律大石系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原效力于天祚帝。

金灭辽过程中,耶律大石数次被俘,数次出逃,眼见天祚帝再也难有作为,遂出走到新疆一带。

耶律大石西逃后,公元1132年在叶密立城称帝,建立西辽政权。

西辽建立后,大规模进行领土扩张,仅仅用了十年时间,便建成了一个疆域辽阔的帝国。

耶律大石在位20年,他总结辽朝亡国教训,建立起一个新帝国,东起土拉河,西到咸海,左右中亚地区近百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辽后期,草原铁骑崛起,所向披靡。

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派出区区两万骑兵攻打西辽,西辽随即灭亡,立国87年。

耶律大石曾被称为“中华民族最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

他善于骑射,通晓汉文,二十多岁即考中进士,入翰林院。

耶律大石在辽亡之际,在中亚开创了一个伟大的多民族王朝,促进了地区的民族融合和社会发展,成为辽朝的延续。

西辽对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影响是深远的,中西亚和东欧地区称中国为“契丹”,即源于西辽涵盖该地区的影响力。

甚至在西亚一些宗教传说中,认为耶律大石就是“祭司王约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辽灭亡后,契丹贵族波剌黑在今天的伊朗建立了后西辽,这是契丹人的最后一个王朝,存在了85年。

1309年,西辽灭亡,契丹人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大量的契丹人依然生活在中亚一带。

在吉尔吉斯斯坦,契丹(今译乞塔)是势力比较大的一个部落。

乃至新疆、西亚一带的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族群中,都保留有完整的乞塔部落。

由于辽是被金亡国,契丹人对其十分仇恨。

蒙元时期,契丹人积极参加灭金战争,随着蒙古人四处征战,契丹人也开始遍布全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从分布来看,契丹人最多的地区,还是在内蒙古东部和辽宁地区。

然而,目前在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里,我们找不到“契丹”族。

大多数人认为,随着契丹族不断与其他民族通婚,契丹族已经被其他民族融合、同化了。

结语

2004年起,专家采用DNA技术认定,东北的达斡尔族与契丹人有着最接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

上世纪90年代,云南有蒋姓“本人”家族的一块墓碑上发现了两个契丹文字。

碑文有“公原籍乃辽东人氏,后遭逢变迁,保机后裔四散奔走”云云。

“本人”散居在云南一带,分属汉、彝等民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专家比对“本人”语言,发现与达斡尔族语言存在某种联系,从而怀疑“本人”系契丹人后裔。

通过DNA比对,专家确认,云南的阿姓、莽姓、蒋姓“本人”也是契丹人后裔。

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一幅画面:在蒙古灭金的过程中,大量的契丹人随军征战东北,灭金后留在当地。

由于人数众多,他们作为族群保留下来,形成了今天的达斡尔族。

而少量的契丹人随蒙古大军参加了统一中国的战争,战争结束后,留居当地从事戍边和屯垦。

其中征战云南的那些契丹官兵落户云南,成为“本人”,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失去了契丹族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