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药品的审批是非常严格的。如果某个药品没有某种疗效,而审批却说有此疗效,我们将对当事人严肃处理。”

这是2005年“两会”期间,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义正词严的讲话。然而讽刺的是,在三个月后,郑筱萸就因涉嫌受贿落马了。

医药审批背后的黑链

郑筱萸出生于1944年,福建福州人,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大学毕业后,曾在浙江民生制药厂工作多年,从技术科长做起,一步步爬到了负责人的位置,为日后主政国家药监局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国家药监局从卫生部独立出来,郑筱萸出任第一任局长。在任7年内,他主要办了两件大事。

一件事是“地标”升“国标”,保健品升为准字号药;另一件事是推行、认证GMP、GSP认证。

有熟悉情况的业内人士认为,正是这两次改革,为权力寻租留下了空间。

国家药监局一位干部说:“我们国家有数千家制药企业,但药监局注册处也就十几个人,怎么可能有能力实行全面监管?我国大多数制药企业都存在同质化生产的现象,批哪家,不批哪家,药监局直接决定。”

据知情人士爆料,“当时批文都是明码标价的,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郑筱萸及其党羽,正是借此为自己大谋私利

2005年的“3.15”,郑筱萸曾在央视一档节目上说:“身为政府监管部门的负责人, 看到市场上还存在这么多伪劣食品,老百姓的健康安全受到威胁,我的心情非常沉重…… ”

然而此时的他早已走上了一条腐败之路,这前后的巨大反差令人惊叹,也极富讽刺色彩。

1997年6月至2006年12月,郑筱萸利用职务之便,先后为多家药企在药品、医疗器械审批等方面私开“绿灯”,并多次通过家人收受贿赂600万余元。

而更令人发指的是,由于他的玩忽职守,有些无良药企使用虚假资料获得了药品生产文号的换发,后抽查发现,其中有6种竟然是假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仅仅2004年一年时间里,国家药监局就受理了10009种新药的报批,平均一天审批近30种新药,堪称世界之最。

因为把关不严,众多“问题药品”流入市场,并最终引爆包括“齐二药”、“欣弗”在内的多起药品、食品安全大案,涉及数十万受害人,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最终死于民愤

2005年夏,一场声势浩大的“反贪风暴”在药监领域骤然掀起。郑筱萸的左膀右臂郝和平、曹文庄相继落马后,一条基于器械司司长——注册司司长——局长的连锁贪污链终于被慢慢揭开。

郑筱萸案发后,举国震惊。人命关天,高层震怒。2007年,温总理对此案作出特别批示:“彻底清查,依法严办”。

是年7月10日上午,郑筱萸被执行死刑,成为继胡长清、成克杰、王怀忠之后,第四位被处以极刑的副部级高官。

这次死刑判决引起了巨大轰动,就连郑筱萸本人都没想到,自己会被处以死刑。

他后来在绝笔信中写道:“当一审判处我死刑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震惊,不是一般的震惊!我没有直接杀过人啊!我不服!我认为量刑过重。”

从客观上来讲,郑筱萸的受贿金额和某些贪官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在此之前,有些受贿多达上千万的贪官也没受到如此“待遇”。

那么,郑筱萸为何落得如此下场?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郑筱萸的职务非常特殊。

作为国家药监局局长,他身上肩负着保障十数亿中国人民安全用药的重大责任,可他非但没有站好岗,还利用职务之便贪赃枉法,视国人的生命如无物,激发了极大的民愤。

正如《人民日报》中的文章所说,“他落得身败名裂、倾家荡产的下场,罪有应得”。

郑筱萸在被执行死刑前,终于承认了自己犯下的错:“我虽然没有亲手杀人,但由于我的玩忽职守,使假药盛行,酿成了一起又一起惨案。”

他的死,再次证明了一个真理,那就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