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前些年,能上深圳大学的同学,一般是不会考虑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因为它们俩之间,还有很多211高校。
那时候,深圳大学对标吉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对标合肥工业大学,其中的差距,一目了然。
不过,近几年,由于互联网的宣传以及军工热,导致哈工程录取分数大涨,2023年直接反超了吉林大学、深圳大学等知名高校,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两所学校的城市差距过大,深圳大学位于珠三角核心地带,一线城市,而哈工程位于犄角旮旯的哈尔滨,而且气候严寒。
此外,两校的培养风格也迥然不同,深圳大学就像深圳这座城市一样,年轻活力,富有创造力,而哈工程的教育理念,要把学生培养成“服从管理、听话的人”。
从学校层面来看,深圳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有人文学院、艺术学院、医学院、理工科学院,而哈工程则是典型的工科院校,尽管也有其它文科专业,但人文气息和综合性大学比起来,相差甚远。
当然,深圳大学作为双非院校,保研率是硬伤,只有4%,而哈尔滨工程大学至少在25%,可能还有一些保密名额,因此实际上超过30%,也是有可能的。
那么,放弃哈工程,选择深圳大学的那些人,后悔了吗?
一种观点认为“
个人觉得,在深大最大的感受就是舒服。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我个人的校园生活来说,主要有这些理由:
首先,深大对学生很好。
“深大对学生挺好的”,我经常跟高中的朋友这么说。
深大的氛围一直很轻松惬意,因为学校没有为我们立太多规矩——可以自由进出校门,没有宵禁,没有硬性规定的早读晚修等等。
比起管理角色,学校更注重在背后默默扮演好服务的角色——为我们提供更先进的教学设备,更丰富的数据资源库,更优质的师资,更舒适的场地,也启动了校友计划,为毕业后的学子提供帮助,粤海校区建了文山湖餐厅
学校每个月还会举办校长午餐会,学生们都有机会面对面向校长提出学习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和建议。
学校内部网还设有校务信箱部分,深大学生都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反馈学校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问题会直接由相关部门进行答复与解决,办事效率挺高的。
其次,在深大的生活很便利。
作为国内最年轻的特大城市的年轻大学,深大与新时代深度融合,内部网的功能之全面,资源之丰富令人惊叹;
一部手机几乎可以解决所有事情:进校门,搭小巴,吃饭,买生活用品,取快递,上课签到,预约体育场馆,充电费等等;
在校园里还经常能看到正在独自赶路的京东快递配送机器人。
在深大赚钱也很便利。
除奖学金之外,深大几乎独享深圳巨大的家教市场,基本上轻轻松松就能解决部分生活费。
学校里也设有勤工俭学岗位,可以提供一定的收入来源。(我通过深大勤工俭学岗位获得的人生第一桶金!虽然金额不多,但着实开心了好久)
此外,深大的课堂也很多彩。
不仅选修课的选择丰富(因为我本人准备转专业并且有兴趣,所以选修了人文学院的古文字导论、古典诗词创作等课程,还选择了围棋课);
而且课堂形式多样,为大一新生新开设了一门由专业最权威老师授课的导论类课程(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我们的专业导论课邀请了很多深圳市幼儿园的优秀园长包括教育局主管学前教育的局长来为我们讲课)。
此外,学校的社会实践安排也很丰富,刚上大一的我们,去了两次幼儿园实地考察了;
其它专业也有类似的实践课堂,我认识一个土木专业的同学,他们专业不仅请了很多工程院院士作讲座,而且也去了现场进行实践。
大学毕竟是我们挥洒四年宝贵青春的地方,待得开心舒服还是非常重要的。
在深大我每天都挺快乐的,离家四百多公里并没有太想家,因为深大真的很温暖。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
本人是深大传播学院大一新生。
仍然记得当初得知我被录取到深圳大学时,家人嘴上说着“没关系,深圳大学也是不错的学校,近几年上升势头很猛”,我却终究难以掩饰心底失落,眼神稍显黯淡的场景——这是因为我没有被另外一所“211”院校录取。
在他们心里,又或许在很多人心里都是这样——深圳大学就算上升势头再猛,创新创业再厉害,他终究没有“985”“211“的名头,就是低人一等。
如今我已在深大度过了一个学期了,回望这段短暂的时光,我想说,我的大学深圳大学,向我证明了她就是我想象中大学的模样。
创新:
大学作为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自当拥有创新氛围。
原先听说深大的创新创业氛围良好,而这些来自外界的赞誉主要集中在互联网、人工智能领域。
确实,以我进入深大就读的今年为例——深大机器人团队参演《我和我的父辈》;
深大代表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夺得三金三银。
这些都是深圳大学在其最广为人知的领域的成就。
但其实深大的创新成就远远不止这些方面,各学院的同学在各自领域的创新探索,都以独特的方式,展现深大人创新探索的精气神。
走在校园里,可以看到在科技楼前大草坪进行无人机飞行活动的同学;
看到在偏僻道路护着机器人小车,小心翼翼前行的同学;
看到在图书馆前架起相机进行延时摄影的同学。
自由:
这种自由不只是突破了以往高中出校必须请假的严格门禁,获得进出校园的“人身自由”,而更体现在思想的自由开放上,如同当年五四运动中的北大学子一般,以其自由开放之思想,铸成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深大的创新创业成就卓然,在我看来,归根结底还是源于自由开放的思想。
我已经特别能感受到,学校是允许各类不同观点的存在的,老师们都很鼓励学生多去思考,甚至会在课堂上抽出时间让学生进行辩论。
以我自身为例,在《社会学基础》的课堂上,我们就“‘躺平’现象”进行了一整节课的辩论;
在图文信息处理这门课程中,我们也利用微信,就《骄傲的矜持》这幅摄影作品进行讨论。
这两次辩论都非常激烈,正方反方都以充分的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老师也并不会进行绝对立场的“站队”,在这些辩论中,老师不是裁判,而是鼓励我们积极讨论、更深入思考的观众。
温暖:
学子们大多背井离乡来到大学求学,离开了熟悉的环境与亲人,长期生活在这里。可以说,大学就是学子们求学这四年的另一个家。
所以,我想象中的大学还应当是温暖的、有人情味的家。
犹记得,入学第一天,深大就让我感受到了她的温暖。
那天我提着大包小包的衣服和床品,甚至仗着家住得比较近,还直接将水桶脸盆搬了过来,行李又重又多(包括行李箱、桶盆、旅行手提包、书包、两个蛇皮袋),没有三个人休想一趟搬完。
再加上父母担心堵车,凌晨四点左右就从家里出发了,到达学校是清晨六点多,就连学校里的小巴司机都还没有开始工作。看到街道上的寥寥人影我就暗自叫苦:恐怕要靠自己一个人多搬几趟了。
然而走进校门后,却发现有三位义工学长早早在那等候,那一瞬间我是又惊又喜。他们将行李从我父母手里接过,又由于小巴司机还没开始工作,于是便帮我拿着行李、带着我一路走到宿舍(怪辛苦的,真的太感谢他们了),在路上还给我介绍经过的每个建筑。
最后指引我拿到宿舍的钥匙,帮我将行李搬上电梯,可以说全程我都没有费一点力气,只是像小学生春游一样轻松、新奇地打量着周围陌生的环境。
开学那段时间购置生活用品,每天都要去几百米远的快递站拿三五件快递,有时快递又多又大,只能用拖车搬回来。
可是拖车又没有护栏,在路上颠簸几下,快递就容易洒落一地。
我想,这时拖着拖车的人可以称得上一声狼狈,因为他要蹲下来一件件地捡。
不过我想象中这般尴尬的事情最终并没有发生。
当我的快递掉落时,路过的陌生同学为我放缓了脚步,帮我捡起快递再稳稳放在拖车上,不带走一缕清风地离开,只留下一个温暖的笑容。(虽然这么写很像小学生作文,但是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子噢)
学生对待彼此是如此的温暖,深大里的人们,对待动物也格外的温柔。
漫步在校园里,不难发现为校园里的流浪猫们准备的,盛满猫粮或者清水的小碗,往往在早上看到猫粮吃完了,下午就能看见碗里再次盛满了猫粮。
眼下天气转凉,在猫猫经常出没的地方,还有学生自发放置的纸皮小屋或是棉布小窝,时常可以看见猫惬意地蜷缩在窝里晒太阳,只在有人路过时懒洋洋地瞟一眼,再安然地窝回去。(他们真的完全不怕人!撸猫自由在这里实现!)
虽然深大既没有“985”,也没有“211”的名头,目前也还没入选“双一流”,但是我认为,读大学并不是为了得到这一纸文凭和重点高校毕业生的称号,更重要的是在一个学校里习得这些创新、自由、温暖的品格,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你们觉得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