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山已接诊1例

市民千万警惕这种病

近日

唐山弘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收治了一名“鹦鹉热”患者

咳嗽、咳痰2周,加重伴发热2天

1

近期,唐山弘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了一名患者,该患者主因“咳嗽、咳痰2周,加重伴发热2天”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细胞分析(28项):中性粒细胞比率 82.8%。超敏C反应蛋白 130.24mg/L。肺部CT示:左肺下叶实变。

呼吸与危重症科副主任医师王磊阅片后,发现患者实变周围有较多细网格影,结合患者持续高热,需要警惕“腺病毒、军团菌、鹦鹉热衣原体”等感染,询问患者病史,患者饲养鸽子多年,故高度怀疑存在鹦鹉热衣原体感染,随即对其进行了气管镜检查及NGS检查,最终结果为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给与一线用药多西环素口服后,患者体温逐渐降至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近期已出院。

不只是唐山

近期全国多地都出现类似病例

老夫妻相继确诊

谁料是收养小鸟的原因

翁奶奶不久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6℃,伴有全身肌肉酸痛、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在家附近的医院做肺部CT,提示其右肺下叶炎症,经过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遂被家人送到了医院感染(肺病)科接受住院治疗。

入院后,医生为她安排了一系列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随即又详细追问了患者病史,才得知老人家此前收养了一只小鸟。

考虑到翁奶奶的鸟类饲养史,通过诊断,最终,翁奶奶被确诊为“鹦鹉热”。经过4-5天的治疗,老人症状得到了缓解。

令人没想到的是,翁奶奶痊愈没多久,她的老伴林爷爷也出现了发热有了翁奶奶的“前车之鉴”,医生对林爷爷“对症下药”,林爷爷的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

千万别大意

高热不退、呼吸衰竭、住进ICU

石先生回忆,前不久,他开始出现高热、咳嗽、咳痰等症状,起初以为就是普通感冒,自行服用了一些感冒药物后病情未缓解,而且症状越来越严重,并发展到稍微活动就喘不过气,于是石先生来到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就诊。

入院后,石先生呼吸频率明显增快,皮氧进行性下降,氧分压低至49.5mmHg,给予积极抗感染、高流量吸氧等治疗后,治疗效果依然不理想。主管医生明朗副主任医师与李云峰医生分析,患者年纪轻轻,但是病情进展如此迅速,很快出现了呼吸衰竭,复查CT显示大白肺凭着感染科医生对病原分析的专业敏锐度,医生认为这不是常见的“肺炎”那么简单,而应该是罕见病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络配图,与本文无关

于是,医生迅速取得了患者深部痰送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mNGS)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致病病原是临床很少见的鹦鹉热衣原体。

经调整抗生素治疗,并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及ICU监护,患者转危为安,病情很快好转并最终顺利出院。

什么是鹦鹉热

鹦鹉热有哪些症状

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是以鸟类和人为宿主的人兽共患病原体,感染人类可引起所谓的“鹦鹉热”,秋冬季发病率升高。

部分严重患者可危急生命

潜伏期一般为1-2周,最长可至45天;

临床表现有多样性,通常起病急且以超过39℃的高热多见,伴有恶寒战栗;

常有剧烈的头痛和全身肌肉疼痛,四肢和躯干肌痛可使患者不能站立

部分病例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部分症状严重的患者很快进展为重症肺炎、心内膜炎、脑炎,危及生命。

据唐山发布报道

鹦鹉热曾经出现过死亡病例

自9月上旬开始,丽水市中心医院和丽水市人民医院先后收治7例畏寒、发热、全身乏力症状病例,患者表现为剧烈头痛、全身肌肉疼痛,而后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发绀、烦躁、重症肺炎等,病程长,病情重,其中1例救治无效死亡。经实验室检测宏基因检测,确诊鹦鹉热病例6例,临床诊断1例,这也是丽水市首次报告鹦鹉热病例。

鹦鹉热传播途径

哪些人群易感染

  • 经呼吸道传播

含有鹦鹉热衣原体的尘埃或气溶胶经由呼吸道引起吸入性感染。

  • 经皮肤、黏膜或消化道传播

带菌的分泌物、排泄物等可经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或消化道等途径引起感染。

  • 一般情况下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播

只有在症状急性期有极小的概率传播。

高危人群:禽类养殖、运输、交易、屠宰、加工从业人员、鸟类爱好者和养鸟人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避免感染鹦鹉热

专家提示养鸟人需提防人畜共患病

医生建议,爱鸟人士或是禽类养殖、贩卖、运输等高风险人群应该要通过正规途径购买,查看鸟类健康证和检疫证明,拒绝接收来历不明、未经检疫的鸟禽。

日常接触禽鸟或其分泌排泄物后,应用流动水、肥皂彻底洗手。

室内应当保持空气流通,定期清理鸟笼等用具,清洁过程应佩戴手套和口罩,清洗后用含氯消毒剂消毒用具并充分清洗双手。

鸟禽若出现腹泻等异常时,尽快将其带至兽医处治疗,及时与人隔离,避免传染。

人群自身若出现高热、咳嗽、头痛、肌痛等类似流感症状,且有禽鸟暴露史,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流行病学史。

当下春暖花开

人们纷纷外出踏青游玩

除了不要随意接触来历不明的鸟禽

还要小心这些身边的“潜伏者”

唐山疾控发布提醒!

1

当下春暖花开,人们纷纷换上了轻薄的衣服外出踏青游玩。但在感受大自然魅力之余,也要防范一些野外昆虫的“偷袭”造成蛰伤、咬伤。常见的“潜伏者”有蜱虫、蜂类、蝎子、蜈蚣等。早在2018年,唐山市就曾报道过一孩童被蜱虫叮咬头部之病例。那么游玩时面对这些潜在的危险应如何有效防范和应急处理呢?

如何防范?

在野外活动时,或者进入草丛、灌木丛时,尽量穿浅色长袖长裤,裤脚、袖子宜紧身;在花丛中尽量避免使用香浓的化妆品,适当涂抹防治蚊虫叮咬的药水等。同时要告诫孩子不要招惹、捕捉小昆虫,更要远离蜂巢蜂群。游玩时如遭受蜂群攻击,应就地蹲下,迅速用衣物遮挡头和其他裸露部位,等待蜂群攻击平息后离开。

应急处理

一、如果被蜱虫叮咬,切记不可自行去除,应前往医院处理。

不要强行捏拽取出蜱虫,也不能将其碾碎,可用酒精或碘酒等涂抹虫体,使其死亡后,让其自行松口脱落。

取下虫体后,先用清洁水冲洗伤口,再做局部消毒处理。

蜱虫携带多种细菌和病毒,需与还未确诊病因的患者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密切接触导致病毒传染。

二、如被蜂类、蝎子等蜇伤,早期处理非常关键。

蜂类在蜇人时,会把尾刺留在人体皮肤内,分有钩、无钩两种。拔毒刺时不要挤压伤口,更不要把毒囊挤破,需用消毒后的刀尖、镊子挑拔出,以免毒液扩散。毒刺取出后,可立即用清洁水和肥皂水冲洗伤口,减少毒液进入体内。

用毛巾裹住一袋冰水放置患处冷敷,使血管收缩减轻肿胀,也可减少毒液进入血液中,并抬高患处不超过20分钟。

观察伤员至少30分钟,若出现头晕、头痛、恶心等全身症状或全身过敏反应时,要尽快去医院救治。

春暖花开,草长莺飞,希望大家出外踏青做好个人防护,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共赴春山。

来源:唐山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