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以为,首先第一个原因就是接地气。
随便截取几段就可以知道: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
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宽广美丽的土地,
是我们亲爱的家乡.
……
我们勤劳,我们勇敢,
独立自由是我们的理想;
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
才得到今天的解放!
……
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哪怕是文盲,也听得懂。

这些片段都是我们小时候就经常能接触到的熟悉场景。什么在泥地打滚啊、翻山越岭去砍柴,我们父母爷爷奶奶那一辈人、包括小时侯都是要早出晚归起早摸黑在田间地头劳作等等,一放学都要去帮忙劳作等等,多么熟悉的场面啊。

在那个年代,不勤劳勇敢是要饿肚子的。谁家没有干过农活呢,这些红歌不就是歌颂我们以前农民那一代人吗,多么的熟悉感动的旋律,让人怀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个原因,私我认为,因为那时候的爱国思想是一种时尚。
今天的时尚往往会给人以浅薄、浮夸的印象,并且绝对与政治无关。这是因为当今很多社会青年关注的焦点多集中在吃穿玩用的生活内容上,不需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危亡操心。今天的局面恰恰就是社会进步的结果,而非当代年轻人真的“颓废、一代不如一代”了。

这就如同穷人家的孩子早早的就开始关注柴米油盐,体味世事无常。但暴发户或有钱人家的公子少爷小姐们则很多将精力投入到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上面。所以今天的流行事物多关乎娱乐,严肃题材的时尚少之又少。

如果在一场派对上突然提到国家大事,反而会让很多人觉得不合时宜。因为那些事对普通人并无多少直接影响,更无参与的渠道。长此以往,就算是那些跟每个人有切身利益的事情,也会被归入话题的冷宫,很难展开有深度的讨论。
于是,很多社会青年的视野必然会从广阔的天地寰宇间收回到眼前的鸡毛蒜皮,习惯享用快餐式的信息轰炸,忘却思想应当具有的深度和广度。但浅薄的内容毕竟难以对心灵产生磅礴的震感,于是浮夸的内容便频频粉墨登场,且愈加浓妆艳抹、愈加哗众取宠。

再加上某些境外势力对现实严肃题材的打压控制,导致原本负有引导教化功能的媒体只能在浅内容中无限内卷,想要触及现实,就会撞到一面无形的高墙上头破血流——哪怕那些官媒央媒也是如此。

也不知从何时开始,许多文化作品貌似也不能再提及自己的国家,不能歌颂自己的红旗,不能赞美自己的故乡,不能去缅怀伟大的领袖……于是除了对老一辈时代遗留下的红色遗产照本宣科,现代人竟然已经失去了部分红色的权力。

我们心中从前辈血脉中继承的力量和朝气蓬勃,只能投射在那些近代遗物上面,却难以在当代找到心灵的支撑。只能把这份感情寄托在一些经典红歌上面,不能以自己热爱的方式去表达这份热忱的感情。
上世纪的人尚可以勃发一腔热血写出众多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去歌颂祖国,歌颂家乡,歌颂领袖,歌颂国旗……但现在,这样的文艺作品怕是要胎死腹中。

所以说,当今的我们除了“以前”的红歌,我们还剩下什么?还将剩下什么?还能剩下什么?

这样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真的是年轻人的责任吗?

所以说,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能从一些红歌中找到暂时的灵魂停息,也是一种奢侈,更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