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伊朗曾经和伊拉克打了八年仗,这场战争某些方面和现在的俄乌战争有点像,打着打着打成了漫长而残暴的消耗战。

这俩哥们碰巧家里都有矿特别能耗,战斗技能又都比较菜,伊拉克本来是想几个月解决战斗的,想不到一出手就把自己给套牢了。某种程度上其实套到了现在,因为后面发生的事情,都和两伊战争的影响有非常大的关系。

他们为啥会打起来呢?

原来伊朗和伊拉克之间有一条阿拉伯河,这条河是两个国家的分界线。不过国界线具体要划在哪里有一点争议,伊朗认为按照国际惯例,应该以航道的中心点为界。伊拉克就比较虎,认为整条阿拉伯河都应该是他们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期还好,因为大家用到的都不多,后来为了出口石油,需要通过阿拉伯河把石油运出海去,两边就开始撕逼了。

阿拉伯河的争议之外,还有一个胡齐斯坦问题。伊朗有个胡齐斯坦省,这个省里面大部分是阿拉伯人,一直跟隔壁的伊拉克有些眉来眼去。在胡齐斯坦发现大量石油之后,伊拉克的萨总统一时更是按捺不住内心的冲突,对远在胡齐斯坦的阿拉伯同胞们充满了关切,不时捉摸着怎样才能把胡齐斯坦变成伊拉克的领土。

当然伊朗也没少恶心伊拉克,在巴列维时期也经常偷偷给伊拉克境内的库尔德人提供革命指导。

再者,我们知道伊朗是美国人民的老朋友,而当时伊拉克又跟苏联走得比较近,这又使他们增加了一层敌对状态。

1979年伊朗革命之后,伊朗陷入了混乱之中。一方面绑架了美国的使馆人员得罪了美帝,陷入了孤立的境地。另一方面霍梅尼在国内搞清洗,把部分仍忠于国王,或被怀疑忠于国王的人处理掉。就跟苏联当年的大清洗一样,许多能干的人被清除出局,伊朗军队的战斗力被大大地削弱。

萨达姆感到实现他历史夙愿的时候到了。他估计以伊朗现在非常虚弱,而且以它现在这副神憎鬼厌的模样,被霸凌后一定不会有人替他出头。万一特别顺利,把霍梅尼也推倒的话,那还能名利双收,成为阿拉伯世界的大英雄。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伊朗革命之后,世俗的王爷们普遍瑟瑟发抖,生怕自己国内也来这么一出。

于是萨总统挥师攻入了伊朗,迅速占领了胡齐斯坦。随后战事却不那么顺利了,伊朗仗着人多不怕死,开启了一波人海战术,止住了伊拉克的攻势,并且一点一点地反推。萨达姆连声大喊“停停停,咱们不打了”,想见好就收,可是伊朗不答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1982年,伊朗基本收复了失地,回到战前的状态。这时候伊朗内部也有人站出来喊停,认为已经收复失地了,再打下去也没什么战略意义。但这时霍梅尼有点飘了,他坚持要杀入伊拉克,一不做二不休,恶人当到底把萨总统也推倒,防止萨总统再次调皮给自己惹麻烦。

谁知道攻入伊拉克后,伊朗也打得不顺利。当伊拉克士兵由入侵者变成保卫家园的战士时,战斗力突然爆增;伊朗的人海战术突然不灵了;库尔德兄弟并没有像预期那样起事来里应外合;阿拉伯的王爷们也纷纷出钱出力,向伊拉克提供支持。

实际上当时伊朗和伊拉克两边武器都不太自主,都缺少快速致胜所需要的攻击型武器,比较擅长躲在工事里打防御战,都不太有能力主动去改变战局。所以战事慢慢就变成前面所说的漫长的消耗战,都打不动但又都心存不甘,不肯停手,于是战场就变成了绞肉机,把两个国家的青春生命和资源通通都绞成碎片。

两伊战争给两个国家都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两国都阵亡了几十万士兵,受伤的更多。整体伤亡接近300万,事实上是前四次中东战争伤亡总数的17倍。经济损失更是高达6000多亿美元。要不是两伊战争中烧掉那么多钱,萨总统后来就不会为了赖账去侵略科威特,不会有海湾战争。

到了1988年前后,石油价格大跌,哥俩都收入锐减,突然意识到自己耗不下去了。伊朗时非常害怕,他们发现美英这些国家在帮伊拉克搞生化武器,并且一再在战场上使用。伊朗觉得似乎全世界都已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不论伊拉克对自己使用多狠的手段,都不会有人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霍梅尼崩溃了,那时候就发出了号召,表示愿意停火。伊拉克其实也早就不行了,于是就愉快地答应了。两边都打了个寂寞,回到了战前的分界线。

不过两边都宣称自己获得了胜利。也不是没道理,毕竟伊朗确实成功保卫了国土,赶走了侵略者,伊拉克也确实保卫了国土,赶走了侵略者。

不过整体上我觉得是伊拉克比较惨一点,毕竟它上了杠杆借了一大堆的债却没有获利,而伊朗是自掏腰包,虽然赔得底儿掉但不至于爆仓。伊朗人还有另一个骄傲的理由,觉得他们独自扛住了恶意满满的各路外国势力,自信心和精神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不过霍梅尼并没有这么想,他认为伊朗在他的带领下陷入了可耻的失败,战后没多久就郁郁而终了。伊朗花了很长时间,才逐渐从战争的损失和阴影中恢复过来,遗憾的是,以色列的袭击,也许正让他们面临另一场新的剧烈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