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邹永强、熊利辉、陈莎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一套考古知识图书的诞生

商务君按:一套小众领域的知识普及性童书,如何保证内容的专业性和趣味性?为解决这一难题,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讲给孩子的中国考古”系列,在作者选择、框架设定、内容打磨、装帧设计等方面,均下足了功夫,历时3年,这套小读者乐于读、读得懂的考古知识普及读物终于成了!

2020年底,社里准备策划一套内容为中国考古的图书,原计划于2021年内出版,纪念中国现代考古百年。2024年1月,“讲给孩子的中国考古”系列下厂付印,实际编辑工作历时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讲给孩子的中国考古”系列

作者:陈淳/主编,张硕、杨理胜/执行主编,黄洋、王云标、谢田 等/著

出版社: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月

组稿:组建专业团队,确定内容框架

考古是一个小众的专门领域,市面上鲜见此类选题出版物。面向成人普及考古学相关知识的图书本已不多,面向青少年读者的该类图书则更为罕见。这类小众专门领域的知识普及性图书,带给编辑的困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资源不丰富,缺少成熟的作者资源储备;二是编辑本身不熟悉,缺乏专业的基础知识储备。没有成熟可靠的专业作者,内容专业性无法保证;没有专业背景的图书编辑,内容价值无从判定。

1.组建专业团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组稿工作的突破口在于找到可靠的专业作者。编辑团队一方面调研市场上的考古学专业图书,了解本领域活跃的图书作者;另一方面多方联系本领域的学界专家。首先从联系本地的考古学专家上取得突破,在社领导的支持和协调下,我们组织召开了考古专家座谈会,邀请来自湖北省社科院、湖北省博物馆等武汉本地的考古学专家学者座谈,打开思路。

该图书选题得到了座谈会专家的肯定和支持,座谈会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帮我们理清了选题的实现思路,确定图书主创团队由主编与作者两部分组成:主编团队负责作者的引进、后续图书整体框架的搭建以及图书文稿的专业审稿工作;作者团队则主要负责文稿内容的创作工作。此后,社领导又带队分头联系走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复旦大学等单位进行前期调研。

经过将近一年的持续广泛接触,调研专家与编辑团队交流越来越深入,逐渐开始转化为成果,主编团队均出自前期调研专家。最终确定由复旦大学陈淳教授担任主编,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张硕、湖北省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杨理胜担任执行主编。

这支强大而有号召力的主编团队为我们在全国范围内找到了优秀的作者。作者均具有考古专业教育背景,既有在一线从事田野考古、文博展览的专业工作者,也有在高校从事考古教学的青年教师。

如《探索古人的生活密码》的作者之一黄洋是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考古人的十八般武艺》的作者之一王云标曾参与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明太原城文庙遗址等考古发掘,《从地下发掘的文明史》的作者谢田是“少年得到”APP《世界博物馆探秘课》课程导师,拥有近百万粉丝。

此外,作者的选择还兼顾了专业性与普及性两方面的考虑,为确保图书专业性的同时平衡图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有两册书都是双作者团队,专业作者和有童书创作经验、儿童教育经验的作者相互协作。主编和作者团队分布于北京、上海、武汉、郑州、成都五地,年龄涵盖老中青各个阶段。包括主编与作者,最终这三册书的内容主创团队人员达到了8人。

2.确定图书内容框架

在前期准备阶段,编辑团队的工作重心是确定图书内容框架,确定图书内容的范畴边界、组织方式、行文风格和市场定位,这些工作,需要图书编辑和创作团队共同完成。

为此,编辑团队大量研究了市面上与考古相关的图书,这些书内容主要集中在文博领域,这一点在童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大量图书聚焦博物馆和文物、历史相关知识,内容主要围绕考古工作的主要成果——文物本身展开。或介绍文物本身相关知识,或以文物说历史,鲜少关注考古工作过程本身,对考古发掘、研究、修复、保护、利用等专业知识进行介绍的普及性图书极度稀缺。市场的现状让人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这类介绍考古工作本身的知识普及性内容是否有市场,我们这套丛书是否应该纳入。

随着调研的深入,尤其是与主编专家团队的多次会谈之后,编辑团队对于考古的认识不断深入,兴趣也愈加浓厚。

考古揭秘了许多历史的真相,也承载着无数激动人心的故事。在美丽文物背后,是考古人默默的奉献。考古作为一项科学活动,需要专业的知识,智慧的头脑,也需要冒险的勇气,坚韧的精神。许多发掘背后,也有历经坎坷曲折动人的故事:“北京人”头骨得而复失、法门寺地宫真假佛指舍利、海昏侯墓竹简的修复、“南海一号”12年的整体发掘……这些故事承载了考古人的悲欢,也有时代的缩影。而在国外,斯坦因的名著《西域探险记》、《夺宝奇兵》系列电影都是考古故事,多年来全世界无数人被其吸引。随着调查的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讲述考古发掘知识和故事的图书有出版价值,中国考古人、中国的考古故事应该让更多人看见,这些内容应该是我们这套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与主编团队的多轮沟通,最终确定了本套丛书分三册呈现。第一分册介绍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各个分支学科、交叉领域以及最新发展趋势,该分册最后定名为《探索古人的生活密码》;第二分册介绍考古调查、发掘、研究、保护和利用各环节所使用的各种技术、方法和工具,该分册最后定名为《考古人的十八般武艺》;第三分册介绍中国考古学的辉煌成果,以考古说历史,该分册最后定名为《从地下发掘的文明史》。

《探索古人的生活密码》内页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古人的十八般武艺》内页图

《从地下发掘的文明史》内页图

确定完图书分册之后,编辑与主编团队通过多次面谈,商定了各分册的内容大纲和承担作者。经过将近一年的前期准备,这套面向青少年读者讲述考古知识和中国考古故事的知识普及性图书进入正式的稿件撰写和编辑流程。

编辑阶段:专业的表达,趣味的传达

这类小众专门领域的知识普及性图书,专业性是前提,也是其根基所在。如何保证图书内容的专业性,将考古故事和考古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传递给公众?这是书稿在编辑过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难题。

1.专业的表达

在审校过程中,我们秉着不放过一个知识点的追求,对每一个数据、例证,以及每一处涉及专业相关的说法都进行核查,以确保其准确性。

书稿进入审稿环节后,编辑严守质量关,对每一处数据、事实,以及每一个专业相关的表述都进行了权威资料的核查和比对,以确保数据、表述的准确性。下面举几个例子。

*36根钢梁还是26?

作者在讲述“南海一号”沉船打捞的过程时写道“从沉箱底部的两侧穿引26根方形钢梁”。编辑在核查沉箱底部两侧穿引方形钢梁的数目时,发现官方报道中有些是“26”,有些是“36”。编辑几乎翻完了所有官方报道,发现更多的是“36”。最后,编辑在看完了中央电视台在“南海一号”打捞出海时做的直播节目后,从中找到了确认线索。节目中,央视记者采访了“南海一号”整体打捞项目总指挥吴建成,在对谈中对方提到了“穿引36根钢梁”这句话,由此确认了原稿中数据存在错误。

*遗物还是遗址?

在讲到考古发掘的遗迹怎么处理这一内容时,作者写道:“考古发掘出的不只是搬得走的遗物,还有许许多多搬不走的遗迹。这些搬不走的遗迹是古人遗留下来的真实生活场景,比如郑州发掘出来的商代城墙遗址,西安半坡遗址中先民居住过的房址,西安何家村埋藏了金银器的窖藏坑,湘西里耶出土了一万多枚秦简的水井,等等。”

编辑在核查所举例子是否合理时,发现资料显示何家村窖藏里的文物现在已经转移到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窖藏遗址也由于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的局限,没有得到有效保护而消失在繁华的城市之中,将其作为案例放在这里是不合适的,因此予以删除。

《探索古人的生活密码》内页图

*“东南”还是“西南”?

此外,在对一些专业表述存在争议时,我们会结合考古行业特点来进行取舍,以使表达更准确。

在讲到曹操墓的发现过程时,作者写道“经过寻访和勘探,西高穴村东南部的两座东汉晚期大墓被认为可能是曹操的高陵”。编辑在核查“西高穴村东南部”这一地理位置信息时,发现《辞海》上的表述为曹操墓位于“西高穴村西南”。

编辑将发现的这个问题与作者进行了沟通,作者没有简单地以《辞海》为准,而是找到了当年曹操墓的发掘报告,报告上称墓葬位于“西高穴村南部”。作者认为,地址描述应该以发现时村落布局的方位为准,且在考古工作中,考古发掘简报对方位的描述都基于测绘和GPS定位得出的信息,是十分严谨的,故建议改为“西高穴村南部”。

*图片选择也有讲究

不仅在数据、例证等文字方面,我们秉着“挖地三尺”的劲头来寻找权威资料进行一一核查,对图片的准确性也逐个进行了核验。例如,为了直观展示按类型学来对文物进行分类的原理,编辑给该部分内容配了一张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张图中,各种器物按形状分类排列,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不过,作者在校阅稿件时,发现该图片是南京博物院的展厅中类似于库房的陈列展示,并没有严格按照类型学来对器物进行排列。于是,作者专门去博物馆拍了一张按类型学来分类陈列的器物展柜,替换下了这张“不正确”的图片。

总之,在整个图书的审校过程中,不仅编辑极尽耐心一一核查,作者更是极其认真地逐一加以核验,以确保图书内容的准确性。

2.趣味的传达

将专业的考古知识传递给青少年读者,除了确保内容的专业性,也要确保内容的可读性。让青少年乐于读、读得懂,对考古产生科学的认识和热情,才算实现了这套书的出版价值。为了增加图书的趣味性,我们从如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从孩子的身边事讲起,增加内容本身的趣味性。

考古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的知识非常广博,具体的考古任务常常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合力研究完成。我们既然要做一套向孩子普及考古的图书,就必然不能求多求全。因此,图书在编辑过程中,注意从孩子的身边事讲起,从孩子熟悉的或听闻过的话题出发,呈现考古知识,让孩子轻松了解考古这门学科的大致面貌。而孩子的身边事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三个来源:日常生活、课本知识、社会热点。

比如,在《探索古人的生活密码》一书中,我们从日常生活出发,讲到了古人的饮食文化和审美倾向等,向孩子们展示了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美术考古、音乐考古等不同方向的考古工作是如何揭示古人生活的秘密的;在《考古人的十八般武艺》一书中,我们从化学知识——具有放射性的碳十四元素,生物知识——遗传物质DNA等课本知识出发,讲到了考古测年方法、古DNA技术等,为孩子呈现了这些知识在考古工作中是如何运用的;在《从地下发掘的文明史》一书中,我们从敦煌莫高窟、三星堆遗址等社会热点出发,用12处中国考古遗址的发现故事串起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探索古人的生活密码》内页图

《考古人的十八般武艺》内页图

《从地下发掘的文明史》内页图

第二,用附件栏目帮助孩子理解,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

为了便于孩子更轻松、更准确地理解本套书的内容,我们结合不同分册的内容特点,在表达形式上使用了不同策略。

比如,巧用引文和小结,《探索古人的生活密码》一书重在向孩子们介绍考古具体的研究对象,也就是考古是什么,偏概念,较抽象。如果硬生生地来几段考古的名词解释,夹杂着很多专业词汇,肯定不合适,于是我们在每一小节的开头设计了一段“引文”,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出发,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阅读下文,边阅读边思考,然后在小节结尾的部分设计了“小总结”,帮助孩子理解这一小节的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探索古人的生活密码》内页图

《考古人的十八般武艺》侧重介绍考古的方法和技术,不可避免地提到一些专业术语,为了便于青少年理解和记忆,就随文设计了类似“知识链接”的板块。

《考古人的十八般武艺》内页图

《从地下发掘的文明史》重在呈现重要的考古发现,以遗址为线索,讲述了很多重要的现场挖掘故事和文物背后的故事,于是设计了“遗址档案”的小栏目,便于孩子从整体上认识和理解这个遗址被发掘出的价值和意义。

《从地下发掘的文明史》内页图

第三,装帧设计上注意营造情境,让孩子感受考古乐趣。

在做这套书之前,我们通过市场调研发现,除了以博物馆为编排主线附带一些考古知识的童书,市面上以考古为编排主线的童书主要分两类;一种是纯漫画的,观感轻松,但是内容不够深入;一种是以文字为主,配实景照片的,内容较深,偏严肃。尽管“讲给孩子的中国考古”系列是以文字为主,系统讲述考古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图书,内容也比较严肃,但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图书的可读性,我们还是希望在图书的装帧设计上尽可能增加一些活泼的元素,在视觉上不让青少年有“望书生畏”之感。

在插图方面,我们采用了幽默漫画和实景照片两种,幽默漫画用于展示古人趣事或考古工作流程;实景照片用于展示重要的遗址现场或文物细节,通过营造情境提升阅读的趣味、降低理解的难度,让孩子感受考古的乐趣。

其次,我们设计了一个贯穿全套书的考古人漫画形象,由“他”带领孩子了解考古的方方面面,增进读者与图书的亲近感。

“讲给孩子的中国考古”系列内页图

此外,封面设计我们也动了不少心思,希望从视觉上体现出图书内容的专业性和生动性。其一,我们将不同颜色的长条色块拼接,作为封面底色,丰富的色彩既增加了灵动感,也呼应了考古发掘地点的土层剖面效果;其二,根据各个分册的内容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考古工具或遗址等作为各个分册的封面装饰,以呼应各个分册的具体内容;其三,在配色上,各分册底色的最上面一条色块统一为蓝色,代表天空,使丛书具有整体性,下面象征土层的主色调各有不同,分别是象征田野考古的棕色调(土壤)、象征水下考古的蓝色调(海洋)和象征中国考古辉煌成就的黄色调,整套书的封面配色在和谐统一中又不失特色,总体上清爽明亮,以贴合青少年的喜好。

在原创童书的出版中,为了增加图书的可读性,编辑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作者、美编等频繁沟通,用巨大的耐心、细心、责任心反复打磨稿件,过程颇为煎熬。但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当想到自己参与出版的书可能会带给某个孩子眼界的开阔、心灵的震撼,甚至人生理想的选择的时候,就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这或许就是童书编辑的价值所在。

2023年全国出版从业人员收入调查开启!

你对自己一年的收入还满意吗?

欢迎扫码参与不记名问卷调查!

分享、在看与点赞,商务君至少要拥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