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日,俄罗斯发生了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但对于战斗民族来说,这未必是坏事。

回望1999年,车臣恐怖分子在俄罗斯境内制造了多起爆炸,车臣非法武装进入达吉斯坦共和国并宣布独立,俄罗斯人不仅没有被吓倒,反而空前团结起来,在普京的领导下打赢了第二次车臣战争。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那么,当年普京是怎样指挥车臣战争,让恐怖分子血债血偿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普京临危受命

1999年9月,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车臣恐怖分子就接连制造了四起爆炸案,导致300多人死亡、1000多人受伤。

时任俄罗斯总理普京第一时间发表讲话,表示要“把恐怖分子淹死在马桶里”,此言一出,立即引发民众的强烈共鸣。

其实,这也是一种高明的政治手腕,因为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西方国家打着民族自治的幌子,支持车臣独立,在国际舆论上对俄罗斯造成不利影响。

而这一次,车臣武装对平民下手,普京明确将其定性为恐怖主义,从而赢得了国内外的同情和支持。

同时在宣传口径上,普京政府注意将恐怖分子与车臣民众区分开,将极端宗教势力与正常的伊斯兰教信仰区分开,最大限度地孤立对手,彰显军事行动的合法性。

为彻底消灭车臣非法武装, 俄罗斯成立了以总理普京为首,由各强力部门长官组成的最高指挥机构, 同时组建了以北高加索军区为基础的联合集团军群,统一指挥所有参战的军事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军总兵力约6万人,分为东、西、北三个集群,对车臣形成三面包围之势。

为了吸取第一次车臣战争失败的教训,俄军没有直接发起地面强攻,而是充分发挥火力优势,出动炮兵和航空兵对车臣武装控制的机场、雷达站、弹药库、炼油厂等重要设施进行打击,并在外围建立了由三道防线构成的安全区,切断了车臣与外界的联系。

接下来,俄军开始收缩包围圈,向车臣首府格罗兹尼等大中城市挺

11月12日,俄军占领车臣第二大城市古杰尔梅斯;11月22日,基本完成对格罗兹尼的合围,炮兵已逼近城郊3公里范围内,先头部队抵达格罗兹尼机场附近;12月6日,攻克车臣第三大城市阿尔贡。

同时,为了防止车臣武装逃往格鲁吉亚境内,俄军空降兵还在边境地区实施空降,控制了车臣与格鲁吉亚之间的桥梁和隧道,至此格罗兹尼已成为一座孤城。

俄军在推进过程中,坚持人道主义原则,一再推迟对格罗兹尼的总攻,要求平民撤离,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争取国际支持。

而接下来,就是堪称绞肉机的格罗兹尼之战了。

二、血战格罗兹尼

1999年12月25日凌晨,俄军主力2万余人向格罗兹尼发起总攻。

针对市区复杂的环境,指挥部制定了分割包围、多路进攻、立体突击的战术,将市区划分为15个战斗区域,逐一清剿车臣武装分子。

市区内约有3000名武装分子,他们借鉴第一次车臣战争的经验,利用建筑物和地下通道构筑大大小小的火力点,既可以躲避俄军的轰炸,保存有生力量,又可以随时转移阵地,形成交叉火力,对俄军进行杀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车臣武装还扣留了没来得及撤离的平民作为肉盾,阻碍俄军的军事行动,在大量平民伤亡后,西方国家趁机向俄罗斯施压。

普京审时度势,于1月10日东正教圣诞节,下令暂停进攻,给平民撤离留出时间窗口,实际上也是在调整部署。

1月17日,俄军恢复攻势,由于没有了误伤平民的顾虑,俄军共出动370架次的战斗机,以及大量地面火炮,对车臣武装的阵地,进行连续的猛烈轰炸,然后出动特种部队打头阵,组成多个强击群,向格罗兹尼市中心推进。

格罗兹尼是前苏联时期建设起来的堡垒型城市,有利于车臣武装打巷战,俄军只能逐个夺取重要的据点。

而市中心的米努特卡广场是市区主干道的交汇点,占领这个广场就能够掌握主动权,因此双方在这里展开了长达三周的激战,期间广场数次易手,最终被俄军控制。

车臣武装见大势已去,决心也开始动摇,一部分缴械投降,另一部分化整为零连夜突围,俄军提前得到消息,组织密集的火力网,将突围的武装分子大部歼灭。

2月6日,俄军占领了市区最后一个据点,完全控制了格罗兹尼,至此,车臣90%以上的土地重回俄罗斯怀抱。

最后就是收尾阶段,车臣南部山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正面战场的战斗结束后,残留的车臣武装分子进入山区,频繁袭扰俄联邦驻军。

对此,俄军再接再厉,组建以第76空降师为主力的南部集群,在车臣山区展开清剿行动。

从2月底至3月底, 俄军共歼灭近3000名车臣武装分子。

其中,在2月28日爆发的776.0高地战斗中,俄军空降兵的一个加强连苦战3昼夜,以84名官兵阵亡的代价歼敌700多人。

在这场战斗中,出现了我们熟悉的“向我开炮”的桥段,后来还被拍成了电影,激发着俄罗斯人的爱国热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月6日,俄军又在共青村与一股武装分子激战,歼敌600多人,之后就只剩下一些零星战斗了。

3月24日,俄罗斯武装力量第一副总参谋长马尼洛夫上将宣布,在几个月的反恐活动中,俄军共消灭车臣武装分子3万人,军事行动已圆满完成。

但这仅仅是初步的胜利,车臣头目巴萨耶夫等人不甘心失败,指挥手下的残余力量,继续在俄罗斯境内策划恐怖袭击,那么,普京是如何应对这些恐怖事件的呢?

三、打击恐怖主义

2002年10月23日,50名头戴面具的车臣恐怖分子趁着夜色,闯入莫斯科梅尔尼科夫大街上的轴承厂文化宫。

将100多名工作人员和700名观众扣为人质,要求俄军全部撤出车臣,否则他们将炸毁文化宫大楼,与人质同归于尽。

当时普京已经当选总统,命令联邦安全局派出阿尔法特种部队赶赴现场,他们与稍后赶到的防暴警察一起,将轴承厂大楼包围起来,并成立临时指挥部,开始制定作战方案。

普京坐镇克里姆林宫,于25日召开强力部门联席会议,决定先和恐怖分子谈判,最大限度地保证人质安全。

但恐怖分子要求车臣独立,这是俄政府根本不可能接受的。因此谈判破裂,恐怖分子开始枪杀人质,情势万分紧急,指挥部被迫组织强攻。

为了防止恐怖分子引爆事先装好的炸弹,阿尔法特种部队向大楼内释放一种催眠气体,预计气体发挥功效后,行动小组冲进大楼展开激烈交火,最终击毙50名恐怖分子,活捉3名。

但令人痛心的是,由于剂量计算失误,导致人质吸入过量气体,当场死亡和抢救无效死亡者共计129人。

除了在莫斯科发动恐怖袭击外,恐怖分子还在新成立的车臣共和国周边地区活动。

2002年12月27日,不明人员驾驶两辆自爆卡车,冲进车臣共和国政府大楼,两辆卡车载有1吨TNT炸药,威力惊人,在地面上炸开了一个直径15米、深10米的大坑,政府大楼面目全非,被炸得只剩下混凝土骨架。

当时正值午餐时间,人员密集,因此造成72人死亡,500多人受伤,后根据调查,这次自杀式袭击是车臣前总统马斯哈多夫亲自策划的。

2004年9月1日上午,与车臣接壤的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的一所中学,正在举行开学典礼,32名恐怖分子闯进学校,将1200多名师生扣押在体育馆中,并在体育馆中安装了炸药。

当地安全部队迅速将学校包围,俄联邦政府派出谈判代表与恐怖分子接触,26名妇女儿童获得释放。

但后续谈判始终没有进展,俄政府决定采用武力营救,但为了稳住恐怖分子,政府向媒体宣布将继续进行谈判,同时调来大批救护车和医护人员随时待命,以便抢救伤者。

下午1时许,俄紧急情况部人员与恐怖分子商议后,进入学校接收已遇害的人质尸体,正在这时,不知道是恐怖分子误操作,还是他们看出周围有些异样,事先安装的炸药发生了爆炸,体育馆屋顶垮塌。

大批人质以为这是攻击发起的信号,纷纷夺门而出,丧心病狂的恐怖分子对准门口一阵扫射,待命的阿尔法特种部队也不得不提前行动,双方发生了混战,最后恐怖分子大部分被歼灭,特种部队也有数十人伤亡。

据事后统计,在别斯兰人质事件中,共造成333人死亡,500多人受伤,多数都是学生。

这次事件使国际舆论彻底逆转,车臣非法武装成为全人类的公敌,连美国也正式承认他们是恐怖组织。

俄罗斯得以放开手脚打击车臣非法武装。

2006年7月9日,巴萨耶夫在俄军的一次行动中被炸死,这标志着车臣非法武装大势已去,普京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誓言,让恐怖分子血债血偿。

结语

事实一再证明,恐怖主义不得人心,普京对恐怖分子的强硬态度,为自己赢得了极高的支持率,成为了大多数俄罗斯人心目中的英雄。

而时隔25年后,普京再次站在了风口浪尖。

根据最新消息,3月22日莫斯科音乐厅恐袭事件发生后,俄罗斯应征入伍人数大增,短短十天内就增加了1.6万人,俄罗斯人再一次团结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