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病因、症状与防治策略

过敏性紫癜,作为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近年来在成年人群中的发病率亦有所上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尽管其名称中包含“过敏性”一词,但现代医学已将其重新定义为“IgA血管炎”,揭示了其本质并非简单的过敏反应,而是涉及免疫介导的血管损伤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病因解析**

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与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密切相关,尤其是IgA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引发炎症反应。以下因素被证实与该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1. **感染因素**:呼吸道(如巨细胞病毒)和胃肠道(如沙门氏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诱发过敏性紫癜的最常见原因。这些病原体激活免疫系统,可能导致IgA的异常产生和沉积。

2. **药物与食物**:某些药物(如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食物(如海鲜、牛奶、鸡蛋等含异源蛋白的食品)可作为外来抗原,触发免疫反应,导致IgA介导的血管炎。

3.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如特定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型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变异,增加了患病风险。

4. **环境因素**:物理、化学刺激,如紫外线照射、重金属暴露等,以及应激状态也可能参与发病。

**临床表现**

过敏性紫癜以皮肤紫癜为典型特征,表现为大小不一、边界清晰的紫红色瘀点、瘀斑,好发于四肢、臀部及躯干。除了皮肤症状,患者还可能出现以下多系统受累表现:

- **消化系统**:腹痛、恶心、呕吐、便血、甚至肠套叠等胃肠道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

- **关节**: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尤以膝、踝关节多见,呈游走性、非破坏性特点。

- **肾脏**:约三分之一的患者会出现肾损害,表现为血尿、蛋白尿、管型尿,严重者可发展为肾病综合征或肾功能衰竭。

- **神经系统**:罕见情况下,过敏性紫癜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头痛、抽搐等症状。

**防治策略**

针对过敏性紫癜的防治,需综合考虑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及个体差异,采取以下措施:

1. **病因治疗**:识别并消除潜在的感染源,调整药物或食物过敏原,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

2. **药物治疗**:急性期常采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以迅速控制炎症反应,必要时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治疗难治性病例或肾脏受累严重者。抗组胺药、抗凝药、解痉药、护胃药等辅助治疗,用于缓解相应症状。

3. **一般护理**:患者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以减少出血风险。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紫癜部位,防止继发感染。合理饮食,腹型紫癜患者需少量多餐,肾型紫癜患者需限盐限水。加强营养支持,提升机体免疫力。

4. **心理干预**:由于疾病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患者及家属可能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适时的心理疏导与支持至关重要。

5. **监测与随访**:定期进行尿液、血液检查,监测肾功能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长期随访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处理并发症,降低远期预后的不良影响。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涉及多系统、由IgA介导的血管炎性疾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交织,临床表现多样。有效防治需依赖精准诊断、病因清除、合理用药、精心护理及长期随访,旨在控制症状、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对过敏性紫癜的病理机制理解更为透彻,有望推动更精准、个体化的治疗策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