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展现强劲势头,成为国内汽车产业繁荣发展的亮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前瞻预测,步入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将以稳健且积极的趋势前行,预计将实现3%以上的增幅。预计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在这一年达到1150万辆的新高度。

在近期召开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媒体交流环节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阐述了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即将呈现的崭新发展趋势。以下是对其分享内容的关键要点提炼,以供读者深入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家发展和全球地位进一步提升

2024年或将见证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全球地位上的显著跃升,以及其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角色的进一步夯实。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前沿技术在中国的首度应用和新车型在中国市场的首发,已然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两大指向标。过去,国外汽车新品和技术往往在本国市场历经数年检验后再引入中国,如今这一顺序反转,凸显了中国市场的前瞻性与引领性。可以说,未来中国汽车市场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新一代汽车的标准,成为全球汽车定义的新源头,其影响力将持续扩大。预计至2024年和2025年,中国不仅将在新能源汽车销量上继续保持全球半数以上的份额,更将在技术和规则制定上保持领先地位,这正是中国从先行者迈向产业优势固化的重要阶段。

聚焦国内视角,汽车产业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出口、投资、消费三大驱动力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庞大的市场基数上,我国汽车年销量已突破3000万辆,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份成绩尤为难得。因此,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愈发凸显,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作为经济大国,新能源汽车无可争议地担当起了关键支柱产业的角色。

02 产业竞争格局进入深度重塑期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观察,尽管大局尚未完全定型,但已进入了深刻的重构阶段,即正处于定型前的关键转折点,预计2024年市场竞争将更为剧烈,竞争格局将进一步分化,许多企业或在这两年间被淘汰出局,或是快速崭露头角。

放眼全球范围,智能汽车领域的较量将成为2024年和2025年中美两国竞争的核心战场。

聚焦国内形势,一些地区正借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快速成长为新的产业集群,而有些地区尽管传统汽车产量庞大,但新能源汽车占比却相对较低,这就意味着这些地区的转型压力更大。随着油电比例的加速调整,各地区的油电比也将随之变化,只有新能源汽车占比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才能称得上是汽车强省或汽车大市。一个地区的新能源汽车在其汽车产业中的比重,是衡量该地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成效的重要标志,地区间的产业布局必将呈现差异化趋势,过去的领导者未必能保持优势,新的竞争者正在快速崛起。部分城市正迅速跨越百万辆级别的门槛,这对于地区经济至关重要,拥有百万辆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和数百万辆的产能,将是地区崛起的重要基石。

在企业层面的竞争中,今年无疑是大浪淘沙的关键时刻,行业洗牌过程有望加速。对于一部分企业而言,这是一次成长的机遇,而对于另一些企业,则意味着更大的挑战。新能源汽车行业是制造业中市场化竞争尤为激烈的领域,不存在侥幸取胜的空间。过去或许还可以通过投机取巧取得一定的发展,但今后如果没有真材实料,将很难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立足。因此,全面提升自身竞争力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

03 企业发展环境将会呈现更加内卷的特征

从市场竞争格局审视,2024年及2025年,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态势将更加激烈,步入一个新的高度竞争阶段。与此同时,中国市场消费需求展现出更强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这种特性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消费者对新颖产品的追求可能导致他们对旧产品的快速遗忘;另一方面,这要求企业必须加快产品迭代周期,紧跟并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而这同样是把双刃剑。换言之,能够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灵活适应、以更快的速度应对竞争的企业,将在行业中占据领先地位。随着汽车行业越来越体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特点,其商品属性正从传统的耐用消费品逐渐过渡到类似家电和手机的快消品特性,这一转变在未来将会愈发显著。

04 产业发展以存量结构调整优化为主

从产业架构的角度分析,每个产业都具有其内在的结构性特点。过去新能源汽车行业主要以增量发展为特征,新能源整车和电池领域的增量投资推动了产业的规模化扩张。然而,到了今年及未来,单纯依靠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恐难以为继,产业很可能将进入存量结构调整阶段,存量问题将日益凸显。一方面,生产能力将进一步向电动化方向转移;另一方面,早期为追求规模而扩建的电动产能也面临着调整的压力,由于单一主体产能的规模经济效益不足,这些产能可能需要通过重组整合,由碎片化走向集中,以实现规模效益。因此,规模较小的电动企业将成为产业重组的重点对象,由于小规模、碎片化的模式难以持续发展,故并非将其淘汰,而是通过存量调整,即兼并重组等方式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当然,对于那些已经明显落后的企业,仍需顺应市场规律进行淘汰。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电池是零部件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过去三年间,电池产业经历了大规模投资热潮,而2024年恰好是电池产能集中释放的时期。从某种程度上预示,电池可能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这将给电池产业带来明显的供需矛盾,导致投资放缓、产品价格下滑,芯片行业亦然,随着过去紧俏局面逐渐缓解,部分芯片细分领域甚至会出现过剩现象。

目前,芯片行业已逐步回归正常发展轨道,部分环节甚至面临过剩,例如芯片设计企业,在行业进入宽松发展阶段后,部分设计公司将可能被淘汰或需要进行战略调整。因此,芯片领域的投资也将转入相对收缩的阶段,众多相关企业也可能迎来一轮调整。

至于融资结构方面,2024年整体企业融资环境可能相对严峻,资金链普遍紧张,但也会有一部分企业在存量结构调整中脱颖而出,实现快速成长。

05 新能源汽车市场仍会保持高速增长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逼近千万辆大关。展望2024年,若延续30%-40%的增速趋势,10万元至15万元价格区间车型将充当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量的主力军,这个价位段在过去几年中主要由燃油车占据主导,但近年来正逐步转向电动化。未来一两年内,10万元至15万元区间市场将以电动汽车为核心,实现大规模增长。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日趋多元,除了纯电动汽车外,增程式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也开始崭露头角,市场结构渐趋合理,纯电和PHEV各有其发展空间。

汽车市场形态通常呈现出典型的橄榄型结构,两端市场规模较小,而电动化进程起初主要从两端切入,而现在最大的中间价位段——10万元至15万元市场开始强势发力。加之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充电设施的加快建设步伐,以及不断优化的使用环境和消费环境,预计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冲击1300万辆的大关。

06 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将成为一大亮点

今年,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销售的增长态势将持续。各大汽车制造商纷纷在海外建立了多个生产基地,国际化战略主要沿着两个主线展开:一是单纯的贸易出口,二是采取在当地投资、生产和销售的策略,就如同大众和本田在中国所做的那样,设立工厂并在本地进行生产和销售。步入2024年,汽车行业的国际化进程中,海外生产和销售的比重预计将进一步增大。考虑到汽车出口初期需要经历一段攀升的过程,国际化经营仍将保持“贸易与海外生产”相结合的模式,并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长远来看,国际化战略将逐渐由以贸易为主导过渡到以海外投资及本土化发展为主导,这是全球化进程中汽车行业的一种基本发展规律。

07 商用车新能源化智能化将同步加速转型

商用车作为汽车电动化进程中的后半程主力,中国作为商用车大国,拥有逾3000万辆的庞大保有量,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鉴于“双碳”目标以及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商用车实现电动化和新能源化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在乘用车领域已进入自主快速发展阶段后,关注焦点应转移到商用车身上,致力于解决其绿色转型和新能源解决方案。此外,商用车与乘用车在电动化进程中存在一个显著差异,即商用车属于“后发制人”的电动化阶段,此刻又恰逢乘用车智能化进程加速。因此,相对于乘用车先电动化后智能化的发展轨迹,商用车呈现出“双轨并行”的特点,既要全力推进电动化进程,又要加快智能化的步伐,两者同步发展。

08 电池、芯片、操作系统等标志性领域有望进一步突破

从技术创新视角洞察,一系列标志性的高新技术将在汽车制造领域密集应用,进而加快创新速率,催生大量标志性的产品和技术成果。举例来说,新型电池技术将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2024年电池行业内可能出现多种混合型电池产品,涵盖固态与液态技术的融合;标志性产品如大圆柱电池有望实现规模化生产并搭载于车辆上,同时磷酸铁锂电池技术也在持续进化,汽车制造商将把搭载创新电池技术视作区别竞争对手、推动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除电池技术革新外,充电技术同样备受瞩目。例如,1秒充电续航1公里的技术即将实现规模化应用,即800V高压充电技术,能在短短1秒内补充足够行驶1公里的电量,800V高压系统逐渐成为主流配置。高压充电技术的普及将有力推动高压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及相关技术的加速推广。同时,除了纯电动汽车,新型混合动力技术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焦点,主流纯电动汽车企业也会密切关注并配套发展混合动力技术路线。

此外,国产芯片的快速上车进程也将在2024年和2025年迎来高潮。部分企业已明确提出在2025年实现芯片全面国产化,因此,未来一两年内,国产芯片加速在汽车半导体领域应用将成为一大亮点,国产操作系统也将一同跟进。总体上看,电池、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领域的标志性技术和产品将迎来新一轮的重大突破。

09 智能驾驶应用路线逐步清晰

2024年被视为智能化发展路径相对明朗的一年,未来一两年内,智能驾驶的应用路径将逐步明确起来,单车智能将通过功能叠加的方式实现快速发展。譬如,2023年主要聚焦于泊车功能,而2024年可能进化到行泊一体的功能集合,同时融入L3级别的车道保持与辅助驾驶技术,不断地将智能化模块叠加进去,这就是单车智能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最终目标直指L4级别的自动驾驶。因此,智能驾驶领域将步入不断增添功能、持续升级的快车道,大量智能模块会被集成至车辆之中,部分企业也将持续向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迈进。

同时,车路协同、智能网联和车城协同等技术路线也将日益清晰。例如,智能网联技术已经趋于明确,预计未来两年内乘用车联网率将达到100%,新车出厂时都将配备联网通讯模块,成为必备功能。此外,车路云协同技术的试验范围将进一步拓展,车联网和车路云协同技术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试点示范,并逐步走向产业化,智能驾驶的应用路径由此将从摸索阶段转向更为明确的发展阶段。

10 汽车与ICT、能源与产业融合速度加快

2024年预示着又一个跨界交融的高峰年份,汽车行业将与信息通讯技术(ICT)行业及能源行业更加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彼此渗透、相互嵌入,形成“你我相融”的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在能源行业的眼中,汽车不仅是能源消耗的载体,更是其系统的重要组成单元。而在ICT行业看来,汽车则成为一个巨大的智能终端。对于汽车行业自身而言,必须打破壁垒,与能源行业建立起无缝连接,同时大量采纳和应用ICT行业中的软件和硬件创新技术,以推动自身的进步与发展。汽车堪称创新技术的最大集大成者,各种新技术都亟待在汽车上实现应用和落地。因此,要以超越传统汽车行业框架的视野来推动汽车行业发展,从跨界的融合角度出发,促进各产业间的互联互通与相互赋能,这一独特现象在中国产业发展中尤为显著,而在汽车行业中的体现尤为深刻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