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新产品问世,需经历多长时间?福建中电合创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与福州大学联合研发“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智能选段装置”,技术研发将近10年,产品打磨已有3年,至今仍未产生收益,却仍坚持每年持续投入。为何决心如此坚定?中电合创总经理林潮龙坦言:“公司能达到今天的规模,成为‘瞪羚’企业(极具创新活力,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很像善于跳跃和奔跑的羚羊的高科技企业),靠的就是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智能选段装置——这款设备的名称便透露出其专业又复杂的属性。如果用简单的语言来解释,该装置是一款配电自动化新产品,利用了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可以通过识别电力系统的波形形态,判断出接地故障的原因。

“接地故障很常见,发生的原因也有很多,以前我们主要通过数值来进行判断,不过数值的异常可能是多种因素导致的,所以这种方法其实并不精准。”林潮龙介绍,接地故障原因判断是电力行业多年以来悬而未决的难题,不少企业都在摸索解决路径,中电合创采用“人工智能+”的方法,运用了边缘计算技术,优势在于无需改变电网系统现状,只需增加一个外挂模块即可。“目前,我们的产品已经在全省范围内试运行,同时在江西、江苏等省份铺开。”

瞄准行业痛点十年磨一剑,中电合创的这条创新之路并不平坦。回顾一路走来,林潮龙用了一个字来总结——熬。“客户对于新产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尤其是电力行业,安全性、可靠性非常重要,这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进行论证。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不断升级和迭代算法和模型。”他告诉记者,在与福大共建的实验室里,这款产品目前已经升级到了3.0版本,经过院士评判,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中电合创突出的创新成果远不止于此。去年,中电合创在行业内首创“产品+大数据+服务”三位一体的商业模式,为电力数字运维提供一站式服务。“电力系统巡检是一项极其耗费人工、时间、精力的工作,我们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所有的数据都归集到平台上,实现24小时监测、问题提前预警,安全性、稳定性都大大提高了。”林潮龙介绍,该模式计划先行在其所在的马尾物联网创新中心试点,形成示范经验后进行推广。

物联网、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回溯中电合创近年来的发展历程,一步一步都踏着信息化发展的鼓点,不过这家公司其实并非生来就有“数字基因”。“中电合创于2012年成立,从前主要专注于发展传统电力,那可是一片‘红海’,竞争激烈。为了实现差异化竞争,公司从2016年开始结合物联网技术做研发,在福州、北京都设立了研发中心,目前已经获得了100多项发明专利,其中七成与物联网相关。我们还是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起草单位。”林潮龙说。

重视创新“原点”,中电合创诞生了一项项“从0到1”的突破,位于公司4楼的研发部门仍在探索攻坚,创新的故事还在续写……(记者 蒋雅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