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08年,已经当了四十七年的康熙皇帝在木兰围场的行宫里,以“不法祖宗、不尊祖训”的理由,废掉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这引发了康熙朝近20年的“九子夺嫡”之争幕。

尽管废了胤礽的太子之位,但毕竟是自己从小就培养起来的接班人,也许是出于一片慈父心肠,也许是当时的局面还需要一个太子,于是被废黜了不到一年的胤礽又被复立为太子。

谁知三年之后,康熙又以“结党营私”的罪名,第二次废掉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第二次被废之后,胤礽也与太和殿那座金黄的龙椅彻底无缘,直到康熙死后,四阿哥胤禛才以胜利者的姿态浮出水面。

在这场由废立太子酿成的储位之争中,康熙心中的游戏规则到底是什么,胤禛是不是就是因为掌握了这个游戏规则,才能在康熙朝的“九子夺嫡”中最终胜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熙皇帝与两废太子的历史背景

很多人说“九子夺嫡”是因为康熙的儿子太多太优秀,这话虽然不错,但是康熙这个能干的“老子”也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康熙帝8岁登基,比起名动天下的董鄂妃,他的母妃佟佳氏只是深宫里一个不起眼的小嫔妃,7岁那年,一场天花还差点要了他的命。

病愈之后,他的脸上也因此留下了几个麻点,当他的父亲顺治帝因为天花去世之后,这几个麻点反倒把康熙送上了皇帝的宝座。

顺治帝去世的时候,为了杜绝当年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时擅权用事的事情再次发生,孝庄文皇后明确拒绝了由宗室亲王摄政的提议,与顺治帝共同商议,为康熙定下了四位辅政大臣。

与宗亲摄政相比,辅政大臣只是辅佐小皇帝,彼此之间君臣名分非常分明,虽然有理政的权利,但是却不能发布谕旨。

辅政大臣处理政务时,小皇帝玄烨就坐在一旁听政,虽然不能发表意见,但这对他来说也是一个快速成长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加上孝庄文皇后的培育,康熙在亲政之前,就积累了大量的治国安邦的经验。

骑马射箭、儒家经典以及算术、科学都在康熙的学习范围之内,为了学习,起早贪黑的他甚至一度累得咳血。

多元化的学习内容,给康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他有了向权臣叫板的底气。

康熙成年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清除辅政大臣鳌拜及其党羽,结束了八年零五个月的“辅政时期”。

因为“辅政时期”面对四大辅臣特别是鳌拜对皇权的僭越,以及满汉官僚之间的明争暗斗,康熙对皇权的至高无上特别看重。

清除鳌拜集团后,康熙迅速将国家大权集中在自己手中。在他看来天下大权应当统一在皇帝手中,任何“分任于人”的做法,都是对皇权的削弱。

为了不让大权旁落,他除了将决策权和用人权收到自己手中,还严禁官僚之中“朋党”的行为特别敏感。

鳌拜之所以能左右政事,就是因为和班布尔善、穆里玛、济世等人结为党羽,排挤与他们政见不合的人。

康熙亲政之后就公开表示,大臣之间还是少交游、少生事的好,如果改不了喜欢结党的恶习,那就别怪我“穷极根株,悉坐以交结朋党之罪”。

连大臣结交都不能忍受的康熙,自然也容不下远在西南的“三藩”吴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

1673年19岁的康熙皇帝决定撤藩,然后用了8年的时间,结束了“三藩之乱”,之后又收复台湾,拿下了明朝最后一个堡垒,真正完成了“大一统”。

在政治上表现得睿智果敢的康熙帝,能治国、能安天下,却唯独不能齐家。

他幼年没有享受到父爱,10岁的时候母亲又去世,再加上他和早逝的赫舍里皇后感情甚笃,赫舍里难产而死后,留下的胤礽就得到了他的钟爱。

胤礽才一岁半的时候就被康熙册立为太子,这在清朝的历史上既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然而在康熙分封已经成年的诸皇子为郡王、贝勒之后,太子的地位就受到了实质性的挑战。

皇子受封之后就可以参与政务,这也给了他们培养自己势力的机会,这让已经在皇太子位上熬了几十年的胤礽也感受到了威胁。

眼看皇子之间的争斗越来越明显,康熙帝首先以“结党、议论国事”的罪名,剪除了太子胤礽的死党索额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熙本来是想借这个给太子一个警告,但是却助长了此其他皇子夺嫡的念头,这其中最先跳出来的就是大皇子胤褆。

1708年,借着随驾巡幸塞外的机会,胤褆在康熙面前不断打胤礽的小报告,成功地让康熙对胤礽产生不满,只是隐而未发。

从塞外返京途中,康熙发现胤礽窥视自己的帐篷,所有的疑心一齐发作,把胤礽的这种行为看作是“弑逆”,于是在布尔哈苏台行宫召集王公大臣,宣布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