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真正明智的想法都已经被思考过数千次;

但要使它们真正属于我们,我们必须诚实地重新考虑它们,直到它们在我们的个人经历中扎根。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刚在宝藏群里看到大家讨论自己搜集和总结的人生方法、原则。

我突然想到自己在这件事上曾经踩过的一个坑,有个很好词可以形容我那几年的状态,就是「顿悟成瘾」

有感而发,写了这么一段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简单总结为:

1,把重要的人生道理、方法、原则提炼出来

2,选择当下最想要掌握的5条,写在便利贴上

3,贴在电脑旁,天天看,确定习得后才删掉

用身体记忆而不是脑子记住,这样好的道理才会让我们过好这一生。

反之,转发和收藏都不是学习也不是思考,甚至不是阅读。

很多人学了很多,但没用起来,反而成为了「知识负担」。就像一个人吃了很多有营养的食物,却没有认真消化,全部堆积着会非常难受。

这样的“学习”很可能增加自己的内耗。

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说——你的阅读/行动的转化率好高呀。

我想了想,是还不错,其中有个被大家说烂了的原因是「写作」。

写作是把自己学到的东西用别人可以懂的方式说出来,这倒逼我真正掌握这个知识。

还有个核心原因是——我非常珍惜每个真正重要的道理。

只要我觉得一个道理/知识重要,我会反复去看,甚至写成便利贴贴在电脑旁边,直到我真正做到,刻入身体记忆当中,我才会删掉。

这对我而言甚至是一种强迫症,因为这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但我似乎甘之如饴。相比于丢弃好知识,我宁愿逼死自己。

FIN.

最后,想聊下「顿悟成瘾」的经历。

那段时间我每天学习4个得到专栏(有些有用,有些纯粹是奔着老师的名头去的,觉得自己应该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要阅读10-20篇深度长文,以及一些畅销书。

反正洗澡、吃饭、睡觉前几乎都在听知识音频。

当时主要是焦虑驱动,感觉自己稍微脑子静下来焦虑情绪就会涌上来,希望通过学习(我最擅长的方式)来压住不去想焦虑的事情。

好在,我很早就意识到,不能光读或摘抄,要能输出自己的笔记才算是有效率的阅读。所以我还做了大量的笔记。

当时用的还是印象笔记,经常一个月就能新增1000多篇笔记。

现在回想,80%的内容我一点印象都没了,因为和我的生活以及工作毫无关系,我也不好奇,和自己的既有的知识体系毫无粘连,自然会想不起来。

但不得不说,因为有写笔记以及写作的习惯,还是有20%(可能更少)变成了我的知识储备,在后来的工作、生活、亲密关系、事业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帮助。

这种帮助经常是事后复盘才反应过来的,当初记住的很多知识,让我掌握了一些事物运转的核心规律,以及正确的应对方法。

事情来的时候,我不自觉地就做了正确的行动,导致了好的结果。

这大概是有些人总说,小时候应该多背课文,多读经典,哪怕不懂也没关系,好的东西自然会记在心里,然后不知不觉滋养我们未来的人生。

久石让在自己的音乐自传里说过,他在创作过程中最大的心得是:

「多看、多听、多读是件很重要的事。」

再掌握一些今天提到的一些方法(做笔记、写作、与人分享、亲身实践),提高这种学习的转化率,你一定可以过好此生的~

Kimi 的总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如想看我的更多思考,或愿意支持和鼓励我的持续写作,可考虑订阅我的专栏 。

p.s.早期订阅小报童未续费的读者,可以点击底下的阅读原文领取4.5折优惠券~

如果你觉得我的文章有用,

请帮我点个「在看」

这将会对我很有帮助,

感谢你!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