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朝鲜战争改变了新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解放战争后期便成为战略总后方的东北地区,一下子变成了新的国防前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中国国防部署因此而发生两个重大转变:

一是设防重点从上海、天津、广州为中心的三个区域转向东北;二是军事斗争准备重点从解放台湾转为保卫东北边防和在必要时进入朝鲜作战。

组建东北边防军,进而对担负新任务的部队实行三线配置,是为应变而采取的战略预置措施。

1、东北边防军的组建

1950年7月7日和10日,中央军委两次在中南海居仁堂开会,讨论对朝鲜战争的应变部署,史称讨论保卫国防问题的第一次会议和第二次会议。

开会前,毛泽东指出,要针对美国介入对朝鲜战争进程的影响,加强东北边防,做好必要时支援人民军作战的准备,并让周恩来将这一意向通报苏联驻华大使罗申。

周恩来召见罗申,作如下通报:如果美军突破三八线,中国可以派遣部队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抵抗美军。为此,中国将在东北地区集结3个军的兵力。

罗申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莫斯科。

7月13日,中央军委正式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主要内容是:

(1)将第13兵团(辖第38、第39、第40军)和第42军,以及炮兵第1、第2、第8师等部,共25.5万余人,调至中朝边境地区,组成东北边防军。
(2)以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萧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聚奎为后勤司令员;同时,以第15兵团部为基础组成新的第13兵团部,以邓华为司令员、赖传珠为政治委员,解方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以中南军区特种兵司令员万毅负责指挥边防军特种兵部队;以东北军区副参谋长段苏权为司令员组成东北空军司令部。
(3)后勤工作准备:步机枪弹药按5个基数,炮弹按20个基数准备,各先行运抵集中地区2个基数和5个基数,每团携带炸药2000斤;从中南军区和东北地区共抽调汽车1000辆,从东北地区动员大车4000辆,担任运输;按31万人员、3万牲口、1000辆汽车、4000辆大车,准备3个月的粮草、汽油,在部队完成集结前,先运1个月的粮草、汽油;总后勤部按朝鲜人民军服装样式赶制服装,每人单衣、棉衣各1套,另准备其他装具;按收容4万伤员准备医院,准备5000套担架,等等。
(4)中南军区减少10万人的复员,准备补充边防军。如再需要,可以从东北参加生产的地方师中补充。
(5)在保卫国防安全的口号下进行政治动员,由总政治部拟定动员令,核定后实施。

中国军队入朝作战准备由此正式启动。

2、从哪里调兵?

东北边防军是以加强东北边防名义组建的,但它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边防部队,而是最高统帅部,为应对重大战事而预先编组并配置到边境地区,执行战略战役任务的野战机动军团。其使命是遂行未来的战略性作战任务,而非一般的边境防卫与管控任务。

当时东北军区下辖2个二级军区、4个军事部、1个军分区,部队共有11个师。

1949年12月,毛泽东出访苏联路过沈阳时,曾向高岗提出“从四野调两个军至东北从事生产”,高岗表示同意。

1950年初,第42军进东北屯垦,使东北军区增加兵员4.8万人。即使如此,在全国六大军区中,东北军区兵力仍为最少,只占全军总兵力的4%。

1950年5月,全军精简整编,军委下达给东北军区的精简指标是于当年9月底前复员12.8万人,精简比例在各大军区中是最高的。

这说明,朝鲜战争爆发前,中央军委认为没必要在东北放很多部队,保留10万兵员足矣。

因此,当组建东北边防军时,东北军区的部队只有1个军可整建制调用,其他兵力均须由关内其他军区提供。

当时关内五大军区,华东军区正倾全力准备攻台作战,在解除攻台任务之前,无兵可调。

西南军区所在地是大陆最后解放地区,建立政权、剿匪和改造起义部队任务繁重,所属部队全部分片包干到云、贵、川、康各地,1个师负责1个专区,难以集中起来执行机动任务。

华北军区离东北距离最近,但兵力较少,只有从西北调来的1个兵团担任京津防卫,也不能轻易调动。

因此,全国只有中南、西北两个大军区有兵团一级部队可供调用。

此前,军委已明确这两个军区各以1个兵团进至机动位置,作为战略预备力量,必要时跨区执行任务,这就是中南军区的第13兵团和西北军区的第19兵团,此时已分别进驻河南和陕西宝鸡、天水一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军委决定以第13兵团为主组建东北边防军,除该兵团位于中原腹地京汉铁路附近,便于调运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聂荣臻所说的,它是东北四野的老部队,熟悉当地情况,战斗力也强,更有利于执行新的任务。

3、新中国能拿得出手的“精锐”兵团

东北边防军的编成,采取以步兵为主体,步兵军与炮兵师相结合的组合方式。除4个步兵军外,编入边防军的还有预备炮兵3个师及其他兵种部队,包括4个高射炮兵团、1个骑兵团、1个工兵团、3个汽车团。

新中国成立时,全军只有4个炮兵师、77个炮兵团,不仅数量少,而且技术装备陈旧。

经过整编,到7月,全军地面炮兵共有7个建制师,主要隶属中南、华东两大军区。为组建东北边防军,从中南军区所属4个炮兵师(炮兵第1、第2、第5、第8师)中抽调出3个师。也就是说,全军炮兵40%以上的建制师被调往东北。

编入边防军的4个高炮团,分别为中南军区的高炮第1团和华东军区的高炮第4、第17、第18团。

到1949年底,全军共有10多个高炮团担负城市防空作战任务。

1950年2月,以中南军区特种兵司令部高射炮指挥所为基础,组建高炮第1师;此后两个月,又分别组建了高炮第2、第3师。

当时,高炮部队突出问题是装备水平差,数量明显不足。全军仅有400多门旧杂型号的高炮,多为日本1928年以前定型的“八八式”和“昭和十一年式”75毫米高炮。后来陆续从苏联引进一些单管37毫米和85毫米两种口径的高炮,尚未全部换装。

编入东北边防军的4个高炮团,有2个团(高炮第17、第18团)装备苏式高炮,另2个团(高炮第1、第4团)仍为老旧的日式高炮,作战能力有限。

在东北边防军编成内,坦克部队是空白。

至1949年底,人民解放军的坦克全是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型号有日本95式、97式、100式,美国M3、M4以及“水牛”式水陆坦克等,共计410辆。

1950年8月,全军坦克部队改编为3个坦克旅。遗憾的是,由于装备破旧和缺乏技术保障条件,这些坦克部队没有一支能够达到作战使用的要求,因而组建东北边防军时没有将其考虑在内。

编入东北边防军的反坦克兵力也严重短缺,聊胜于无而已。

当时,人民解放军拥有的反坦克兵器,包括日、美等国制造的7种战防炮581门,美制火箭筒642具,57毫米无坐力炮29门。

其中,87%的战防炮为37毫米小口径炮,有效射程近,威力小,射击距离457米时的穿甲厚度只有50毫米。

口径和威力最大的美国造57毫米战防炮,射击距离900米时穿甲厚度也只有90毫米,且全军仅有21门。

边防军集结后,东北军区提出需要补充57毫米战防炮24门。这一要求无法实现,因为即使将全军所有的57毫米战防炮都调到东北,加在一起也不足这个数。

东北边防军组建之初,中央军委的意图是“备而不用”,而在力量编成上,则按出国作战的实际要求,打造一支一旦需要即能投入实战使用的精锐之师。

所以,边防军力量构成,已是当时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然而,部队合成水平低、技术装备落后、保障条件不足等问题,在边防军组建之初就存在,直到入朝时也未得到有效解决。这种状况,对整个作战准备和后来的实际作战都是有制约作用的。

4、第13兵团所属3个军

第13兵团所属3个军编制员额分别为:

第38军49015人,第39军57907人,第40军50916人。

按军委确定的全军编制表,陆军部队分战时、平时两种类型,有攻台任务的部队执行战时编制(满编),每军编4.3万~4.5万人;其他部队执行平时编制(简编),每军编3.3万~3.5万人。

当时第13兵团尽管没有被赋予攻台任务,但所属各军实际员额较之攻台部队还分别多出5000人至1.2万人,与执行平时编制的其他部队相比,最多的超出近2.5万人。

人员超编数额大,是四野部队的一个特点。

四野南下时,军委作战部调研组就有报告称:

四野各个军都是超编的,第39军人数一度甚至达7万之众,超过编制最多;“至于武器装备,除步枪不足编制外(但冲锋枪超过编制数),其他轻重武器一般均满编或超过编制。正因为编制充足,我四野部队表现攻坚信心非常高,一个军不配属上级的预备炮火,突破一点,一般是无问题的”。

第40军自我评价:

本军“基本装备与国民党军的‘五大主力’不相上下”。

从军史上潮源,第38、第39军均有一部为红军老部队;第38军一部是由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部队发展起来的,第39军则以鄂豫院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刘志丹部合并组成的红十五军团起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战初期,这些老底子部队均纳入八路军115师编成,平型关之战后,陆续由山西转战到山东、苏北等地,分别发展成山东军区一师、二师和新四军三师。

抗战结束后,以上各部奉命进军东北。

山东军区一师、二师改编为东野一纵,司令员先为万毅,后为李天佑。

新四军三师改编为东野二纵,司令员为刘震。自秀水河子歼灭战以来,这两个纵队在东北战场历次重大作战中都担当主力,是东北有名的两只“虎”。

后来,一纵、二纵分别改称第38军和第39军,首任军长分别为李天佑和刘震。

辽沈、平津战役后南下,第38军一直打到云南边境河口镇桥头,第39军一直打到广西边境镇南关。在四野部队中,这两个军一直被认为是突击力强、战斗经验丰富、攻守兼备的主力军。

编入东北边防军时,第38军军长为梁兴初、政委为刘西元;第39军军长为吴信泉、政委为徐斌洲。

与第38、第39军相比,第40军历史不算长,其前身为抗战中诞生的鲁中军区地方部队和冀东曾克林部合编而成的三纵,前两任司令员分别为程世才和曾克林,名气不大。

1948年初,韩先楚接任司令员,在四保临江之役打出了“旋风纵队”的名头。辽沈战役中,该部先后捣毁了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和“西进兵团”前进指挥所,活捉了廖耀湘。

改编为第40军后,作为南下先遣兵团一路征战,直至解放海南岛。该军是四野部队中成长最快的主力军之一。

编入东北边防军时,该军军长为温玉成,政治委员为袁升平。

第13兵团这3个军,代表四野的精锐。

除第13兵团外,东北军区第42军也列入边防军序列。第42军前身为四野五纵,是组建较晚的野战纵队之一。

至1947年10月,东北已有9个纵队建制,序号从一纵至十纵,独缺五纵,因为“第五纵队”当时是一个坏名词,各大野战军序列中一度均无五纵番号。

四野五纵改编为第42军时,万毅为首任军长。四野南下过程中,该军一度接受二野指挥,参加鄂西、川东作战。1950年初奉命回师东北,于4月初全部开到黑龙江搞屯垦。编入东北边防军时,军长为吴瑞林,政治委员为周彪。

组建东北边防军时,第13兵团各部驻扎在中南地区,其他各部队则分别驻扎在中南、东北、华北、华东和西南等地。

第13兵团各部的分布情况是:

第13兵团部位于广州,第38军军部率第112、第113师位于河南信阳、潢川地区执行生产任务,第114师位于湖南桃源地区剿匪。
第39军军部率第116、第117师位于河南漯河、周口地区整训和生产,第115师位于广西宜山地区剿匪。
第40军位于广州、台山地区,正准备车运至河南转入整训和生产。

其他部队的分布情况是:

第42军位于黑龙江齐齐哈尔、北安地区屯垦生产。
炮兵第1师位于黑龙江佳木斯。
炮兵第2师师部率2个团位于河南许昌,另1个团位于河北秦皇岛。
炮兵第8师位于安东。
高射炮兵第1团位于广州。
高射炮兵第4、第17、第18团位于上海。
工兵第6团位于湖北黄陂。
汽车第1团位于河南南阳、第5团位于湖北武昌、第4团位于湖南衡阳。

从这些部队的驻扎地向东北预定集结地区机动,距离长达数百至数千公里,主要依靠铁路输送。

当时,铁路线因战争破坏受损严重,尚未完全恢复。

要在规定时限内,用二十多天时间将分散于各地的20多万部队全部输送到位,无疑是一项相当困难的任务。

5、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跨区兵力投送行动

整个输送工作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作战部、铁道部和总后勤部具体组织实施,各有关大军区和各铁路分局分段负责。

7月8日,讨论保卫国防问题第一次会议结束后仅一天,军委作战部就会同铁道部、总后勤部拟制出了详尽的铁路车运计划。

计划确定:

部队车运工作,从7月10日开始,到8月4日全部结束;车运全程采取封闭式管理,所有生活物资由总后勤部协同车站所在地的大军区保障。

由于此时正值盛夏炎热季节,为消除部队疲劳,确定每日行车时间从下午4时至翌日上午10时;总后勤部和各大军区在铁路沿线设立补给站,保障部队的生活和休息。

首批车运北上的是第40军。

两个月前,第40军还在进行解放中南的最后一战——海南岛战役。

5月1日,战役结束;15日,该军撤出海南岛,经雷州半岛,以半个月行军,到达广州附近。当时,中南军区计划将该军从广州车运至河南洛阳地区,进行整训并执行生产任务,出发时间定于7月8日。恰在这时,接到组建东北边防军的命令,中南军区即令第40军由广州直开东北安东。

因此,在编入东北边防军的4个军中,唯有第40军没有经过和平整训,直接从中南战场开赴东北边防前线。

7月12日,第40军第一列军列从广州出发,拉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跨区兵力投送行动的序幕。

此次兵力投送,第40军运动距离最远,途中要跨越长江、黄河。

当时长江上没有桥梁,必须在武昌、汉口以轮渡方式过江,然后再组织换乘。在输送过程中,还发生了铁路损坏的情况。为不中断运输,中南军区紧急调整计划,保证车运的顺利进行。

7月26日,第40军全军到达东北边城安东,只用了两周时间。

第38军和第39军是在河南各地结束生产任务后紧急调动的。

第38军军部当时正带两个师在河南信阳开荒生产,计划当年生产大米810万斤。7月中旬接到开赴东北命令后,立即停止生产,收拢部队,集合一个营走一个营,善后工作交由留守人员或上级指定部门处理。

正在湘西担任剿匪任务的第114师也立即向接防部队交防,星夜乘船下沅江,过洞庭,到汉口改乘火车,尾随军主力向东北开进。

第38军主力出发前,副军长江拥辉率各师副师长和军机关有关人员组成先遣队,提前到达东北。

第39军的调动情况与第38军大致相同。

据第39军军长吴信泉记述,7月8日,林彪、谭政、陶铸(时任中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将他召到中南军区所在地汉口,当面传达军委决定。

第二天,军召开党委扩大会,确定下列准备事项:

(1)进行简要动员,只讲加强东北边防,不讲入朝作战;(2)收拢部队,命令回家探亲干部战士立即归队,动员临时来队家属返回家乡;(3)结束生产,做好各项善后工作,尽量减少损失;(4)各单位普遍检查一次群众纪律,借的东西如数还清,损坏的东西按价赔偿;(5)作战部门紧急编造车运计划,一边与铁路部门联系,一边上报总参谋部。

7月21日,军直和第116师、第117师分乘数十列军列从河南出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远在广西宜山测匪的第115师先车运至汉口,前去换防的第174师也同时运至汉口,两个师都在汉口乘船过江,分别换乘对方的列车北上、南下。

由于组织得当,整个换乘工作一昼夜即告完成。

驻东北的第42军,是边防军各军距集结地域最近的部队。

第42军当时已转为屯垦部队,全军以2万人力和3500匹畜力投入农业生产,另以1.5万人搞副业,正“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农副业生产高潮”。截至6月底,农业方面已开垦并播种18.49万亩耕地,预计当年产粮7500余万斤;副业方面包括从事修筑铁路公路、挖河、筑坝、伐木等劳务活动,收入达180亿元(当时的东北币)。

接到军委命令后,该军将快要收获的庄稼连同已开垦的耕地全部移交地方,不到4天就完成部队收拢,7天后全部车运至吉林通化、梅河口的集结地域。

驻广州的第13兵团部是最后启程北上的。

7月28日黄昏,兵团部第一列军列从广州南站开出。至29日,兵团部编组的4列军列全部到达武昌车站,共载有2000余人、50余部车辆49匹马和26.2万吨物资。一昼夜渡江完毕,经短暂休整,于8月1日上午继续北上,8月4日抵达安东。

至此,第一批向东北边境地区的兵力投送行动如期完成。

这次兵力投送,以中南军区车运任务最为繁重。为输送第13兵团北上集结,共动用144列列车,各种车辆共5417节,其中客车169节、平板车1149节、厂车601节、棚车3498节。

8月12日,高岗向中央军委报告,除高炮团未全部到位外,东北边防军部队已全部进入指定位置完成集结。

各部具体位置是:

第13兵团部位于安东;第38军军直位于铁岭,所属第112、第113、第114师分别位于铁岭、新开原、老开原;
第39军军直位于辽阳,所属第115、第116、第117师分别位于辽阳、土佳屯、海城;
第40军军直和所属第118、第119、第120师全部位于安东;
第42军军直位于通化,所属第124、第125、第126师分别位于通化、三源浦、柳河;
特种兵司令部位于凤城,所辖炮兵第1、第2、第8师分别位于凤城、本溪、通化;高射炮兵团位于安东、拉古哨;1个工兵团位于安东。

原计划,第13兵团3个军均部署在沈阳以南靠近中朝边境的地区。

高岗认为,凤城、安东之间部署部队过多,造成拥挤,便向军委建议,如暂不作战,可否将第38军调往四平沿线,以便于教育、训练和补给,需要行动时用火车运输也十分方便。

周恩来让聂荣臻考虑这一建议,并提出“可否将三十八军调图们、延吉以保朝鲜后路”;同时亦指出,如此部署,“对我将来出路不甚便”。

后来,第38军没有开往图们、延吉,而是进驻铁岭、开原一带。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