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知乎上有条浏览量近600万的问题:“电动自行车新国标为什么会遭那么多人排斥?”,最高赞的回答是这么说的:因为增加了巨额成本却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甚至带来了新的危险性。

看似危言耸听,细想不无道理。最近几个月,电动自行车再次走向了舆论中心,从南京市雨花台区“2·23“火灾事故到全国人大代表两会期间建议尽快修订新国标,从新华社播发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系列调查到工信部公开征集新国标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聚焦点之一就是改装超标问题,明知违背新国标,为什么消费者主动求改?为什么解限速、上牌后再改装成了大部分消费者和商家心照不宣的秘密?核心矛盾点在于 新国标中的部分规定,不符合老百姓的实际需求,以安全为出发点制定的强制性标准,却给老百姓的出行添了堵。

电动自行车导致的安全隐患,问题根源在哪里?‍‍

新华社发布的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系列调查之一中,将电池单体故障问题列为导致电动车电气火灾的重要原因,问题的源头是部分劣质锂电池流入电动自行车市场,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多方合力加强源头治理。逻辑很清晰,提出问题、找到根源、给出解决方案一气呵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明知道劣质锂电池存在安全隐患,为什么还会购买?消费者的叛逆,实则另有隐情。新国标中55公斤的重量限制,似乎车身越轻越安全, 但现实远比新国标当初的构想更复杂,重量限制间接影响续航,和市场需求出现脱节,更稳定更安全的铅酸电池被迫给锂电池让位。 ‍‍‍‍‍‍‍‍‍‍‍‍‍‍‍‍‍‍‍‍‍‍‍‍‍‍‍‍‍‍‍‍‍‍‍‍‍‍‍‍‍‍‍‍‍‍‍‍‍‍‍‍‍‍‍‍‍‍‍‍‍‍‍‍‍‍‍‍‍‍‍‍‍‍‍‍‍‍‍‍‍‍‍‍‍‍‍‍‍‍‍‍‍‍‍‍‍‍‍‍‍

突然提高的市场需求量带来了高更大的利润空间,作坊式小厂挤进电动车行业,劣质锂电池也开始大规模流向市场,市场混乱、不良产品频出,进一步放大安全隐患。‍‍‍‍‍‍‍‍‍‍‍‍‍‍‍‍‍‍‍‍‍‍‍‍‍‍‍‍‍‍‍‍‍‍‍‍‍‍‍‍‍‍‍‍‍‍‍‍‍‍‍‍

再看改装问题,电动自行车违规改装为何屡见不鲜?违规改装中,最常见的是解限速,是消费者追求刺激,还是商家追求牟利?都不是。作为中短途出行的日常代步工具,25km/h的限速,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都是“龟速”,甚至不如自行车。‍‍‍‍‍‍‍‍‍‍‍‍‍‍‍‍‍‍‍‍‍‍‍‍‍‍‍‍‍‍‍‍‍‍‍‍‍‍‍‍‍‍‍‍‍‍‍‍‍‍‍‍‍‍‍‍‍‍‍‍‍

交通出行,是百姓最基本的刚性需求之一。从步行开始,15km/h以下是一个区间,15~30km/h是一个区间,30km/h~50km/h是一个区间,50km/h以上又是一个区间。 真正为社会进步和满足百姓交通刚需的做法,是针对不同时速区间,制定不同的准入要求和行为规范。 ‍‍‍‍‍‍‍‍‍‍‍‍‍‍‍‍‍‍‍‍‍‍‍‍‍‍‍‍‍‍‍‍‍‍‍‍‍‍‍‍‍‍‍‍‍‍‍‍‍‍‍‍‍‍‍‍‍‍‍‍‍‍‍‍‍‍‍‍‍‍‍‍‍‍‍‍‍‍‍‍‍

而新国标的25km/h,等于直接把一个区间的交通需求抹杀。接受25km/h速度的消费者,完全可以直接买辆自行车,一样的速度,既锻炼了身体还比电动车便宜;不接受25km/h速度的消费者,99%会选择解速。就像一种恶性循环,因为我有需求,所以我要买车,但车满足不了需求,所以我只能解限速。‍‍‍‍

25km/h是绝对的安全速度吗?并不是!是行业可持续发展和产品迭代升级的封锁线。 ‍‍‍‍‍‍‍‍‍‍‍‍‍‍‍‍‍‍‍‍‍‍‍‍

修订新国标,应该修订哪些内容?‍‍‍‍‍‍‍‍‍‍‍‍‍‍‍‍

新国标被大部分人排斥的根本原因,说千道万,是不切合百姓的实际需求。如何修订?环球认为有三个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建议最高速度从原来的25km/h提升到35km/h。 让电动自行车恢复本来该有的中短途出行代步功能属性;‍‍‍‍‍‍‍‍‍

二、 建议脚踏强制性规定改为根据消费者意愿安装或拆卸。 不要将电动自行车和自行车混为一谈,过于鸡肋的脚踏骑行功能等同于画蛇添足;‍‍‍‍‍‍

三、 建议整车重量和尺寸适当放宽。 让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更稳定、续航更长的铅酸电池,同时也能给电动自行车安装后视镜,降低电池燃爆风险和后方视野缺失风险。‍‍‍‍‍‍

是修订一些无关痛痒的细项,还是根据实际需求全面修订大换血?现在都还是未知数,目前工信部就此项计划还在征集意见中,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标准制定和修订时,考虑百姓真实需求才不会被束之高阁。当然毕竟被诟病了5年的新国标终于迎来一丝曙光,具体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