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都藏着对种菜的向往,这是刻在DNA里的“种族天赋”:只要给中国人一个容器,别管花盆,泡沫盒,塑料盆.....都能给你种上一堆的瓜果蔬菜。《舌尖上的中国》中,导演胡博曾说过:“中国人走到哪里,都得想办法种点菜。”著名的耶鲁菜园,一群60多岁的中国老人来到这里,他们将美国名校耶鲁大学杂草丛生的荒地整理出来,种上韭菜、香菜、西红柿以及豆类等蔬菜,获得了美国网友的交相称赞。在《三体:死神永生》中,听闻三体人有可能为云天明打造一副全新的躯体将其复活后,程心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那,他吃什么?”随后绞尽脑汁为云天明准备了一份种子清单,这里面有小麦,玉米,马铃薯,辣椒……这些东西得以让他在被三体舰队捕获后,还能在舌尖回忆体味着那片故土。
随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年轻人走出国门种菜的故事,也不断得到验证与革新。今天,我们故事主人公,就是在俄罗斯车臣种大棚的小雨。
人间故事铺
storytelling
大家好我是小雨,87年生,属兔,黑龙江哈尔滨人。时间过得真快,今年,是我在车臣种大棚的第4年,也是我来俄罗斯种大棚的第14年。
小雨在大棚做分拣
很多朋友好奇,为啥我们夫妻俩辛辛苦苦、远跨万里,从大东北黑龙江跑到车臣来种菜,这里头的故事说来就长了。
我的老家黑龙江毗邻俄罗斯远东地区,一直有许多黑龙江人在口岸城市做外贸生意。这里面,就有我老公的爸爸。而我呢,最初是在西伯利亚口岸城市做外贸服装,主卖女装给俄罗斯人。本来生意做得还不错,不想遇到08年金融危机,服装市场生意受冲击挺大,就这么机缘巧合,在朋友的影响下我们就跨行种起大棚。
起先,我们在俄罗斯伏尔加格勒种大棚,格勒,在俄语里就是城市的意思。在东欧伏尔加河畔,这里被称为俄罗斯的“南部粮仓”,我们在伏尔加格勒种了十年,那时候刚好有朋友在车臣这边种大棚,不时说起车臣这里气温好下菜早,收益也不错。因为车臣当地的大棚产出的最大市场就是俄罗斯,所以我们也过来车臣这边了。
2012年在俄罗斯菜市场卖货
车臣,位于俄罗斯的南疆,属于俄联邦北高加索联邦管区,面积约1.73万平方公里,现在人口才143万左右,首府叫格罗兹尼。我们的大棚基地距首府约两个小时车程。在车臣4年,我对车臣的印象,就是这里环境优美,城市热闹干净,老百姓热情友好,和来之前传闻的彪悍、凶猛的刻板印象很不同。
我家在俄罗斯的第一台车,已经报废了
这里地广人稀,我们初来的时候,这儿瞅瞅,那儿瞅瞅,一片儿一片儿的荒地都没人儿种。俄罗斯人在这边多,但不会种地啊。当地人呢,主要是种一些农作物如小麦,再就是水果西瓜之类,于是中国人的种菜天赋在这儿就有了可发挥之地了。其实不止车臣,全俄罗斯,90%的大棚农业,都是中国人在经营。而这其中,80%的人,又是来自黑龙江。
农业、木材、服装,是中国人在这边的三大主流产业。没有大棚之前,当地是以牧业为主,所在都是牧场、草原。来这里的第一桩事儿,就是考察选址。定了基地位置,跟地主商量好租金价格,我们就开始启动大棚的搭建和配套的一些手续,同时缴了租子,我们在这儿也相当于受到他们庇护。
我们的大棚主要种的蔬菜是:黄瓜、西红柿、辣椒。比如这个小黄瓜,是属于俄罗斯品种,个儿小,没有国内的黄瓜大。
大棚产出的青番茄
从物价上来说,这里肉食类比国内便宜,蔬菜比国内贵。当地轻工业不发达,一些生活日用品,比如衣服比国内就要贵很多。当地的工资水平比较低,每个月1500块左右。我们的大棚基地从俄罗斯搬到这里之后,除了长期雇佣的二十来个乌兹别克斯坦的工人,偶尔当地人也会过来干活儿,按零工算,大概10到15块一个小时,也算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吧。
我和乌兹别克斯坦工友家的孩子
上面说到,基地雇佣的基本是乌兹别克斯坦人,因为历史原因,车臣当地女多男少,劳动力不像中国或乌兹别克斯坦充裕。我们家的老工人多,许多是从伏尔加格勒时期一起,跟了七八甚至上十年的老工人。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会教他们一些种植的技巧,然后带一段时间。等到活儿都熟悉了,也就不用我们一直盯着了。到后来咱们就用老工人带新工人,每个环节都告诉事先叮嘱下,盯一盯,上手了就顺了。
我的乌兹别克斯坦工友
基地有20多个棚,大棚规格是14米×150米的,每个棚是2亩地,总面积接近50亩。比如现在大棚主要种的是俄罗斯品种的黄瓜和西红柿,现在刚下菜,每个棚大概10箱50斤的。俄罗斯就认他们这个品种,酸黄瓜的那种小黄瓜,我们叫它玛莎。到了收成的时候,俄罗斯和车臣本地的菜商会到基地上来收。
工人在基地上每天的工作时长大约为10个小时左右,中午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这边饮食上主要是吃面包、牛羊肉。有时间的话,自己在家里就会选择做中餐吃。
大棚基地旁边就是我们的自建平房旁边就是工人的宿舍,大部分时间,我们的主要活动区域就是在地里。
我的乌兹别克斯坦工友
现在这里的条件,比起以前好多了。基地上的大棚,为了保持里面的温度,现在都是烧天然气。哪像以前,记得最初来种地的时候,地里条件不好日子过得挺苦的,住的是纸壳子和油毡纸的房子,没有空调和上下水,那个房子夏天热得想哭冬天冷。
14年前,我们的第一个大棚基地
那会儿刚好服装行业开始不好做,我就跟朋友去种大棚了。万事开头难,既然迈出了这一步,就只能咬着牙互相鼓励呗,现在想想,年轻人苦点累点,不算事儿。
没来之前,总在网上看,说起对车臣的印象,还是有点担心和害怕的,但是到车臣来以后,发现跟网上说的完全不一样,俄乌战争对当地人没有什么影响,都是正常的生活。这边儿的人很有礼貌,待人也都挺好的。
老公和基地上的客户朋友
因为咱们在这儿用的都是乌兹别克斯坦的工人,他们老实、肯干、听话,特别能歌善舞,在干每件事儿前,都得先跳个舞唱个儿啥的,大家的氛围都还是不错。我这里有个工人在我和我老公认识之前,就一直在这边干。然后现在还在我家干呢,得有十七八年了,也挺不容易。
上一次回国,是在去年11月份,那次也是四年里第一次回家。因为疫情的原因,回家的机票一张一度涨到了3、4万。这次我在家足足呆到了3月初,而老公在12月份就提前回来了,因为地里少不了人。
出门在外,最牵挂的还是家人,最亏欠的是孩子,总是聚少离多。这也是我们这些漂流在外的人的普遍难题。在这边有些朋友甚至有十来年没有回家,有一位朋友04年过来,到如今近20年,总共在家也就呆了28天。
孩子第一次来地里
作为一个女孩子,来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一开始其实是有些不安,也哭过鼻子。种地总归不算稳定,不像以前上班儿的时候是有固定稳定的收入,还得看当年的菜价行情。气候也会影响菜的产量,有挣就会有赔。还好我的适应能力还不错,有什么事儿和老公一起扛。
来这里种大棚的都是身处异国他乡的中国人,大家心很齐,没人恶意竞争,所以总体来说过得还算不错。按照咱东北话,叫“对付生活”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只能说是比在国内打工时间自由一些。我时常对自己说,知足就好。
对于未来,当然是期望父母、家人身体健康,趁着我和老公还年轻,在这里能够好好种棚,多多挣钱,有一天能够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也感谢关注小雨的朋友们,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得偿所愿,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口述:小雨(@俄罗斯车臣种大棚)
编辑:sevenhells
*本文章根据当事人口述整理,真实性由本人负责。
文中配图由受访者提供
(本文系“人间故事铺”独家首发,享有独家版权授权,任何第三方不得擅自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若故事触动你心,记得 分享、点赞、在看 走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