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抗日期间最激烈的战役,淞沪会战一天打光一个师,几乎掏光蒋介石家底。

这场会战为何会如此惨烈,之后的走向又是如何呢?

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重大战役,是由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为主导下进行的,蒋介石也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领导参加了这场战役。

其实在淞沪会战打响之前,蒋介石就已经对淞沪地区的抗日战略进行了初次构想,在他看来,日军在对大陆采取全面攻势之后,在北方地区已经占据了明显优势。

当时整个东三省地区,几乎都处于日军的统治之下,不仅如此,在华北甚至在朝鲜半岛,都驻扎着为数众多的日军,对中国北方地区形成了强有力的威慑。

因此在蒋介石看来,日军必定会继续对华北地区进行猛攻,不仅是为了扩充统治区域,同时也是为了斩断中国和苏联之间的联系。

在整个华中地区,上海以及南京两座城市是当仁不让的军事重镇,由于其意义十分独特,日军势必会对这两座城市进行重点关照。

在这种情况下,做好淞沪地区的防御工作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因为蒋介石认为,我国应该在日本组织全面进攻之前,就在上海地区对其进行强攻,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也能够在战略上占据一定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6年10月份,蒋介石开始统筹淞沪地区的对日作战准备工作,期间张治中对蒋介石提出建议,称假如上海形势出现变数的话,应该派遣大量兵力抵达淞沪,对敌人采取凶猛进攻。

蒋介石认为张治中的说法很有道理,当即做了采纳,并作为之后的作战指导思想。

张治中接到蒋介石的任务委派之后,开始紧锣密鼓的在淞沪地区进行战术布置,从而在日军来临之后能够尽快做出反应。

在七七事变爆发之后,蒋介石更加坚定了淞沪会战的战略谋划,这时全国抗战的总体形势出现了显著变化,让他不得不认真对付日本侵略者这个对手。

不过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讲,他在淞沪地区开辟对日的第二战场是一个不寻常的举动,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是一个不多见的例子。

在一些研究者看来,蒋介石的这一决策,目的是将日本引诱至华东战场,从而对日军的战略强行进行改变。

因为日军此前的侵略路线,对我国是极其不利的,假如任凭其自由发展,我国很快就会丧失主动权,因此要主动求变,淞沪会战就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对于这一决策,蒋介石在个人日记中也进行了提及,他写道:对日本的倭寇进行作战,应该运用各种丰富的战术来弥补武器装备方面的不足,不能和对方硬碰硬,只有这样才能让对方处于被动。

之后蒋介石又在《杂录》中,对淞沪会战进行了复盘,他称日本侵略者打算以黄河作为分界点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必须逼迫对方过河,否则就不能扰乱对方的作战战略。

因此必须动用谋略,让敌军不得不深入江南地区,然后再让黄河北部的敌军进行分散,让其首尾不能相连。

除了以上几重因素以外,蒋介石发动淞沪会战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拱卫上海,因为上海是我国的经济、金融中心,同时也是中国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对全国的意义十分关键。

因此对于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而言,上海是无论如何不能丢弃的,这也就导致了日后淞沪会战的爆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这场战争究竟是如何进行的,蒋介石又付出了什么代价呢?

2

淞沪会战过于惨烈,几乎掏光老蒋腰包,一天就打光一个师的兵力。

在七七事变爆发之后,日军在我国的华北地区不断进行施压,与此同时还对国共两党发出警告,企图在三个月内将中国灭亡。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国共两党空前的团结起来,其中蒋介石还发出了抗战宣言,称要把日本赶到黄浦江去。

之后张治中接到蒋介石的命令,对上海虹口附近的日军发起猛烈的攻势,企图在正面战场将日军进行驱离,淞沪会战由此打响。

面对国军凶猛的进攻,日军也是丝毫不敢怠慢,连忙派遣两艘满载士兵的运载船抵达马鞍群岛沿岸,士兵在登陆之后疯狂的向上海方向赶去。

假如我方能够在日军后续大部队到来之前,将盘踞在上海的日军剿除干净,然后在沿海地区进行设防,这样一来就能阻止日军继续发挥兵力优势。

随着中国军队的凶猛进攻,上海的守城日军以及后续增援部队数量大幅锐减,日军安插的据点大部分也被拔除。

对于当时的情况来讲,距离把日军赶下海只剩一步之遥,然而在这个紧急的时刻,松井石根及时对日军进行增员,迅速抹平了和我方之间的差距。

虽然日军增员部队的战斗力很强,但是以陈诚为首的王牌部队,依旧展现了不俗的实战水准,迅速将被日军占领的一些地区进行收复。

不仅如此,其他各方的部队也参与到拱卫上海的战斗中来,这在抗日战争爆发以来还是头一次。

可以说,当时包括国共两党在内的全部国内势力,都将宝压在了淞沪会战上,这场战争只许胜,不许败。

凭借当时的人员配置,只要指挥官正常发挥,不能说稳操胜券,但是也不至于以惨败收尾。

不知不觉战争持续了两个多月,日军还在不断前来增员,中方肩上的压力也与日俱增。

面对这个胶着的局面,陈诚向蒋介石进行提议,将所有的部队进行撤离,在苏州附近进行布控。

陈诚的建议也不是不无道理,在淞沪会战打响之前,国军就在苏州的太湖附近修建了很多军事设施,十分合适用来防守。

当时日军已经逐渐占据上风,因此将部队撤离到苏州附近,可以更加有效的对敌军展开反击。

然而不巧的是,商讨中日关系的九国公约也正在进行中,假如中方这个时候从前线撤退,势必会对一国的脸面造成一定的损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最是注重面子,因此没有听信陈诚的建议,而是给前线部队下达了作战任务,必须在阵地上进行坚持,一直等到会议结束。

但是当时的敌我力量已经渐渐失衡,虽然前线部队能够勉强维持抵抗,但是日军的增员依旧源源不断,一旦到达临界点,迎接我们的将是溃败。

当时张发奎负责的正面战场,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侧翼还遭到了敌人的攻击,整支军队都处于敌军的攻击范围之内。

陈诚看到这一幕之后,连忙向蒋介石再次提议进行撤退,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蒋介石居然依旧不为所动,命令前线部队务必再抵抗三天,会议马上就要开完了。

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有多么的愚蠢,日军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机会,发动了更为凶猛的攻势,此时我军已经无力抵抗,防线被日军从正面攻破。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中国在淞沪会战期间伤亡人数将近30万人,达到了参战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其中蒋介石部队伤亡比例最为惨重,足足达到了三分之二。

虽然在这些部队中,还有桂军这样的狠角色,但是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也依旧无力抵抗,在三日内就牺牲了四万余人,几乎一天打光了一个师。

作为淞沪会战的指挥官,蒋介石注定难辞其咎,如果不是他的错误决策,部队不会伤亡如此惨重。

那么这场战争有哪些可以反思的地方呢?

3

淞沪会战,以兵力换胜利,一天打光一个师,几乎掏空蒋介石腰包。

不可否认的是,淞沪会战在蒋介石心目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在他的全面抗战规划中,淞沪会战就被称为“绪战”。

和以往的中日战争不同的是,淞沪会战中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双方参战总人数达到了百万人之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战争中海陆空都同时登上了舞台,这在此前是极其罕见的。

淞沪会战整场战斗持续了将近五十天,战争无比惨烈,这在抗日战争期间也是头一遭。

期间大大小小的无数场作战,几乎都有蒋介石的参与,并且都是在他的指挥下进行的,战场上的一些重要问题也都需要蒋介石做出决断。

虽然从两军的战力对比来看,我军很难在上海讨到便宜,但是如果不是蒋介石的严重指挥错误,也不至于出现如此惨重的伤亡,以至于几乎将家底赔了进去。

那么包括蒋介石在内的指挥官们究竟在哪些方面犯错了呢?

首先蒋介石采取了全线防御战略,也就是消极防御,这一战术思想几乎贯穿了淞沪会战始终。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之下,我国前线的无数士兵,只能被动钉在自己负责的区域内进行驻守,不断和敌人展开消耗,即便找到进攻机会也无从开展。

可以肯定的是,单纯的被动防守势必会丧失战场主动权,随着时间的推移,敌军势必会找到我军防守的薄弱环节,进而采取重点进攻。

在传统的战略防御环节,往往穿插着战术进攻,这样才能让敌人顾此失彼,可惜蒋介石不懂得这个道理,从而导致之后的溃败。

蒋介石战略的第二个错误就是采用了阵地战,在这场战斗中,中日之间武器装备以及军队成员素质的差别十分显著,更何况日军掌握着制空权以及地理优势。

从战术的角度来讲,国军完全不能够和对方硬碰硬,反而采取迂回、游击的战术反而更加能扬长避短。

然而蒋介石依旧坚持自己老套守旧的军事思想,采取了阵地战这一单纯防御的方针,严重脱离了实际。

蒋介石在《告各战区全军将士书》中曾经写道,全员战士务必要坚守阵地,修筑深沟高垒,不断粉碎敌人的进攻。

在淞沪会战中,他几乎将阵地战贯穿始终,在各个战场上都看到了阵地战的影子,完全将客观现实与将士们的生命置之不顾,很明显是一种严重不负责任的表现。

老蒋战略方面的另一失误,就是采取了持久战以及消耗战。

会战期间,蒋介石忽视了常规的作战规律,没有将全部精力放到如何打赢战争上,而是寄希望于西方国家向日本施压,从而不劳而获。

在这种战略思想的引导下,他为了拖延时间,为争取到相关利益,让部队和日军进行正面消耗,企图拖住对方。

然而面对日本军队精良的武器装备,以及训练有素的精英士兵,这一战术思想得到了反向验证,前线部队接连失守,很多阵地都拱手让人。

期间,陈诚、白崇禧、李宗仁在内的高级将领,都纷纷劝蒋介石,请求转移阵地,等到合适的时机再向日军进行反攻。

然而蒋介石或没有直接采纳,或采纳后又临时翻脸,将此前的承诺置之不顾,从而引发了更加范围的伤亡,导致在最后的大撤退中慌不择路,成为了日军的活靶子。

陈诚日后在回顾淞沪会战的时候曾经提到,这场战争最大的教训就是,战略给政略进行让路,这是国家的不幸。

蒋介石战略的最后一个错误,就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正面战场,对于两翼的敌人缺少防范。

在淞沪会战前期,日军曾经在长江南岸成功进行登陆,足以证明他们对这个战术已经了然于心。

但是蒋介石对此没有进行防范,在两翼依旧缺乏足够的兵力进行驻守,从而让日军找到了机会,从而对我方部队直接造成致命威胁。

之后蒋介石在进行反省的时候,也意识到了这一失误,称自己不注意侧背的重要性,让敌军能够趁虚而入。

可以说,蒋介石作为淞沪会战的操刀人,将原本可能获胜的一场重要战争打得一塌糊涂,也间接导致了我方抗日的被动局面。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