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怎样走完最后时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或许,有的人想要做最后的挣扎,希望能在这个世界停留久一点;有的人选择平静等待死亡的到来;有的人则会想办法加速自己的死亡,让自己少遭点罪的同时,也避免给亲属带来更多负担。

她是北大知名教授的夫人,也是北京一中学的高中老师。虽然她出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但其思想很开明,甚至比现在绝大部分人都要豁朗。

“没有目标的人生非常难受”,“争取在人生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既能减少自己的痛苦,也能尽量避免给别人造成负担”。

这些都是她说过的话。尤其是后面一句,给人们留下了很多思考,她自己也做到了这一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主动断食,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充满坎坷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哲学家老子曾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大意是说当老百姓为某一项追求而不怕死了,统治者用死亡来威胁他们就没有任何作用了。延伸下来,一个人连死亡都不惧怕,那么就没有什么能让他害怕的。

陈司寇,于1921年出生。5岁的时候,母亲便离开了人世,自此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在那个年代,女孩子不受重视,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存在。不过,那时候新思想也逐渐进入中国。

新旧思想发生激烈碰撞,解放了很多人的思想,改变了很多女性的命运。虽然周围的环境对陈司寇不太友好,但她像石缝里的一株野草,顽强生长。她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一边打工赚学费,一边辗转各地求学,使她养成了吃苦耐劳、坚强独立、追求自由的性格。

艰难求学过程中,抗日战争爆发了,日寇残忍杀害了很多中国军民,陈司寇亲历了这一切,让她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加入了我党。她喜欢给自己定目标,然后一步步去实现它,不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考进最高学府,是陈司寇给自己定的目标。经过不懈努力,她考上了北京大学教育系。

为什么选择教育专业?因为陈司寇想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只要栋梁之才多了,国家民族复兴才有希望。期间,她认识了丈夫赵宝煦。此人的经历跟陈司寇很相似,他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1922年末出生在一个贫苦的读书人家,从小他就跟着父亲读书认字。由于家里条件不好,赵宝煦10岁时才上小学,而且中途几次因交不起学费不得不辍学。战争岁月里,他依然刻苦学习,成绩长年排在第一,取得了免交学杂费的机会,靠着这个他完成了高中学业。

1943年,赵宝煦离开北京,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云南昆明,进入西南联大化工系念书。一年后,他改念政治学,钱端升等著名政治学家是他的老师。在恩师的教导下,他运用政治学原理以及研究方法积极研究中国发展所急需的发展模式、发展方向和政治等问题。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大复校,赵宝煦回到该大学的政治系学习后。1948年,他毕业了,并留在北大政治系当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喜结连理。陈司寇和赵宝煦结婚后,为他生育了3个子女。当然,她是新时代的独立女性,不会当家庭主妇,在家相夫教子。

1958年,她进入北京101中学教政治。她雷厉风行,对学生严格要求,很快就在学生中建立威望。在同学们眼里,她是一位很严苛的老师,属于刀子嘴豆腐心,希望把每一位学生教导成能独当一面的独立个体。

然而,陈司寇的这种教育模式在特殊年代,成了第一个被攻击的对象。她被学生们强迫剪阴阳头,被迫拿着破脸盆走上街,一边敲一边嘴里喊着“我是牛鬼蛇神”。当时,学生们不再喊她“陈老师”,而是“陈死狗”。体罚、毒打、被学生们凌辱捉弄,给她的身心带来了一定的伤害。

面对邪恶势力,陈司寇始终没有屈服。即便所处的环境再艰难,她也没想过自杀。而她认识的一些亲友,因为忍受不了折磨和羞辱,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用这种方式摆脱了折磨。赵宝煦和妻子的遭遇一样,夫妻俩相互鼓励,相互安慰,挺过了那段艰难岁月。1976年,陈司寇从学校退休,丈夫继续为国家的发展而殚精竭虑的工作。

如果是一般的女性,退休后含饴弄孙,没事儿养养花花草草,或者出去散散心,日子过得很悠闲。她们觉得自己忙碌了大半辈子,既然退休了,那就好好享受生活。但陈司寇不是一般人,她的退休生活相当规律,时间安排得很满。她每天很早起床,会出去走走,九点钟之前必须吃完早餐。然后,她就待在家里看书读报,订了好几份杂志,若是不抓紧时间看,可能一天看不完。

虽说陈司寇已经退休了,但是她仍然心系国家大事,会看时政一类的消息,也会学一些新东西,用新知识来填充自己。每个月有退休金,儿女也会给老两口拿一些钱,夫妇俩在金钱方面还是比较宽裕的。他们有能力请一个保姆来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却没有这么做,因为陈司寇不习惯与保姆同住,坚持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洗衣服、做饭这些事,她都是亲力亲为。

陈司寇老人接受媒体专访时曾说,人过了70岁以后,因为孤独和病痛,会觉得日子很难过。他们的圈子和活动范围小了,就把精力放在儿孙身上,可儿女们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没有多余的精力陪伴老两口,所以他们会感到孤独。中国传统思想中,人老了之后想享受儿孙们承欢膝下、几世同堂的生活,这也是绝大部分人的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陈司寇老人不这么想,思想开明的她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与后辈们住在一起会给他们带来不便,倒不如老两口独自生活那么自在。孩子们每个周末都会回家里探望,对她来说却是一种“甜蜜的负担”。2012年1月末,赵宝煦老人病逝。丈夫走了之后,她坚持一个人住,家里也没有保姆,只有一个小时工每周会来打扫2次卫生。

孩子们不放心,担心老人会发生什么意外,因此回家很频繁。作为母亲,陈司寇老人体谅孩子们的辛苦,不想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负担。尤其是儿子,住的地方离她家很远,每个周末来回奔波非常辛苦。于是,老人直接让儿子不用每个周末都回家看望自己,每隔两个星期回来一次就可以了。她把自己的退休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用书籍报刊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不会感到孤独。

病痛,是每一位老人所面临的问题。对此,陈司寇老人认为要尽量减少病痛,老年生活要过得健康愉快。散步、做家务等活动一定程度上能锻炼老人的身体,这也是她为什么多年来坚持生活自理的原因之一。

看书看报、运动,可以降低老人患某些疾病的概率。饮食健康,生活规律,是很多老人长寿或者保健的秘诀之一。陈司寇老人不断学习保健知识,避免给孩子们添麻烦。除此之外,乐观的心态也非常重要。即便她已经很注重保健,病痛还是找上门来了。

2014年,93岁高龄的陈司寇老人被查出左肾上长了一个肿瘤。医生建议她做手术切除肿瘤,却遭到了拒绝,孩子们也劝说她尽快动手术,她仍然没有答应。面对生死,她看得很淡。

她告诉儿孙们:“我90多岁了,动手术切了肿瘤,谁又能保证术后不会出现其他疾病,没有必要做手术。我已经做好了随时离开的准备,现在我没有任何遗憾,只希望活着的每一天有质量。”

由此可以看出,老人活得很通透。

或许在陈司寇老人心中,动手术风险大不说,自己活到了90多岁,超过了中国人均寿命20余年,已经是赚到了,很多事情没必要强求,何必让自己遭更多罪,给儿女们添麻烦呢?老人坚持,孩子们不好再说什么,便没有动手术。

前面提到过,老人经常看一些保健、医学类的书籍,知道肿瘤喜欢酸性食物,不喜欢碱性食物。她基本不吃酸性食物,平时会多吃一些碱性食物。至于肿瘤有没有变大,她不知道,因为她没有再去医院检查。在她看来,不就是一个肿瘤吗,生死有命,没必要放在心上。

陈司寇老人患病后,孩子们想找个保姆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再一次被她拒绝。她表示,岁数到了要顺其自然,还是坚持一个人居住,每天过得很充实,病痛似乎离开了。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2017年4月末,陈司寇老人96岁了。肾上的肿瘤恶化了,引发了尿毒症等疾病,老人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行动越来越迟缓。一次,她不小心跌倒了。老人跌倒是很严重的事,更何况她已经90多岁了,她中风了,身体器官开始出现问题。即便如此,她也坚持生活自理。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的身体越来越差,双腿也逐渐不能行动。到了9月,陈司寇老人严重到不能下地走路,只能躺在床上。

这时,孩子们希望老人去医院接受治疗。陈司寇老人脾气倔,不去医院,也不让他们请医生到家里来给她看病。老人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子女们请了个保姆,和他们24小时轮流照顾她。虽然老人不想过这种没有质量的生活,但自己现在没有行动能力,无法阻止孩子们的好意。

老人一生骄傲,看着孩子们没日没夜地守在自己床边,休息不好,他们年纪也不小了,经不起这么折腾,非常心疼他们。为了不拖累孩子们,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断食,想走得更快一点。

从10月17日开始,陈司寇老人不再吃任何东西,不准孩子们强行喂东西给她吃。按照正常的人情世故以及陈司寇老人与丈夫的地位,弥留之际会有很多人来看望她。但老人淡泊名利,不希望麻烦别人,特意嘱咐女儿不要通知她工作了几十年的学校、亲朋好友。

孩子们哪里不知道老母亲的用意,却没有办法阻止她,只能含泪看着老人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肾癌带来的腰疼,让陈司寇老人受了很多折磨。她宁愿被病痛折磨,也不愿意让医生打止痛针。看见这一幕,孩子们心里非常不好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身体本来就很虚弱,加上不吃饭不喝水,没有营养来源,陈司寇老人的身体支撑不了几天。10月21日下午5点多钟,老人与世长辞。老人走得很安详,在最后时刻用断食的方式,让自己走得更快一点,少拖累后代。

陈司寇老人,是不少老人的真实写照。一些老人活到了一定的年纪,不惧怕死亡,却害怕自己成为儿女们的负担,更不想给儿女们添麻烦,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尽快结束生命。

站在老人的角度,这种做法能让他们少受一点罪,少拖累孩子。但对儿女们来说,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父母被病痛折磨,会倾尽全力让他们多活在世上一天,谁不想父母陪伴自己一辈子?即便有时候不能解决问题,可至少子女们努力过,没有让自己留下遗憾。

到底谁的做法比较正确,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站在不同的立场,看法也不一样,或许这是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世纪难题。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新来的朋友,请不要忘了点点关注,谢谢大家,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