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第一心理主笔团

编辑 / 汤米

毛姆曾说:

作家最感兴趣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

人性是什么?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性是指人类最原始的本性。

在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即人性心理学(Psychology of Human Nature),学者们探索人性,企图掌握人类的心理模式,探究人的心理行为和个性如何成长等问题。

然而,你真的理解人性吗?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东方还是西方,杰出的文学作品均致力于探索人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知名侦探小说作家东野圭吾在《白夜行》中提到过,

在这个世界上,最难直视的不是太阳,而是人心。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广为人知的格言源自《论语》,许多人在青少年时期就通过学校教育而熟知这一句。

尽管我们在年少时期就已经对这句话进行了认真学习,但许多人在岁月流逝后仍未能深刻理解其含义。这是因为他们还未能真正理解人性。

当人们误解自己或不了解自己时,常见的反应是感到愤怒并急忙为自己辩解。然而,一旦你理解了人性,你就不会这样做。

心理学中有一个现象称为自证陷阱(Self certification trap)。

我们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的人:这些人非常顽固,对自己的看法坚持不渝,即使面对直接的证据表明他们错误,他们依然固执己见。

换言之,人的天性就是固守己见,即便有确凿的证据,他们也不愿改变。

因此,一旦理解了这种人性,就无需与那些误解你的人争辩,因为他们的偏见源于自身,与事实的真相无关。

今天,我们将探讨六种表现出对人性深刻理解的特质,实际上,95%的人对此并不了解。

1. 人的本质是追求利益和避免伤害

人虽然是高等动物,但仍属于动物范畴。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曾经提出,

人的本能包括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而本能则是驱使欲望和冲动的最原始的动力。

因此,在资源丰富时,人们可能会相互宽容,考虑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一旦资源稀缺,出现资源不足的情况,人的基本生存本能就会被激发。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为了实现目的不惜采取任何手段。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便是这种情形的表现。

在历史上的饥荒时期,人们甚至会为了生存而采取极端行为,如易子而食。这些都是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的例证。

2. 人具有从众心理

在中国文化中,从众心理被形容为随波逐流。

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曾提出,人的基本需求包括爱与归属感。

这意味着,人们天生希望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并成为某个群体的一部分。这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需求。

因此,当一个人与群体不合时,他会感到强烈的社会压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部分人往往不能坚持自己的立场,而是倾向于顺应潮流。

在全球范围内,无数人把一生都致力于寻求与众不同。

然而,他们未曾意识到,寻求与众不同本身也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群体。那些渴望独特性的人,常常会与追求相似目标的人群交往。

例如,许多摇滚乐爱好者常常蔑视流行音乐,但实际上,他们自己也构成了一个虽小众但确实存在的群体。

3. 自律未必能带来自由

最近几年,健身和身体管理已成为许多城市女性的日常。在这一领域中,“自律带来自由”的观点逐渐流行。

但是,自律真的能带来自由吗?

自律是否意味着在劳累的工作之后,还要强迫疲惫的身体去健身或学习?

或者,在饥饿难耐时依然忍住不吃一口饭?

显然,自律在本质上是对自我的欲望进行压制。

但事实并非总是这样,很少有人意识到抑制欲望本身同样是一种欲望。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人越是自律就越感到焦虑。

事实上,较为理想的做法是顺其自然,常言道,急不得,适度保留一些欲望,能使生活更加轻松。

4. 人们总是偏爱听到好话

历史上,有如魏征这样敢于直言的忠臣,也有和珅这样的油腔滑调的贪官。

魏征虽说真话,但在李世民面前总是小心翼翼,担心一言不慎就会丢掉性命。

而和珅虽是贪官,却因为巧妙的甜言蜜语而一直安全无事,直至乾隆帝驾崩才被罢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何人们普遍喜欢听到好话呢?

心理学解释称,这是因为被尊重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

每个人都希望在社交圈中得到尊重和认可。当有人提出真实却可能令人不悦听的意见时,通常不会被接受,甚至会让当事人恼羞成怒。

5. 人无法完全地感同身受

在心理学领域,理解他人的能力通常被称为同理心(empathy)。

但我们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无论一个人的同理心有多发达,他都无法完全体验到另一个人的经历。

在心理学中存在一个名为“投射效应(Projection effect)”的概念,它描述了一个现象:

个体倾向于将自己的观点、性格和情感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因此,个体理解他人的能力,不仅取决于其同理心的强度,还受到个人的知识、视野以及对他人的情感深度的影响。然而,许多人并不理解这一点。

在遭受痛苦时,人们常常会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感受,期望得到他们期待中的回应,但最终往往是以失望告终。因此,不应过度依赖他人的同理心。

6. 人际关系的利益本质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指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分析,司马迁的这番话颇有道理。

世界上的人际关系从本质上讲,无非是基于利益的互动。

在父子关系中,很多父母生育子女是为了延续家族或为晚年提供保障。

此外,从孩子降生之日起,许多父母就开始无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期望强加给子女,甚至操纵他们的生活。

有的父母还会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于孩子身上,有时甚至通过道德绑架的方式来实现。

在友谊关系中,基于利益的联系同样普遍存在。

即使是真挚的朋友关系,双方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利益往来。

例如,一个朋友是否能为你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与之相处是否让你感到快乐。

婚姻关系亦是如此,从法律角度来看,婚姻涉及的是权利、义务、责任和财产等方面的利益关系。

即便是深爱彼此的伴侣,也难免在关系中寻求某种利益,无论是情感上的陪伴还是其他形式的支持,归根结底,每个人都有所寻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