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考研也快进入尾声了,一志愿复试完的同学应该已经知道自己的复试结果了,各大院校也陆续发布了一志愿的拟录取名单,还有一些同学目前正在紧张地进行调剂事宜,或者已经决定二战,三战之类的。希望今年能上岸的都能尘埃落定,努力完了,剩下的就看天意了,任何考试都会存在运气,有时候运气甚至会起决定性作用,这也很难预测。我很喜欢一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因为现在的就业环境,很多同学从大一开始就在计划升学,很多同学也是被逼着卷学历,而非享受大学生活。我自己考研的时候,还是比较随心所欲,从小就比较喜欢历史,那时候没考虑过什么就业问题,现在我一般会劝跨考的同学谨慎选择历史学,看看历史的就业率,345分的国家线是存心不想收太多文科生罢了。

如果你本来就是纯粹的文科生,大学没学过数学,对理工类专业也完全不感兴趣,那确实没什么选择。但是如果你学了数学,本身是管理类专业,金融,商科,或者带点理工性质的专业,那其实选择会多一些。现在很多人只想有个硕士学历,那就可以考虑国家线相对比较低的,但是又有政策扶持的专业,比如农学,部分允许跨考的工科类专业,一些专硕就业比较不错的专业,或者考公=考编法硕(非法),比起马理论和汉语言稍微好一点。

马上到6月暑假了,很多大三的同学可能已经在准备高校的夏令营,以及9月的正式推免,完善自己的简历,其他想要考研的同学就得开始确定院校和专业了,但是我建议还是先确定专业,再择校,因为你想学的专业有的学校可能没有硕士点,如果是纯文科性质的专业,建议最好还是定一所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院校,这样你还可以多个选择,否则到时候想继续读博,又要花费更多精力。

6月-9月,对考研学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节点,其中包括已知目标院校的拟录取名单,专业的调剂情况,2025年的招生目录和招生简章等。如果是第一次考研或者跨考,那比科班生或者二战的同学更加需要精力准备,包括收集信息,熟悉考研流程,熟悉目标院校和该专业情况,关注专业课参考书目,25年是否有变化,近几年的真题考察是否更加灵活等。

如果灵活的话,就不能只停留在参考书,不管是初试还是复试,更多地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吸引老师,有的老师或许很好,会愿意给机会,但个人的学术能力和学术态度也是关键。因为本身跨考需要熟悉和记忆的内容就比较多了,再加一些市面上的辅导教材,参考书太多的专业很难掌握得非常好,如果其他公共课比较薄弱的还得分配时间,看不完反而会很紧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立成公教育建议:文科专业的同学,备考的时候抽空听一些专业相关的讲座,看一些目标院校或者这个方向顶尖的老师写的核心期刊的论文,关注一些顶尖院校的学术报告,简单学习文献综述,提炼论文的主要观点,答题的时候如果能用上,也会给阅卷老师带来一些新鲜感,就算用不上,那也是内在的提升复试的时候也会省一些力气,有一些说辞。对于一些跨考生或者专业课参考书较多,知识点比较繁杂的专业来讲,暑假期间集中学习是最为重要的:

1. 因为同学们的时间比较宽裕,可以以做一个比较完整的复习规划;

2. 系统性地学习,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课分部学习,适合专业课思维的整理;

3. 可以将备考效率最大化,可以快速补足自己的弱项,为冲刺阶段腾出足够多的时间,毕竟最早7月就要开始复习公共课,尤其是政治也需要花一些时间;

4. 针对实在缺乏自制力的同学,还可以考虑提供住宿的暑期集训,有固定的场地和集中的上课时间,让你延续在学校学习的感觉,日常生活也比较有规律,调整和培养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但也不能完全依赖于集中学习,毕竟过了暑期,回到学校或者忙别的,又要影响到之前的状态;

5. 暑期集训期间,因为周围的人都是考研的同学,所以学习氛围还是非常不错的,不像在学校或者寝室身边的人可能各有各的人生规划,要就近找到一个研友互相督促也是不容易的,还要考虑生活习惯,作息等是否合拍,还需要断绝一些不必要的人情往来。

总得来说,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下,在校生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好两个月的暑假时间复习,跨考生需要迅速掌握专业课的复习规律,之后的时间就有的放矢,到了10月和11月,就更多地在真题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考研是跟自己斗争的,一年只有一次,沉没成本非常高,尤其是二战甚至三战,四战的同学,心理压力,自我膨胀和间歇性的惰性是压垮自己的综合因素如果不考虑就业,那就尽管放手学习,远离那些吸收你能量的人和事。如果考虑就业,那已经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未来规划选择了专业就更要好好把握时间,争取一战上岸。在这个环境下,最让人难过的状态就是那种不上不下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