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两国,均为世界瞩目的人口大国,总人口都超过14亿。有趣的是,尽管两国在人口规模上相近,但在粮食贸易方面,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势:中国往年都会大量进口粮食,而印度却积极往外大量出口粮食。这一现象引发了众多疑问:为何两国在粮食贸易上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要明确一点,中国从他国购入粮食,并不意味着是生产出现了问题。实际上,中国的粮食生产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就算不进口,也满足了国内需求,每年还有盈余储备。我们的主要粮食作物,如小麦、稻谷这些,都有严格的种植规模,中国人饭碗早已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国进口的粮食中,大部分是大豆、玉米、高粱等经济作物,这些主要用于养殖业和榨油业,以满足国内对肉蛋奶等副食品的需求。还有,从成本来说,这些进口的成本更低,因为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地广人稀,农业发达,加上机械化种植,其生产成本远低于我们,进口粮食更利于中国养殖业发展。

可见,中国进口粮食更多是出于优化饮食结构、提高生活水平,还有生产成本考虑,而非粮食生产不足。

那印度为何能够大量出口粮食呢?是其国内生产过剩吗?从表面上看,印度似乎比我们拥有更好的农业条件:其耕地面积较多、土地又肥沃、气候适宜、雨水充沛,一年三熟。但这些优势并未完全转化为粮食生产的实际成果。印度的粮食产量远低于中国,大概只是我们一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主要是由于印度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政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水利建设不好,就导致靠天吃饭,这非常被动。此外,印度国内的地主制度也是一个大问题。家里有田的,富得流油。家里没田的,只能给人家种植,一年到头,工资不够买粮食。这就陷入极端,地主家粮食吃不完,穷人没钱买粮食。

而在印度,大部分耕地都集中在地主和农场主手中,贫困农民则面临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困境。每年印度饿死百万人以上。农场主们,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就会选择将粮食低价出口到国外,而国内贫困农民则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保障,就容易产生饿死人的局面,所以印度年轻人,会选择参军填饱肚子。但种姓制度制约,不是谁都能当兵。

可见,印度每年能大量出口粮食,并不值得羡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建立在饥饿和不平等基础上的粮食出口并不可取。相比之下,中国能够在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同时,通过进口丰富民众生活,提高生产能力,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