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郁郁葱葱的森林到深邃莫测的大海,从一望无际的草原到壮阔无比的沙漠,每一种自然景观都诉说着地球的故事。

塔克拉玛干沙漠,这片占据33万平方公里的沙海,虽不及世界之最撒哈拉的辽阔,但也是举世无双的存在。

在这片看似荒凉的土地上,是否有人居住?沙海之下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01

塔克拉玛干沙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个名字在维吾尔语中意味着"进去出不来",听起来就让人感到一股阴森的气息。

位于新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心,塔克拉玛干沙漠东西绵延长达1100多公里,南北宽约550公里,总面积高达33.7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云南省的疆土,甚至比整个德国还要大。

此沙漠不仅是中国境内最为辽阔的沙海,更位列世界十大沙漠之第十,其流动性之强,仅次于阿拉伯半岛的鲁卜哈利沙漠,被誉为“全球第二大流动沙漠”,其壮观与独特之处,足以令世人瞩目。

走进塔克拉玛干,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广袤无垠的流沙场景,这里地表布满了厚达数百米的松散冲积物,在大风的侵袭下,形成了高达300米的巍峨沙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错落有致的沙丘群呈现出令人目眩神迷的万千形态,有新月形、线形沙丘,也有金字塔形、鱼鳞状沙丘,更有蜂窝状、羽毛状沙丘,构成了一座天然的"风沙地貌博物馆"。

这些流动沙丘面积之广绝非小儿科,约占据了整个沙漠82%的土地,实在是一片汪洋大海般的壮阔场景。

除了壮观的沙丘景观,塔克拉玛干沙漠还有着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这里阳光毒辣,沙面温度高达70-80摄氏度,夜间温差则高达40度之巨。

干燥缺水的环境加上剧烈的温差,常常引发诡异的"海市蜃楼"现象,令人产生迷惑的幻觉,而且复杂多变的沙丘地形更是给生物存活带来了致命的威胁,只有最顽强的生命个体才能在此艰难求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是这片神秘又险恶的"死亡之海",吸引了众多探险家前来挑战,从俄国人普尔热瓦尔斯基、瑞典人斯文·赫定,到著名的亨廷顿、斯坦因,再到日本僧侣橘瑞超,以及国人彭加木、余纯顺等,都曾独闯塔克拉玛干的深处。

他们远离河流和水源孤军作战,在这片未知的领域冒险前行,缺乏路径指引和后勤补给,加之天气骤变等不可预测的因素,使探险之路充满了危机重重,但正是这种高风险,吸引着这些英勇的探险家一次次挑战自我,向着未知的领域进发。

02

沙漠地貌

沙漠是地球上最神秘的自然环境之一,其形成过程复杂而又漫长,沙漠的形成需要经历几千年的地质变迁和风化过程,各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让沙漠成为人们仰慕的壮丽景观。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受制于日夜温差极大、降雨稀少和风力强劲的气候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沙丘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沙漠的沙层厚度与成分,实则是众多因素交织影响下的产物,风化沉积物的累积时长、堆积的速率,以及风力流动的强烈程度,都在塑造着沙漠的独特地貌,使其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态。

长时间的积累使得沙层增厚,强风会加速沙漠的形成,而风力较弱的地方则沙漠厚度相对较薄,沙漠中的沙粒分层现象也展现了沙漠内部的神秘之处,各种颗粒根据大小和密度分布在不同层次上,形成了复杂而美丽的结构。

沙漠中心地带的沙丘和平坦地带的沙盆都展示了沙漠内部不同地带的特点,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沙漠的表面纹理、颗粒大小和成分都各具特色,使得人们在探索沙漠的奥秘时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变化和惊喜的世界。

03

塔克拉玛干珍贵的资源

塔克拉玛干沙漠虽然看似荒芜贫瘠,但是它却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巨大的开发潜力。

早在三千年前,这一带便是繁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1901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此发现了尼雅遗址,上世纪80年代中国考古学家又对该地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出土了大量跨越时间久远的干尸和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最为珍贵的,莫过于一块汉代护锦,上面写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诛南羌,四夷服,单于降,与天无极"的预言性佳句,这块护锦被评为一级文物,堪称中国考古发现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与西安兵马俑齐名,承载着深邃的历史内涵。

除了璀璨的古文明遗存,塔克拉玛干沙漠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早在亿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辽阔温润的大海,孕育了蓄积了数量惊人的石油和天然气。

得益于其处于塔里木盆地的中心位置,使这些资源免受地壳运动的剧烈影响而得以很好保存。

根据最新勘探数据,塔克拉玛干沙漠下蕴藏的石油储量已超过50亿吨,天然气储量超5000亿立方米,是我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少有的能源宝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化石燃料,塔克拉玛干沙漠下还蕴藏着巨量的地下水资源,地表虽呈现干旱的沙漠景象,但其地下水库实为新疆地区生态平衡的关键组成部分。

过去人们曾将部分地下水开采出来,供应给沙漠内的植被和动物群落,以维系着这里有限的生态系统。

不仅如此,塔克拉玛干沙漠下埋藏的还有全国已探明储量最大的钾盐矿藏,被誉为工农业生产的"粮仓"。

如今我国对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珍贵资源的开发保持审慎态度,尽管国内外形势动荡,能源问题日益突出,但出于对脆弱沙漠生态的保护考虑,我们不会贸然开采破坏这里,除非是迫不得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未来如果科技发展能够突破性地利用沙漠中细小的沙粒资源,塔克拉玛干必将成为取之不尽的宝库。

塔克拉玛干沙漠很可能成为新时代的发展重镇,她孕育了古老文明,也承载着未来的希望。

对这片广阔的土地,我们既要怀着崇敬的心去珍惜和保护,又要怀着憧憬的心去开发和利用,在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开发之间寻求平衡,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04

我国的治沙工程

在世界各地,治理沙漠都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沙漠资源的国家,面积高达261万平方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是西北地区的沙漠化现象日益加剧,沙尘暴频繁肆虐,对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与不便。

沙漠化问题的根源在于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过度开垦与放牧导致的草场退化便是其中的重要推手。

沙漠化土地无法用于耕种,水土流失现象严重,这不仅对农业生产构成威胁,更对河流水质造成污染,给整个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破坏。

过去中国主要依赖人工种植树木等传统方法来治理沙漠,但效率较低且费时费力,直到北京林业大学研发出"吞沙巨兽"多功能固沙车,这一黑科技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沙漠治理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吞沙巨兽"集播种、浇水、施肥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工作效率是传统方法的50倍以上。它拥有强大的柴油发动机、智能导航系统,能够自动完成各项任务,效果惊人。

除了高效种植树木,固沙车还可以铺设草格子,这是中国治理沙漠的独创方法,传统方式需要人工挑选、摆放、压实,工序繁琐易错。

而固沙车则通过升级改造播种机,实现了麦草的自动压缩、精准放置,大幅提高了效率,这一技术创新让治理沙漠变得更加高效,取得了明显成果。

虽然固沙车在治理沙漠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依然面临诸多挑战,沙漠土地巨大,种植的树木需要时间长才能长成,形成有效的固沙屏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新的沙漠化问题不断出现,给整个治理工程提出了更大难题,但有了固沙车这项黑科技的助力,相信沙漠治理的进程将会更快,也会更加有效。

"吞沙巨兽"已在甘肃等地投入使用,每天可吞噬40亩的沙漠,成为治理沙漠的得力助手。

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更多固沙车的投入,相信沙漠治理事业必将取得全面胜利,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我们携手努力,为这片绿色的家园增添更多绿意,传承给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