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丨本刊记者 陈曦

在一间全透明的“修复室”中,几位油画修复师正在一件老旧、皲裂的大幅油画前忙碌着,不时拿起各种高精仪器对画作进行检测、记录……如果你这几天走进上海奉贤区博物馆新馆,便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环绕着这间玻璃修复室的,还有不少曾出现在课本上的“名场面”——罗工柳的《地道战》、刘耀真的《刘胡兰》、俞云阶的《吾土吾民》、刘海粟的《打铁》……来自国家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油画雕塑院、刘海粟美术馆等机构的20余件红色经典油画汇聚一堂。它们不仅唤醒了观众脑海中的红色记忆,也展现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油画保护与修复的光辉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修复日记II——永不褪色的红”展览现场

这场“修复日记II——永不褪色的红”红色经典油画回顾与修复科技展,正是奉贤区博物馆今春呈现给观众的一大“新玩法”。不过,这只是近年来在该馆上演的亮眼活动之一,作为一家新馆,其此前还推出了“雍正故宫文物大展”“古蜀之光——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文物大展”“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等重量级大展。

这座规模不大的区级博物馆,距市中心四五十公里,正式开馆才5年,藏品不足万件,却能与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重要文博机构携手办展,吸引数十万观众一再前来打卡……它,到底有什么“魔力”?

日前,《中国收藏》杂志记者独家专访了上海市政协委员、奉贤区博物馆馆长张雪松。自20世纪90年代一头扎进博物馆工作中,张雪松近30年来见证着曾经那座“无人知晓”的奉贤区博物馆,逐渐演变为一个“开放、阳光、温度”的文化会客厅。

张雪松

奉贤区博物馆馆长

奉贤区博物馆在哪儿?

1958年,原为江苏省管辖的奉贤县被划归上海市,成立奉贤区。奉贤区博物馆也于次年经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批准建立。可没过多久,博物馆经营难以为继,被文化馆合并,直到1994年才重新恢复建制。据张雪松回忆,曾经有一二十年的时间,奉贤区博物馆馆址一直在迁移变动,场地、资源也很有限,处于一段“晃晃悠悠”的过渡时期。“每当有外来游客询问‘奉贤区博物馆在哪儿’,本地群众甚至连出租车司机都答不上来。奉贤在当时的确很缺乏一座固定的、完整的、能对外展示区域历史文化的博物馆。”张雪松说道。

近几年,上海着力建设五大新城,奉贤新城也是其中之一,进入了发展快车道。2017年,奉贤区博物馆迎来了重要节点——新馆立项,在金海湖畔启动建设,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整体建筑由日本新生代建筑师藤本壮介设计,兼具当代建筑的时尚感和江南文化的韵味,由紫铜格栅和玻璃幕墙构成的外立面与周遭环境和谐统一。

奉贤区博物馆新馆

馆内设施则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标准配备了恒温恒湿系统,这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离不开张雪松及博物馆团队从动工开始的全程参与。在张雪松看来,博物馆不同于一般性建筑,要达到使用标准必须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而奉贤区所处的海洋性气候也对文物保护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当时建设方见到我们就‘头痛’,但如果有些关键问题我们不去‘争一争’的话,在今后的运营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瓶颈或阻碍。比如说临展厅如果没能按照一级博物馆的要求建设,那么像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机构的重要文物是不可能来这里展出的。”

作为博物馆“掌门人”,张雪松其实从新馆立项那一天起就深感“压力山大”,曾经只需做好野外文物巡查等基础工作的“清闲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面对着有更多可能性的新馆,承载着各方的期许,张雪松和奉博团队紧锣密鼓地对博物馆的蓝图展开了规划。

外观这么漂亮、体量这么大的一座综合性文化场馆,如何才能办出有影响力的展览?奉博团队决定“无中生有,点石成金”。

再给我们一个星期的时间!

2019年5月16日,奉贤区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在展示当地历史文化遗存的常设展之外,一场“雍正故宫文物大展”在临展厅重磅开幕,展出了故宫博物院藏120余件书画、瓷器、玉器、珐琅器、漆器等,也创造了一次超出预期的首秀。

对观众来说,在这家区级博物馆竟然能看到故宫文物大展,实在是震撼不已。为期3个月的展览共吸引了观众20多万人次,不少观众还从外地驱车甚至包机专程赶来,对于奉贤区博物馆来说,这个数字无疑是值得骄傲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雍正故宫文物大展”与奉贤区博物馆新馆一同揭幕。

除了展览期间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的盛况,让张雪松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有一位老先生当时站在一件清雍正仿成化的斗彩盖罐面前仔细欣赏了3个小时,非常令人动容。“他说这是他看过的雍正斗彩中最漂亮的一件,之前从没见过这么多雍正文物公开展出。”诚然,这场雍正文物大展的成功背后有着诸多艰辛和不易。

那么,首秀为何不做康熙、乾隆文物展,而“锁定”了在位时间较短、存世文物较少的雍正帝?据张雪松介绍,一方面是因为故宫博物院此前并未办过雍正文物专题展,而另一方面则是雍正帝与奉贤这片土地的渊源——奉贤区目前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亭海塘”是雍正二年御批修筑的,作为防御海患、保卫家园的重要工程造福了此地人民,奉贤建县也是在雍正四年。

雍正故宫文物展策划开启时,奉贤区博物馆新馆已经建成,当时故宫博物院安全技术处负责人到实地考察展厅环境,发现安全防护上还存在漏洞,不具备展出部分珍贵文物的条件,展览很可能会受影响。“请您再给我们一个星期的时间!”张雪松及工作团队在那一周内不眠不休,按照要求严格调整,终于让此次展览如期举行。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雍正文物史无前例地荟萃于沪上,当中不少文物更是首次出宫亮相,一下子打响了名声。“奉贤区博物馆重开啦!”“新馆展览不一般!”等消息也迅速传开。

开馆首展超高的人气和观众的好评如潮给了张雪松信心,他带着团队马不停蹄地又踏上了新的征程:与国家博物馆合作推出“追梦前行——共和国现代化之路”,与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携手呈现“古蜀之光——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文物大展”,与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馆联合举办“与天无极——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数个重磅展览接连在奉贤区博物馆新馆登场,豪华展品阵容一个又一个,让观众目不暇接。

奉贤区博物馆已成为沪上文化地标之一,吸引数十万观众一再前来打卡。

“这里面的故事实在太多了,一把辛酸泪!”而当张雪松忆起这些展览的筹备经过,真可谓是一出出借展“历险记”。由于2020年至2022年还处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无论是工作人员出行还是借展文物运输,都面临着复杂的情形和极大的挑战。为了让沪上观众一睹三星堆考古新发现,奉博团队大年初五就跑到四川商讨借展事宜“抢占”先机,受疫情影响被迫临时闭馆后给10万位预约观众一一电话通知到位;为了把秦始皇陵兵马俑原件“搬”到上海,让观众近距离看到秦朝工匠留下的指纹,张雪松费尽工夫、多方斡旋;“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展品涉及全国10个省市、26家博物馆,奉博团队兵分六路,哪怕路途遥远、发着高烧也要护送展品安全抵达……每一场赢得喝彩的展览背后都有着道不尽的艰难与汗水。

在张雪松看来,务必要让不远千里赶来的观众不虚此行,所以他们会为借来每一件文物真品力争到底。“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服务好每一位观众。”

每逢大展开启,观众在奉贤区博物馆外大排长龙的画面总会上演。

“与天无极——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难得地将兵马俑“请”到了沪上观众面前。

油画修复就好比做手术。

这5年来,奉贤区博物馆一方面不停地策划文物大展以飨观众,同时也不忘深耕硬实力——文物修复,并将其搬到了台前,向公众科普更多文物保护知识。今年3月启幕的这场“修复日记II——永不褪色的红”红色经典油画回顾与修复科技展览,就是一次备受关注的创新尝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修复日记II——永不褪色的红”向公众展示了油画修复工作的全过程。

值得一说的是,奉贤区博物馆是目前上海唯一具有可移动油画文物修复资质的机构,一群年轻的油画修复师正在这里发光发热。而之所以选择主打油画修复这张王牌,张雪松表示,在我国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中,书画、陶瓷、青铜器等修复早已成为不少文博机构的强项,但油画保护与修复却少有人问津,可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现存于各地博物馆、纪念馆的现当代油画数量庞大,当中不乏重大历史题材作品,承载着一代人的红色记忆,极具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但大多数油画没有进行文物定级,在保护与修复工作中缺乏制度、资金等方面的保障。全国精通油画修复的专家也不足百人,而且一件油画的修复过程往往需要油画艺术家、颜料研究专家、科技检测专家、修复师等多学科人才的通力合作。

“油画并不是真的‘100年不变样’,哪怕是20世纪80年代的油彩,到如今已经光油老化、斑驳、起甲了,它们的损坏、病害程度是超乎人们想象的。”据张雪松介绍,奉贤区博物馆于2022年举办了第一场“修复日记”展,对比展示了一幅20世纪50年代的伊朗油画修复前后的模样。修复团队刚接手时发现该作老化、损坏情况触目惊心,经过一番光学成像分析诊断后,针对其病害的特殊性制定了专门的修复方案,最终让这件面目全非的作品重现真容。

张雪松强调道,科技检测是尤其重要的一环。“我们博物馆的油画修复专家王方经常以‘做手术’来打比方,油画病害检测分析就像是医院检验科先出具数据报告,医生再有针对性地开刀。”由于中国油画与西方油画在材料、创作习惯、保存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修复方式不能一概而论,需先经过科学诊断。奉贤区博物馆修复中心还收藏了新中国成立前后天津、上海等地生产的各品种颜料,计划收集数据以建立中国油画颜料数据库。“我们希望未来可以跟国外的油画颜料数据库打通,这也代表中国油画在世界上占据的重要一席之地。”

展览现场展示了不同的油画材料测试分析之后的成果

张雪松同时还指出,在目前的文保修复工作中,“检验科”与“主刀医生”二者处于一种割裂的局面——对于修复技艺传承人尤其是老一辈修复师来说,他们更依赖于口口相传的经验,对于科研数据不甚关注;与此同时,许多专业研究机构的数据成果并未投入到实践当中,研究仅止于数字。“我们倡导的是更科学的、可持续的文物保护,希望在油画修复领域做深、做透,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修复理念,也提升公众对油画保护的认知观念。”

《中国收藏》杂志记者注意到,“修复日记”系列展览还引入了第三方机构的力量。张雪松表示,之所以将该系列展览交给安川机构这样的专业第三方承办,其实是对博物馆综合实力的一种补充。“双方在油画修复上意气相投,一同突破业界的传统思维模式,更好地实现博物馆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奉贤区博物馆还基于展览推出了“小小名画修复师”课程,带领孩子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了解颜料的来源、色彩变化、画面微生物观察、特种成像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交互。

从“展文物”到“修文物”,奉贤区博物馆的金字招牌一再擦亮,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格外重视,成为奉贤区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高地、堡垒。每年政府都会鼎力提供几百万元的经费支持,这在全国范围内的区级博物馆当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明年打算办什么展?”这是区领导每年必问张雪松的一个问题。在张雪松看来,与其说这是一种将工作越做越好的压力,不如说是一份不愿辜负的期待。他透露道,今年6月,一场科技文物精华展将在奉贤区博物馆重磅推出,立足于上海这个科学创新中心,带领观众重温中国科技发展史的辉煌成就。

图丨奉贤区博物馆提供

编辑丨丁晨

校对丨子毅

本文为原创,版权归中国收藏杂志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本杂志,还有“试听”双重体验。音频及视频号讲述的背后故事,都将在杂志独家呈现。

创造无价

一个月40元的投资,贵吗?知识无价,独立的观点无价,带给您的精神财富更无价。

全年12期 订阅价480元

邮发代号2-688 订阅热线1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