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 医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口述 | 吴宝金、王中华撰稿 | 青蒿

青年强则中医强,中医界觉醒的春风鼓动了青年中医的时代担当。黎明破晓,东方既白。他们遥望着曙光启程,肩负起守正创新、继承发扬中医行业的重任。然而青年中医的成长之路道阻且长,预达目的地仍须拨开前途的迷雾、斩除周遭的荆棘。

4月21-23日,医馆界将在福州举办第四届青年中医论坛,深入交流青年中医的未来发展。

在医馆界第18期《对话100强》直播连线中,医馆界创始人王中华与福州博医汇中医馆董事吴宝金就青年中医培养战略进行了探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

谈及青年中医的成长之路,如何培养是一大重难点。青年中医的成长问题是中医行业未来的“核心问题”,不仅承载着建设中医馆的希望,而且承载着发扬中国文化的希望。

福建国医大师杨春波说过:“青年中医的成才一是读经典,二是跟名师,三是多临床。”

福州博医汇董事吴宝金认为:青年中医在发展中面临的较大问题是缺少实践,即缺少临床的机会。读经典主要靠在校学习;跟名师主要靠机缘巧合;最关键的步骤在于多临床——没有临床经历便无从总结经验,难以做到知行合一。

博医汇创办十年,重视青年中医的引进与培养,具体做了以下几项措施:

1 病案讨论会

博医汇在创办的第二年开启了病案讨论会,于每周四晚进行1小时讨论,每次讨论3-6个病案,由医馆内部专人组织,邀请医馆内外和学校的专家进行点评与指导。 讨论会要求全员参与,除法定节假日以外未曾间断,至今已持续近9年。 讨论会上分享的病案多为经典案例和复杂案例,来源主要是青年中医自己的案例,其次是老中医自己的成功案例。 其中也包括疗效不理想的案例,比如遇到自认为对症状和方药的诊断正确,用药两三日后疗效却不够理想的情况。博医汇通过例行病案讨论会博采众长,为在职的青年中医创造了积极探讨学术问题的成长平台。

2 拜师带教

刚进入博医汇的青年中医须拜师学习并担任医助,按照医馆的需求与青年中医的意愿双向匹配,再安排名家举行拜师仪式,随后边跟诊边实践,协助医生进行如处方录入等相关工作。除非该青年中医在入职之前就很成熟,已有5-10年的临床经验,否则一般都会建议他们先跟诊2、3个月甚至半年时间,期间均为带薪。拜师带教既体现了中医的传承,也起到了引导青年中医的价值观的作用,带动了有的放矢、一以贯之的成长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公益活动

博医汇每年开展大量公益活动,由专门负责人策划组织,形式多样。比如以青年中医作为主力的社区义诊,一个团队中通常有两位以上医生,一位外治,一位内调。义诊密度达到每月100场以上,平均一日3、4场,最高为一个月150余场,达到且超出了一年做一千场义诊的目标。博医汇举办的公益活动,主要是与学校、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合作开展科普及义诊,辐射面广泛,多年来基本实现周边社区全覆盖。

除了社区义诊,博医汇还会定期举办宣传讲座,设有专门的健康管理师作为辅助,旨在与医生呼应和连接观众。健康管理师不一定要是医学背景,但须考取国家认可的讲师资格,在科普方面能表达得比专业的医生更流畅,在医馆内的角色定位也同样是负责宣讲,起到配合就诊的作用。博医汇提倡让老百姓都成为中医调理的受益者,举办宣传讲座和社区义诊等公益活动不仅能传授人们如何用中医养生、调理,而且从长期来看也能给医馆建立口碑、形成品牌、带来流量,实现双赢。

4 文化认同

青年中医尤其是全职的青年中医,未来可能需要承担大量的诊疗工作,因此在引进医生时,除了考虑其医术医德,能否认同中医馆的文化也特别重要。博医汇对青年中医的培养计划从早一批延续到新一批,以“老”带“新”的方式引导扶持,形成各个层次,构成充满生机的组合,使医生之间能够相互理解、默契配合、消除内耗。同时通过义诊的形式筛选认同公司文化的青年中医,意识到“帮助他人是一种幸福”,“让每个家庭都成为中医调理的受益者”,使其进入工作状态,既从中获得喜悦感,也不易产生负担感,有助于青年中医与中医馆的长期共同发展。

吴会长认为,中医不像别的行业,中医是一个慢活。开中医馆的投资周期较长,需要缓慢积累客源,逐渐回收成本,故必须具备中医情怀和一定经济实力,同时胸怀大爱,才足以把中医做好、把中医馆开好。而开设一所好的医馆应从两个角度考量:对外要建立口碑,即亲民;对内要注重文化。

博医汇在培养青年中医的道路上步履稳健,在拜师带教的基础上开展例行病案讨论会传承学术,组织社区义诊为青年中医提供实践机会,同时举办宣传讲座普及中医知识,建设企业文化引进青年中医,促成多方合力。

I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 ,口述/吴宝金、王中华,撰稿/青蒿,转载需授权。

编辑|青蒿 视觉|花椒

-青年中医论坛预告-

-馆长营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