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禹作敏,1930年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家中四个孩子中排行老三。他自幼聪明过人,因而有机会进入私塾学习,接触了四书五经等传统经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4年,禹作敏被选为大邱庄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此前他曾担任过大队的财务和会计,对经济财政和税收政策有一定的了解。

大邱庄位于天津静海区,因土地多为盐碱地,农作物生长困难,村庄因此而贫困,甚至有“宁吃三年糠,有女不嫁大邱庄”的说法。禹作敏上任后,面对的是一片看不到希望的土地和一群渴望改变生活的村民。

他带领村民学习大寨经验,修建台田,尽管勤劳耕作,但经济状况并未有大的改观。全村一年的收入仅有20多万元,除去成本后所剩无几,村民生活依旧困苦。

1977年,大邱庄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改选之际,全国上下都在寻求变革,大邱庄的农民们更是迫切希望有人能带领他们脱贫致富。禹作敏作为当时的书记,深刻认识到了以往“阶级斗争为纲”导致的人心惶惶和贫困现状,他决心改变这一局面。

在邓小平提出的“实事求是”的要求下,禹作敏向村民保证,如果能再给他三年时间,他必将带领大家摘掉贫困的帽子,否则他愿意自动下台。最终,禹作敏顺利当选连任,开启了他带领大邱庄走向富裕的征程。

2

禹作敏上任后,面对大邱庄的贫困现状,他开始思考如何改变这一局面。他最先想到的是办乡镇企业,因为他认为工业是致富的关键。在当时全国钢材紧缺的背景下,禹作敏了解到冷轧钢的成本比热轧钢要低,利润空间大。

于是,他决定大胆尝试,从大队里筹集资金,并通过借款、贷款的方式,共凑集了15万元,派出人员全国高价采购钢材,随后从天津购入废旧设备,建立起了冷轧钢厂。这一举措当年就盈利了17万元,为大邱庄带来了“第一桶金”。

禹作敏并没有因此满足,他继续推动大邱庄的经济转型。